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炳《画山水序》的美学思想探微

2022-05-27 22:57陈永贤陈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6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

陈永贤 陈畅

摘 要:宗炳的《画山水序》是我国第一篇山水画论,文中所提出的绘画美学思想不仅为山水画的审美功能指明了方向,还对后世山水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作用。文章从山水、圣人与道的关系出发,对《画山水序》中的审美内涵以及产生因素进行探究,探讨其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意义与影响。

关键词:宗炳;《画山水序》;审美内涵;美学思想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6.049

0 引言

宗炳是我国南朝时期的一位文人,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尤其是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处于动乱分裂的状态,为了寻求稳定和统治,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儒学独尊的局面被打破,玄学、佛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三种主要思想并存并不断碰撞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朝的文化非常繁盛,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宗炳的《画山水序》就是这一时期优秀作品的代表作。在山水画还仅仅是人物画中的辅助和衬托时期,宗炳是第一个将山水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家。宗炳的《画山水序》虽篇幅不长,短短一篇,但无论是在绘画理论上还是绘画技巧上,都提出了独到的、深刻的、全面的见解。这篇文章从“以形媚道”“应目会心”“畅神”等多方面,包括山水画的构图以及表现等,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深度思考,提出了诸多重要的美学思想,蕴含了丰厚的美学意蕴。这篇文章的美学思想的深度远远超过当时的理论实践,而且还远远早于西方的山水画理论一千多年,对推动我国山水画的创作和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圣人、山水、道三者之关系

“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圣人是通过自己的深思斟酌从而品悟出了道,自然山水则是通过它实质形态的自然之美来表现道。在这句话中,有三个主体:圣人、山水以及道。圣人是澄清内心、静心观照山水以此领悟大道的主体,山水是用最大限度表现自然变化来展现自然之美的主体,而道是老庄思想中世间万物、宇宙深不可测、奇妙难测的境界领域,它蕴藏于变幻的山水自然之中,对心有领悟者敞开怀抱。圣人以静心观山水自然之造诣,意造境生,道悟神领,从而实现了自我的超越,达到神妙领悟的精神契合。经过这样的定位,三者之间便构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宗炳篇章开头点出三者的关联,实则定位了圣贤需观自然、悟神妙的责任或是本质存在。如再细细斟酌一番,会发现在这其中会有些许形而上的思想体现,自然山水不是简单的客体对象,也就是前面所提到,它也是一种主体的存在,蕴含着道的深不可测的境界,宗炳在此便点出山水画的造诣不局限于对自然山川美景的欣赏,更深层次的作用是通过绘画来品悟圣人之道。所以,真正对自然山川进行描绘的画家,是能够于其中窥见蕴含于宇宙万物中的神妙,再通过一系列艺术形式创造表现出来的,而這样子能够传达出天地万物之道的山水画,就是宗炳认为的优秀的山水画作品。

那为何需要建立这样的联系,或者说发现这种关联?宗炳在文中也有相应的解释—“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圣人自身蕴含着大道,并且具有体悟神妙的能力,他们的感应对象是自然万物,自然具有联系。圣人感应自然万物是以“道”“澄怀”的心态来感应的,这是一种排除杂念、无欲无求、平静祥和的心态,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才能体会到万物的美,才能发现这种关联性。宗炳在这里提出了一种审美的心理状态,在进行审美创作的过程中,只有保持心理的平静,取消物我的区别,才能在圣人与山水之间建立关联。只有“至于山水,质有而灵趣”,这里山水不仅是作为实体的山川河流的风景自然之美,它更是具有自身的性灵,蕴含着道的寄托,《历代名画记译注》中说:“可是山水这东西,从存在的性质来说是有形的物,而其精神意义是很灵妙的。”自然山水拥有山脉的高远幽深与溪水的潺潺灵动,它囊括了一切,宛如一位富有哲思与庄严的老者,用博大精深的智慧与爱幻化了人世间的是与非,将所有的愁思都归于平淡。文中最后再次点到“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山水有其自身的妙趣与神思,也正如明代袁宏道所言:“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水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其实袁宏道话中的“会心者”,就是宗炳所说的圣人贤者,或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任何可以审视山水情趣与性灵的人。

2 “卧游”与山水画透视

“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愧不能凝气怡身,伤跕石门之流。”到了老年,宗炳对庐山、衡山等的风光游览依旧是眷恋无比,不知年老仍乐意畅游在山水的怀抱之中,只是惋惜并不能像当年那样身临其境,感受自然,感受山的气魄、水的温婉,置身于山水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山水主体的性灵,捕捉蕴含于宇宙万物中的“道”。那么既然无法亲临山水,就可以尝试将山水气韵绘于笔墨之中,通过山水画这个媒介来实现“卧游”的目的,体悟山水达到“畅神”的境界。这个学说让宗炳获得了很大的声名,如北宋山水画家王诜(晋卿)说:“要学宗炳澄怀卧游耳。”许多画家认为,绘画就是“引卧游之兴”(清龚贤语)。元倪瓒说:“一畦把菊为供具,满壁江山作卧游。”以至“卧游”几乎成了中国山水画的代名词,如清盛大士的山水画录名为《溪山卧游录》。对于宗炳来说,是因为爱山水,而老病不能亲历,所以画山水以尽山水之思,山水画是山水的替代品。而在后代则将其发展成强调山水愉情功能的概念。

