陈斌
小学生正处于至关重要的启蒙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随着研学旅行课程进入学校教育的视野,各学校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研学旅行既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之余增长了见闻,也可以实现学生身心的放松。研学旅行将课外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有效地落实了全面育人的根本目标,有利于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研学旅行很好地体现了传统的游学教育理念,彰显了人文精神,在不断汲取其他国家研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学旅行课程逐渐完善,并且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文件,明确指出了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的课程规划、教学目标、实施方式等内容,使得研学旅行课程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为课程开展提供了依据。
我国古代的教育秉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宗旨,这是研学旅行课程的源头。从近代教育角度来看,1946年日本就提出了这一教育理念,要求小学生每年参与多次社会学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在抗战时期践行了这一教育方式,组织新安小学的“新安旅行团”进行长途研学旅行,让学生观察、分析沿途风土人情、了解工业文明、参观淞沪战场,已经很好地体现了学与游、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并逐步朝着体系化的趋势发展。就现代的研学旅行课程来看,诸如勤工俭学、爱国主义教育、地质生物考察、历史文化探源等活动,都有着较强的研学性质,只是尚未课程化。直到近年来,我国将研学旅行写入了教学大纲,将其列为中小学必修课程,并建议将其和综合实践活动统筹开展,与校园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体现研学旅行的价值,让研学旅行课程成为每一名学生都具备的课程经历,切实提高综合素质,并让研学旅行和综合实践活动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共同丰富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践方案及案例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是校园多元化教学的有效路径,而研学旅行课程应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让二者相辅相成,将研究性学习有机融合到旅行活动中,真正做到目标明确、活动趣味、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的现象,切实发挥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研学旅行应遵循“学天下、行天下”的宗旨,让学生在爱国教育基地接受家国意识洗礼,在文化场馆、名人场馆感受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逐步健全三观、开阔见闻。与此同时,研学旅行课程能够让小学生更好地走入社会、认识社会,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面对着缤纷多彩的世界,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结合具体情境,就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1.落实“带着课题去旅行”
开展研学旅行课程有助于学生增长见识,深化道德品行,所以在开展研学旅行课程时,应落实“带着课题去旅行”,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旅行目的地,找寻可探索的教育课题,并积极地参与到研学旅行中去,借助实地考察、深入探究,在明确的主题下达成良好的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首先,就自然景观类研学课题来说,这是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的有效路径。如浙江省多所学校多年来坚持开展“浙东唐诗之路”的研学旅行,将兰亭、曹娥江、天姥山等景点划分出明确的课题,让学生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效沟通,如将“李白诗中的天姥山”作为课题,就能够达成很好的教育目的。
其次,就人文景观类研学课题来说,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如温岭市小学开展的“石桥寻韵”研学旅行课程,强调让学生发现身边景观的美,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最后,就爱国主义教育类研学课题而言,这是较为常见的研学旅行课程方式,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红色基地、抗战遗址等,明确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品质的重要课题,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构建完善学习机制,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要想实现带着课题的深度学习,还需要完善的研学活动机制作为保障,围绕课题选定、研学计划、成果展示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选题、自主探索和自主展示,教师应扮演好自身的引导角色,给予学生十足的研学空间。
首先,明确研学课题,做好行前准备。在教师的辅助下,让小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喜好进行研学课题选择,并进行前期的资料收集和了解,从而为课题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如,就某校举办的“杭州与南京”为主题的研学课题,事先可以让学生明确沿途路线,并让学生搜集阅读相关文本,如《石头城》《金陵怀古》《南京》等,为后续的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其次,明确研究主题,开展实地研究。在开展研学旅行课程时,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研究时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将选择的课题聚焦于具体的情境中,并通过自主思考、体验、讨论解决问题。如,就“丝绸之路”主题研学旅行来说,选择“沿线景观研究”课题的学生对沿途的地质变化进行仔细观察,这不仅仅依据教材进行了丝绸之路的旅行,更是学会了将知识融会贯通,将文本阅读、地域考察和历史分析有机结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最后,梳理研学结果,落实展示交流。在研学旅行结束后,应在教师的辅助下积极梳理成果,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让学生深化研学成果,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内化。
3.丰富研学旅行课程的资源
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多元化的资源作为支撑,这就需要学校积极与社会各界取得合作,创新研学旅行路线,并制定出针对性的研学活动手册,使其更加契合学生需求,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研学旅行课程。同时要避免研学旅行的单调、枯燥,以趣味、多元的研学旅行课程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合作开发研学活动手册。研学活动手册是结合研学线路特点,进行简单的介绍,通过相关点的介绍引出一系列的参考课题,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选择,最大限度地体现研学旅行的“学”,以多元化课题引导学生研学,加强针对性的教育。
其次,促进研学场馆的共建。研学旅行将社会当作“大课堂”,而目前能够支持研学旅行的场馆、人才都较为缺乏。因此,要与已经纳入研学旅行的场馆加强合作,结合学校需求提供研学旅行课程信息,针对性地增设集体教育、展示、学习的场地与设施,并邀请专业人员进行详细讲解,将场馆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使研学旅行课程契合学生身心特征,以趣味性、知识性的活动资源,为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落实馆校共建课程的思路。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课程强调学习与旅行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增长见闻,通过主旨课题的研究,实现高质量的学习,并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研学旅行课程为学生搭建了以社会为课堂的“行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因此,学校应紧抓这一教育契机,为小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将社会实践作为课程教学的载体,创新育人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及实施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0469。)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通和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