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艾青诗歌的太阳意象隐喻内涵

2022-05-27 23:10:38黄旭东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隐喻

黄旭东

内容摘要:作为新诗史上的代表人物,诗人艾青以宏伟瑰丽的意象、深沉质朴的语言,在新诗诗坛里独树一帜。在其诗歌意象体系中,太阳意象占据了较大比例,具有独特丰富的隐喻内涵。基于物理基础与时间隐喻的经验,其诗歌中的太阳或对西方文明进行审视与反思,或在民族苦难下对希望进行呼唤,又或在自然的视野下追寻自在的生命情态。同时,艾青的诗歌又像绘画一般强调整体色彩与构造,在继承了波德莱尔“忧郁”的诗风后突破了传统诗歌中的太阳隐喻,在吸收了浪漫主义的思想后丰富了诗歌内涵,扩展了诗的境界。

关键词:艾青诗歌 隐喻 太阳意象

现代隐喻作为一种文化和心理上的行为,它通过事物间或明或暗的联系构建了独特的概念体系。通过此类事物和彼类事物之间的联系,隐喻可以超越语言和话语的层面,进入精神的世界,创造出更为复杂的意义网络,达到对事物进行重塑的功能,并使“物体成为具有生命实质的真事真物。”[1]在诗歌中,隐喻与意象相互联结,隐喻为意象提供桥梁,在“意象隐喻”的范畴内孕育新的生命实质。

作为艾青最为青睐的意象之一,艾青在其一生中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太阳诗歌意象群,他赋予了太阳独特的人文蕴含与对社会的热忱希冀,他对文学与世界的隐喻思维方式也在这一意象系统的建构中得以展现。艾青一生中创造了481首诗歌,其中有155首诗歌使用了太阳意象,这155首与太阳相关的诗篇比例达到32.2%,因而在研究艾青时,他的太阳诗歌是一个始终都无法绕开的话题。他倾注了大量笔力所描绘的不同阶段的太阳都有着独特的隐喻内涵,我们可以通过他对春日、冬日又或是晨光与余晖的构想中去探求他与时代的共同心声。

唐弢指出:“我以为世界上歌颂太阳的次数之多,没有一个诗人超过艾青的了。”[2]在艾青的诗歌中形成了一个以太阳为中心而扩展开的太阳意象谱系或族群。[3]而在艾青不同的生命时段和创作阶段,这些独特的太阳意象群又都展示出不同的内涵与外延,具体而言,艾青创作的太阳意象形成了“文明的审视”、“苦难的救赎”以及“生命的自在”三种隐喻内涵。