那如何能在尺寸有限的平面绢素上描绘出山水的空间场景与灵秀神韵呢?宗炳自有高妙的解决办法,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提出山水画透视问题的人,文中说“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昆仑山是如此的高耸雄伟,若我们身处其中,近景观察,就是欣赏每一小范围的风景,但是如果在数里之外去观赏,则展现的是昆仑山的全貌,这种远与近的微妙变化就蕴含着透视的原理。“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由此,观赏者能够在固定尺寸的纸上,通过对原型进行相应比例的放大与缩小,从而实现对自然山川的全貌风景进行更加细微丰富的调整与展现。“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这种对自然界以宇宙的规模从宏观上把握,涉及事物的细微之处时,则从微观上观察,视点既对置于无限大,又面向无限小的方法,是师承于陆机《文赋》中所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含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虽然陆机论的是诗文,宗炳论的是绘画,但思理相通,都具有开启后来者的作用。宋郭熙《林泉高致》亦云:“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气势磅礴的山水,只有通过透视的原理,才可被笼于方寸之内,这样的方式其实并不会因为进行了缩小比例,从而使自然山水的灵动秀丽气息有所消减,当然画家的技艺更加高超、心思更加缜密,完全是有可能将山水之神妙境界跃然纸上,神形自如的。

到了这里,山水画已经不同于以往简单的欣赏,更多的是通过山水画来对圣人之道进行品味。一幅好的山水画,是需要画家于自然之中捕捉到的,这里的身份包含了绘画者与观者的转变,作为画者(首先要是觀者),需要他“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即亲眼观测领会于心,从而得到“理”,并且通过艺术创造的方式,“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将其表现出来,成为能够传达出天地万物之道与神妙的作品。

3 观画与赏画

还有就是观画与赏画。在山水画观画、赏画过程中,“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即观赏画的意境是需要人心与画独处,没有任何其他多余的干扰,就如观山水时的空明与宁静。此时画家的心境就要达到极度澄明的状态,即先秦老庄思想中的“涤除玄鉴”与“心斋”,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此大千世界。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有对于宗炳美学思想的论述与探讨,文中提出“图画者,所以鉴戒贤愚,怡悦情性”,这一观点其实与宗炳提出的以“以神法道”以及“澄怀味像”的理论是一致的,都点出画家需要澄澈内心,从而悟山水之道,最终实现“畅神”的目的与境界。

4 山水画的目的与境界

宗炳在最后提到了山水画的目的与境界:“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在先前的绘画理论中,艺术家向来更加强调其教化伦理的作用,有着一定的功利性与目的性,这样就会导致一个问题,也是艺术鉴赏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审美价值的评判与追求。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神论”是对审美观念的首次提出,不过其范围仅限于人物画中,而宗炳将这观念运用到山水画中,通过对山水的自然描摹来领悟自然宇宙的神妙,观赏者也不再简单地将像不像作为对绘画的评判标准,更多的是通过绘画去体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使画家和观者实现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

这一美学观点就是“畅神”说,谈山水和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山水画的愉悦功能。“畅神”是东晋以来哲人艺匠追求的境界。如孙绰《游天台山赋》:“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佚名《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神以之畅。”笔者认为宗炳的“畅神”说,是一个非常具有价值的美学思想,因为在先前的绘画美学中,美学理论者主要是将绘画作为一种载道比德的手段,但是宗炳将其看作是对性灵形式的体现,绘画除了给人“道”上的心灵满足,还可以安顿人的灵魂,从而使人获得灵魂的涤荡。这就清楚地表明,能够使艺术家激动的对象,不仅是作为形而上的“道”,还在于“万趣”之中。这个“万趣”,不仅是一个“道”的世界,形的世界,而是艺术家深心感悟的大全世界。宗炳“畅神说”的提出,突破了先前绘画中教化伦理的世俗性与功利色彩,揭露了艺术鉴赏的核心精神。此时此刻,艺术的定义不再单单是之前“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开始将重点放在人个体情思精神上,如自然的变化、万物的轮回、宇宙的流变,通过山水形神性灵的领悟与表达,从而达到欣赏艺术能够“怡悦情性”,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精神的享受,追求心灵的净化作用。如此一来,被禁锢已久的文化艺术终于不再受局限,它变得温柔婉转、细腻深情,正如山川之水延绵不断、婉转悠扬。

5 结语

总之,宗炳是南朝时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思想兼具了各家学说,印有浓重的时代烙印,对后世的美学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他所创作的《画山水序》是他的思想的集大成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完整的美学思想,相较于之前的绘画理论具有重大的突破性,为后世的山水画艺术创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为绘画的鉴赏标准提出高要求与高标准。《画山水序》在我国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开辟了我国山水画的新篇章,文章中涉及了主体、创作、鉴赏全过程的审美心理、技巧等各种问题,蕴含了深刻的、完整的美学理论,对后来山水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作用,如宋末元初时期钱选的“士气说”、元代倪瓒的“逸气说”等均受其影响至深。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4]张法.中国美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5]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72.

[7]刘世文.论宗炳“畅神”说的审美内涵和意义[J].艺术探索,2008(5):63-64.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
论老子美学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真善美的统一:论威廉·莫里斯的美学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浅析《声无哀乐论》其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