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星光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作“必求合乎论理,而不贵乎虚衍”,“从材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雹卑鄙的态度”。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这就告诉我们,写作要发自肺腑,源于真性情,源自对生活和社会的感悟,不谈敷衍了事之话,不说口是心非之语,不作空泛无文之作。
但是,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写作偏离“真”,追求“分”,偏离“活”,追求“模”,导致作文空话连篇,虚情假意。要做走出这一写作误区,必须走原生态的求真写作之路。
一、原生态生活是求真写作的源头活水
原生态的写作源于生活,真实生活是写作的出发点和激活点,要想写作的活水不竭,就一定要让生活和写作紧密相联,融为一体。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作亦是如此,情到深处自然浓,只要关注生活中的人、事、物,深入感悟、思考,创作的灵感自然源源不断。这样写出的作文就是真正的原生态作品。
请看学生的随笔《土》中的片段:
土,我恨极了这个字。
………
时间是看不见的沙漏,漏完了实在的沙子,只剩下内心的空虚与邪恶。望着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眼见家门口的土路与泥泞,我逐渐心生抱怨,再不出去玩泥土了。我开始與父母顶嘴争执,在学校里调皮捣蛋。那一刻,无形的压力使我的抱怨转化成了怨恨,对周边环境、对泥土的恨。
………
家门口的土路没有了,我坐在门前,望着硬邦邦、冷冰冰的水泥路,目光呆滞,我仿佛看到从前的自己在土路上玩耍,追着小狗跑。那一刻,我才明白,泥土不是我所恨的事物,相反,它是我的伙伴,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是我所爱的事物。
我还是钟情我的泥土。
作者以日常所见之“土”为媒介,追溯日常生活的过往,懂得了生活的意义,在品味中情感得以升华。由此可见,作文应富有生活气息,表达朴实真挚的情感。以真实的生活为创作源泉,才能有的放矢,深化对他人、对社会、对生命的本真认识,形成本真的主体性人格。
就写作主体而言,求真写作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特性灵、自由天性以及真实性情,深化自己对社会、国家、民族的感悟和认识,展示出生命的美好和活力。因此,在日常写作中,一定要以生活与社会为写作对象,写出自己的真实感触和思考。
二、纯朴表达是求真写作的涓涓细流
如果说生活是作文的出发点,那么真切的表达则是作文的必备风景。写作要表达发自肺腑的真情,抒写自身的独特体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饱含真情的文章才能引起读者共鸣。
下面,请看学生随笔:
回 家
趁着来之不易的假期,我搭了班车,到外婆家去。车缓缓地开动了,清晨,小镇中的人们还未完全醒来,四周都氤氲着薄薄的雾气,一丝丝沁人心脾的花香在鼻翼间萦绕,望着渐渐远去的小区,嘴角微微上扬,看窗外不断变换的风景,转瞬即逝。
近了,近了。每每回去时,车站边,总有一个老人在驻足凝望——那是我的外婆。外婆终年在乡下种地,养些花草家禽,经常给我们送鸡蛋、蔬菜。外婆家的后面,有一方菜畦,远远望去,绿油油的,青翠欲滴,甚是好看。外婆常常会拿着小铁铲在地里翻土,用水瓢浇水,有时还在院中放一把老藤椅。“吱呀,吱呀”的声音总是久久地在耳畔回荡。
儿时的我很顽皮,外婆常说我一点也不像个女孩子,在浅金色的阳光中,我会捉一些不知名的小昆虫,用树枝挑着它们乱转。外婆会用她那粗糙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揉揉我的头发,笑骂道:“小调皮!”她的周身仿佛镀上了一层金光,晕染出橙黄色的光芒。
夕阳渐渐收敛了光芒,在天边晕染出血红色的余辉,似乎还在恋恋不舍地徘徊。夜晚降临,家家门口都有一盏橘黄色的小灯,小小的,一灯如豆,点亮了漆黑的夜,但又不似城市里的霓虹灯那般刺眼。
门口,有几棵银杏树。晚风徐徐吹过,如同千万根不甘寂寞的手指,抚摸着一切。孩童在树下嬉笑着,追逐着,打闹着;大人们在一旁说说笑笑,各自搬条板凳相聊家常,什么哪家的孙子考上了大学,谁的孙女又上了中学……月华如水,银白色的月光透过银杏树的枝叶,在寂静的路面上勾勒出层层树影,忽明忽暗,正如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所言,“庭下如积水般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别有一番韵味。
轻合双眸,远方,一轮明月正高高地挂在夜空中,迷蒙飘渺。这样的时光,约莫是最难忘的了,那些童年的记忆,涌现在脑海中,久久不能消失。
这样的夜,使我在前行的路上不再彷徨。
作者以回乡的旅途为线,娓娓诉说昔日逝去的日子。在作者的表达中,生活是美丽的诗行,所谓诗意的生活就是拥有内心的自由。在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中,或许我们不能言辞灼灼,鞭辟入里,但我们却能让自己拥有清明自由的精神世界。
相反,缺少真情实感、缺乏激情的文章,矫揉造作地空发议论,无病呻吟地抒情造势,一味强说愁,话悲凉,言疲惫,反而不能触动读者。
或许有学生认为自己生活阅历太少,生活单调乏味,内心无法泛起情感的涟漪,更别说情感的波澜了。其实,求真写作只需仔细观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哪怕是路边的一根小草,也可以发现它的动人之处。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不就是因为在路途中无意关注到一朵被碾压、被践踏的牛蒡花,才联想到沙俄统治下高加索反俄运动的英雄哈泽·穆拉特,写出文学史上的光辉之作《哈泽·穆拉特》吗?