现代文学中,“西方文明”是一个绕不开的经典话题,艾青同样无法例外。通过对西方工业时代下都市“太阳“的描写,艾青重新定义了笔下的文明视野。1932年艾青从中国的一个小乡村初到巴黎,以早期的巴黎为代表的西方工业都市带给他的更多是惊喜与震撼,从未见过的“电车,地道车充当响亮的字母/”宽广的“柏油街,轨道是明快的句子/”飞驰的“轮子+轮子+轮子是跳动的读点/”轰鸣的“汽笛+汽笛+汽笛是惊叹号/”这一切事物构成了艾青眼中“凑合拢来的无限长的美文/”(《巴黎》),这座代表西方文明的都市“在阳光里/永远的映照出/辉煌的画幅……”画幅里四散的阳光展示着艾青对这座城市的态度,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下带给他的是身体上春日暖阳般的喜悦与温暖。但在第一印象带来的巨大冲击和震撼过去之后,透过巴黎表面的繁华,艾青敏锐地看到了高度发达的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挤压,看到了由都市高密度、高速度和高强度的“物流”,给都市带来的混乱和喧嚣。[4]在他眼中,以巴黎为代表的西方都市是“歇斯底里的美丽的妓女”(《巴黎》)是“为资本所奸淫了的女子”。(《马赛》)在这里聚集了“整个地球上的——白痴,赌徒,野心家,投机者们……”而这高速齐整的工业运作与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交织在一起所产生的资本运营从精神上开始腐蚀每一个个体,精神的压抑与紧张就如同这“午时的太阳/是中了酒毒的眼”。(《马赛》)人被这高速化的生活节奏分割成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碎片,冷酷的都市生活让艾青警醒。他开始控诉与反抗,他以中了酒毒的太阳“放射着混沌的愤怒/和混沌的悲哀”,愤怒这毫无温度只重物欲的都市生活,但又“悲哀”于无力改变与沉沦。令人沉沦的物欲与都市独特的冷漠精神交织在一起,撕裂了艾青那原有的、淳朴的带着浓郁中国乡土气息的灵魂。物欲拉扯与情感上的浓烈抗拒,灵与肉的矛盾冲突最终撕裂了艾青对西方文明的向往与赞美,开始转为冷静的审视与批判。在这纯粹而又冷静的理性视角的审视下,他的游子思绪成为了他对抗这冷漠文明的精神寄托。艾青在塞纳河畔远望故乡,但在塞纳河哺育下的巴黎却不断冲击着他的魂与灵。“我、故乡、巴黎,在一个相互比照的空间,构成了一个情感的拉力场,进行着激烈的博弈。”[5]在游子思绪中,“生我的村庄”“这片土地/于我是何等舒适!”他渴望回到故乡,因为他知道“那些大都市是一群吸血鬼”(《村庄》),在侵吞村庄的“财富”后,留下的是数不尽的痛苦与空虚,他迫切希望能够逃离这块被罪与恶笼罩的土地。但在这个互相角力的情感力场里,诗人的情感又是多变的,都市带给诗人的除了压抑,还存有“新奇的欣喜”的诱惑,让人心旌摇荡。而在这令人既痛苦又欢愉的都市生活下,艾青一方面想要迫切逃离这帶给他紧迫情绪的环境,但同时又沉迷都市所带来的欢愉,因为他知道“那些都市大街上的每一幢房子/都要比他那整个的村庄值钱啊”(《村庄》)。这两种独特感受交织而产生的复杂情感对艾青来说是矛盾的,是新奇的。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拉锯、冲突在给人带来新的理念的同时,也摧毁了农业文明特有的淳朴与纯粹,保留下来的往往是越走越远的乡土情怀。但对于艾青而言,乡土文明所培育的道德情感并没有消散,反而转化为他对工业文明下都市人物欲生活的批判与审视,这种审视不仅是对“对都市人传统的伦理批评”[6]更是一种对“城市文化批评”下而所产生的道德眼光。

在巴黎经历了三年的文明对峙后,艾青于1932年初选择了回国。30年代的中国满目疮痍,战争在大地上的爆发,瘟疫旱灾在人世间的横行注定了中华民族在前进路上蹒跚的步伐。“不幸的女子啊/炮火……轰毁了她的维系生命的一切(《人皮》)”;“几千万的地之子/从山坡到山坡/从田园到田园/找不到草/找不到树叶/疲乏地喘息着……”(《死地——为川灾而作》)面对祖国大地上数千万人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的惨景,艾青为之悲恸,迫切渴求结束这一切的苦难。而太阳在这一时期成为了诗人对抗苦难的重要武器,因为“我们整个躯体的和精神的生命,说到底都要归结为光焰四射的散发着火和热的太阳。”[7]因此,艾青用手中的笔吹响了他呼唤光明与太阳的“诗之号”。吹号者“在那些穿着灰布衣服的污秽的人群里/最先醒来/”(《吹号者》),他要最早地去面对生活的艰辛和苦难,但每天,他也最早地见证了新生太阳的到来。“我们的世界为了迎接她已在东方张挂了万丈的曙光”他用嘹亮的号角唤醒了世界上的一切,“林子醒了”,“河流醒了”,“村野醒了”,“矿场醒了”,在“这生命之终极的日子里”,他在“生命给予的鼓舞”下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去追寻光明的到来。艾青的太阳,是一个满载着恩泽,挟裹着雷霆的火的使者[8],它携带着希望与光明向我们奔涌而来,生命在太阳的照耀下得以自由地呼吸,“它以难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冬雪消融,众生期盼,我们陈腐的灵魂在太阳的“火焰之手”中撕开,搁弃在河畔,得到新生。当人们看到太阳,“像久已为饥渴哭泣得疲乏了的婴孩/看见母亲为他解开裹住乳房的衣襟”。一种生命再生的体验与民族期盼光明的感受交融在太阳意象的情结中[9]。他将太阳看成一个充满生命终极关怀与无限希望的喻象世界,太阳是这黑暗土地里新生的光明,是万物更新的源泉,是新世界新秩序建立的载体,“它比一切都美丽/比处女/比含露的花朵/比白雪/比蓝的海水”。但是他也知道对太阳和光明的渴求与向往并不是简单获取的,“只有坚持不懈、苦苦追求,方能感受到它的温暖与明丽。”[10]在《黎明》中他写道,“等待着你/我永远以坚苦的耐心”他以坚定的意志向太阳迈出了那沉重的步伐,踏上荆棘的泥路去寻求太阳的到来,“我起来/像一只困倦的野兽……从冰泠的岩石上……/睁开眼睛/向天边寻觅”(《向太阳》)在走过了“昨天”,“今天”和“明天”,在走过了“山巅”,“紫色的岩石”和“阴暗而低沉的天目”过后,诗人终于见到了太阳。她“从那些水门汀与钢铁所砌成的山/和密丛的森林里/出来了”,她的光芒照耀在世界各地,给予人们以启示,以自然的旋律。在看到太阳后,诗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宽怀与热爱”,他以嘶哑的喉咙歌唱,在太阳的照耀中得到新生。在艾青笔下,太阳是我们所追寻的光明,是那璀璨的未来,一切的困难在太阳的照耀下都将消逝,太阳在这片黑暗沉沦的大地上播种光明,给人类以化生万物。

“在新诗草创期,风景入诗是个颇为普遍的现象。”[11]被时代所托举的艾青同样也创作了许多关于风景的诗篇与杰作,其中关于太阳风光的诗意描写一直持续到他的晚年创作生涯。

在其书写的19篇太阳诗歌中,艾青用其独特的笔触向我们展开了一副别开生面的四季乐章。在《山毛榉》中春日率先到来,它带着风和雨唤醒了沉睡的山毛榉,“春日的雷雨/粗暴地摇撼着山毛榉”,山毛榉昂然地举起了头,迎着“冰霜与淫雨”,“慨然等待着霹雳的打击”,在春日的照耀中迎接新生的到来。山毛榉宛如一个自然的卫士,在雷霆霹雳的考验下,在风雾的吹拂下,毅然挺立,找寻生命的真谛。春日在带来了新生的同时,也送来了喜悦,春姑娘在“早晨的阳光里/一刻也不休息”(《春姑娘》)她带来了田里的绿秧,带来了,“爱造糖的蜜蜂/爱打扮的蝴蝶”,在春日阳煦的照耀下,水池明亮,鸭子欢叫,所有人都在哈哈大笑,在鸟儿的歌唱中,大家都在说这春日的暖阳“愿你永远在这里”。一副春日盎然的美景图跃然纸上,它是艾青对自然的赞美与讴歌,是艾青对太阳的生命写照,他如徐志摩一般,视自然界所有事物为至美之象征,皆蕴含不可理解之神秘与深意[12]。紧随着春日的步伐,夏日也随之来到。夏日,“玉蜀黎已成熟得像火烧般的日子/千万种鸣虫的/低微而又复杂的大合唱啊/奏出了自然的伟大赞歌”(《旷野》)知了的鸣唱,斑鸠的呼唤在茂盛的林野里构成和谐的乐章。在这盛夏的季节里,艾青感觉到了“阳光从我们的手扪不到的高空射下来/燃烧了一切的生命/交付一切生命以热情”,在这盛夏的旷野里生命在燃烧,在旺盛,艾青走在这无边旷野里,静静地感受着身体里那流动的“对于生命的烦恼与固执的血液”。他和周遭的植物,动物乃至水流,月亮发起共鸣,他知道生命的不羁与狂热的欲望在这盛夏的阳光里正在淋漓尽致地赤裸着,那被夏日燃烧起来的血液正汹涌着“火一般的思想与情感”,将他溶解在这波动的静谧的远方。夏日,代表着生命与火的乐章,奏响在那“松林的空隙”,奏响在那“反映着阳光的绵亘的远山”(《夏》),人的生命在这曲乐章中得到最终的释放与苏醒。秋日,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夕阳把草原染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人在秋日中收取粮食,汲取生长的养分;珠贝在碧绿的海水“吸取太阳的精华”(《珠贝》);梨树“充分地承受阳光的眷顾”,“结的果子是那样的多/那样的饱满,发着金光”(《梨树》),万物在秋日的照耀下汲取着生长所需的养料,结出丰硕的果实。秋日她就像一个年轻的母亲,是那样的美丽而多乳汁,哺育着万物的生长。同时,在艾青笔下,秋日又是灵魂解放的源泉,它给予生命以崇高。秋日的阳光伴随着如海洋一般的旷野,拂去了艾青“日常的烦琐与/生活的苦恼”(《公路》),它以“无边的明朗的天的幅员”松懈着艾青“长久的被窒息的心”,它所投射的“白光之翅”鼓舞他的感性与想象,让他的灵魂得到一次解放。他的心远离了“烦琐与阴暗的住房”,从单纯与广阔中,唤醒了“一个生命的崇高与骄傲”。(《公路》)冬日,在艾青的笔下是一个宁静的守望者,它在寒风与落雪中给予生命以温度。在冷风下显得“无力而肥胖”的母牛,用着它那“纤弱的脚”抗拒寒冷,它直面寒风,从不逃避,因为它的腹下有着“发出稚嫩的叫声”的小生物。它用“仁慈的湿润的眼/沉默地看着牛犊”(《牛》)尽情地抵御着寒冷,这时,冬日以她那“和煦的阳光”(《牛》)照耀着母牛与牛犊,在冬日给予的温暖下,小牛犊“嬉戏地用嘴咬取了”,“那滴着芬香的乳房”,生命在冬日的怀抱下默默地生长。尽管这冬日是静寂单一的,但在艾青的眼中那“没有色泽的冬日是可爱的”,那“没有鸟的聒噪的冬日是可爱的”(《冬日的林子》)它以它那宁静,沉默的姿态向这漫天寒冷的风雪作出无声的抵抗。在艾青的笔下,四季的太阳各有不同,或是喜悦,或是热烈,又或是崇高与沉默,它都以生命作为最终的导向关怀。在这四季的太阳里孕育着艾青对生命的思考与陈述,它以独特的色彩熔铸在艾青的生命意识中,谱写着人与自然的生命乐章。