三、清晰认知是求真写作的磅礴之力
在常态化写作中,总是围绕某个概念和话题展开写作,因此对核心概念的准确理解至关重要。如果写作只是停留在生活层面的倾诉与表达,就显得浅显。求真写作的前提就要理解核心概念,选择能体现核心概念的典型的人、事、物,有层次、有梯度地准确表达,将写作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使文章生动形象,真切可感,引人深思。
下面,以两个片段为例,谈谈清晰认知对求真写作的重要性。
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就是“清欢”。
(节选自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
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
(節选自龙应台《文化是什么》)
由作家林清玄、龙应台的文章片段,我们可以理解“清欢”“文化”的含义,但似乎又不止这些。这样的文章,既具体形象,又言有尽而意无穷。
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解读核心概念,在理性辨析和清晰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感性描述。但仅有感性认知还不够,清晰的认知还体现在对核心概念的阐发、发散、总结与归纳上,这样才能体现思维品质,也是求真写作从生活走向生活、走向生命感知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请看学生作文:
美与丑——肉体与灵魂的碰撞
近期,抖音上的一个视频吸引了很多人,然而大众的关注点却跟视频本身没有多大关系。朱晓东,上海杀妻藏尸案被告人,在他的庭审视频曝光后,出乎意料的,一些网友却在关注他的“帅”,甚至还有人替他开脱。是从什么时候起,“颜值”我们扭曲了价值观?
曾有人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但好看就一定意味着颜值高吗?不,不是。面对那些屏幕里光鲜亮丽的壳子,我们早已坚信了“颜值即正义”,却没有看到那层虚伪的壳子下空虚的灵魂与肮脏的心。就如巴尔扎克所言:“美貌是一层面纱,它常常用来遮掩许多缺点。”
事实上,美有三种,而我们却只看到了第一种。流于表面的,虚假的美貌,终究只是过眼云烟。
美,不止于外表,心灵美的人会受到人们的敬慕。正如巴斯金所言:“绝对的丑陋是不存在的。”《巴黎圣母院》中丑陋的卡西莫多有着高尚的灵魂,超然的内心。面对被众人陷害的爱丝梅答,他将她从绞刑架下救了出来,而那个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内心却污秽不堪。卡西莫多很丑,却是人们最喜爱的角色。“上帝把一切丑陋都给了他,他却用善良回报这个世界。”
就像卡西莫多一样,除却颜值,人世间还有许多东西更有价值,更值得我们去追求,比如高贵的品德。这不禁让我想起莎士比亚的至理名言:“没有德性的美貌,是转瞬即逝的,可是因为在你的美貌之中,有一颗美好的灵魂,所以你的美貌是永存的。”美丽的外表终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才华,超凡的气质与品味是永恒的,就像酿酒一样,越久越醇香,越久越有蕴味。没有绝对的“美与丑”,我们不能只做一只单纯的“颜狗”,让我们擦亮眼睛,去发现真正的美吧!
这篇作文,可以说就是作者对生活中“美与丑”认知的提炼与升华,“美貌、颜值、才华、气质”深入辨析,既没有一味否定,也没有抽象解读“美”的核心概念,而是通过对生活事物的解读,多角度诠释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美丽的外表终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才华,超凡的气质与品味是永恒的”,作者由表及里,深入诠释了核心概念,这也是思维深度的体现。总之,确定写作的核心关键词后,要有意识地辨析、界定核心概念,不可不加辨析,笼统打包,也不能随意论断,偷换概念。
总之,写作要求真,要真切表达对生活的点滴感悟,展现纯真的性灵和个性的光彩,使写作真正成为自我成长的一方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