艾青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而他之所以能创造出如此之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一是与他个人的性情与天赋有关,内心深处对人民的忧虑,对国家前途的关心都凝聚化为他创作与前行的动力。二是环境的变迁给了他不少灵思与妙想,从中国普通的乡村到巴黎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转变,在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新的机遇的同时,也让他接受了新的思想。此外,他人生所经历的苦难与挫折都化作他诗歌中肥沃的土壤,孕育出这颗新诗史上璀璨的明珠。而“太阳”这一独特的意象更是成为孕育艾青生命灵性的重要泉源,它体现了人类与太阳交互的漫长历史中积淀的经验与集体无意识,通过诗人个性化的意象隐喻和其独特的经验感受使得太阳这一古老的意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出隐喻强大的创造功能。同时,艾青他将自己的诗歌扎根于人民中,但又不失诗人所特有的审美趣味。艺术性与现实性的结合,隐喻与直抒胸臆的双重情感表达构建了他诗歌的独特韵味。艾青的诗歌摆脱了传统诗歌的束缚与局限完成了对传统诗歌的解构与重塑,这些在其太阳意象隐喻艺术中均得到了较好诠释。

参考文献

[1](意)維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200.

[2]唐弢.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欣赏丛书·新版序言[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3]王泽龙.走向融合与开放:艾青诗歌意象艺术的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102-107.

[4]汪亚明.论艾青的都市诗及文化成因[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05):67-73.

[5]周翔华,张海明.“巴黎”的时空流转——论艾青诗歌中的巴黎意象[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03):92-97+112.

[6]汪亚明.论艾青的都市诗及文化成因[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05):67-73.

[7]〔德〕海克尔.自然之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265.

[8]王泽龙.走向融合与开放:艾青诗歌意象艺术的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102-107.

[9]王泽龙.走向融合与开放:艾青诗歌意象艺术的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102-107.

[10]沈光明.论郭沫若、艾青诗中的太阳意象[J].郭沫若学刊,1995(02):44-53.

[11]万冲.视觉转向与形似如画——中国早期新诗对风景的发现与书写[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08):131-152.

[12]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一卷散文(1)[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36.

猜你喜欢
隐喻
习近平新年贺词中的隐喻探析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汉韩“风/바람”的隐喻对比研究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阿来研究(2020年2期)2020-02-01 07:13:00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一滴水里的隐喻
散文诗(2017年15期)2018-01-19 03:07:56
“足”的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