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生涯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5-0187-03
新高考制度更關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并可对学生个人特长进行有效评估,学生本体地位得到尊重,而这些信息也同样成为学生毕业与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指标。在此影响下,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模式悄然改变,现行以高考总成绩择优录取考生的模式机制正转变为“3+1+2”模式,而这种“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让高中生个人能力及综合水平得到全面的展现。
1.新高考制度对高中学生群体的影响
新高考制度实施后,本科高校招生考试正逐步推行“3+1+2”模式,招生学校需按照学生的高考成绩及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进行判断,并同步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完成考生的择优录取。新高考制度体系下,原有的文理分科机制被打破,个性化教育更为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得到尊重,学习自主选择权更为丰富,不同性格与潜质的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去选择。新高考制度让学生拥有更高的选科自由度,但高中学生自我认知不够清晰,选科难度很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应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价值观与专业倾向,从而明确专业及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这种改变为高中阶段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中阶段推行生涯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选择。高中教育工作实施阶段,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从高一开始,设立完整且合理的生涯教育计划,帮助每一位学生快速了解和认知自我,从而谋划学业与就业方向,初步完成对社会及未来职业的理解。高中阶段对学生群体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可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引导其完成人生规划的初始工作,明确未来发展道路与前进方向。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表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很强的内在关联,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定位层面,也是在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学生群体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对自身的了解将进一步加深,无论是性格还是个人喜好也更为突出,这种改变让学生在选择学业科目时拥有更加明确的思想与方向,生涯规划课程的基础资源就此形成。
2.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融合的理论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注重对学生心理的引导和对学生价值的尊重。教师应将学生群体放在主导位置,利用特定手段与教学辅导策略,以多种疏导与价值塑造模式,帮助学生完成自我思想、情感与行为的再次评估,强化对未来的理解与认知,并增强应对能力,激发学生潜能,使其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拥有更为良好的心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预防或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学环节,将学生潜能激发放在首要位置,而职业生涯规划则会贯穿学生的一生发展,关注对学生个人特性与喜好兴趣的全面分析,并将这些分析和评估结果与学生自身有效融合,让学生可对自我及未来拥有更为正确的理解,并可在思想层面做好面向未来、面向职业与面向社会的准备,学生与自己的未来发展充分互动,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与导向性更强。
分析以上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存在明显的共通性,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更加凸显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将得到全面提高。近些年,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正快速成熟,为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生涯规划概念演变过程也是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学生个体在生涯规划教育中实现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将进一步推动生涯规划工作的正确发展,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当代的生涯教育工作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这两者在概念与价值层面存在明显的包容性与共同性。
3.高中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后带来的改变
高中阶段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影响极深,这一时期正是人生的转折点,学生无论是继续求学还是踏入社会,都要在高中阶段做好规划,明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很大,高中生不仅要承担着文化课程的庞大学习压力,还要对未来的人生进行精准定位,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思考。若高中生对未来发展没有任何想法,对社会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则其在学习专业选择上将十分被动,从众心理明显,主观判断层面很容易出现偏差,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到高中生自身未来生存空间与发展潜力,也将会造成严重的人才资源浪费。为了解决高中阶段学生群体在学习及未来发展环节存在的困惑与迷茫,避免高中生在求学过程中过于主观,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融合,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与喜好,消除其面对未来时存在的迷茫心理,让学习拥有更多的动力,并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4.我国高中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伴随着新高考制度的快速推进与落实,我国高中教育体系已发生重大改变,教育工作者对生涯规划及心理健康教育更为看重,教育部门也在不断加大相关课程实施力度。但是,受传统意识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依旧存在很多不足。在传统思维中,不同社会岗位与工作被划分为不同等级,这种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通过其他教育或宣传工作消除,这就让学生的求职偏好受到很大影响。此外,传统教育思想会在道德与精神层面影响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在现实层面学生很难看到学习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联。高中阶段,学生已具备完整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那些过于空泛的精神层面内容会产生质疑,学生自身积累的知识就会成为其对未来生活向往与思考的重要基础,若这些内容无法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解答,学生就会陷入迷茫,逐渐迷失自我。随着社会职业划分愈发精细化,原有的职业观念逐步瓦解,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诉求也更为迫切。因此,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也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
5.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要素
5.1课堂内容层面的改变
现阶段,很多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发展道路十分迷茫,对自己的认知不够清晰,无论是爱好与兴趣,还是未来将要面对的职场生活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不懂得如何去分析职业的具体要求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这种现象让学生在就业与职场工作阶段屡遭挫折。因此,高中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首先,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引导学生快速完成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兴趣点;其次,相关教育教学内容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了解到不同职业之间的区别,让学生可选择更喜欢且与自身能力更相匹配的职业。我国教育部门为解决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传统高中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融入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而这一课程体系相对成熟,课程内容及相关知识均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一定的联系。
高中初始阶段,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可将认知自我与生涯初体验放在核心位置,并同步辅以社会环境适应、学业指导、情绪管理、青春期管理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学生自身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当学生初步完成自我认知后,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将生涯探索作为主线,并同步辅以人际沟通及自我管理等心理健康层面的教育,注重教育环节对外部环境的分析,让学生群体可对大学、专业、行业与职业形成初步认知,进而为学生在高中毕业阶段的专业与院校选择提供指导与思想支持。高三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陡然增加,该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将生涯决策放在主导核心,同步辅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学习方法管理、考前辅导等诸多针对性心理辅导工作,让每一位高中生可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拥有更多了解,可有效解决各项思想决策层面存在的冲突与矛盾。在高考开始前,学生心理层面的压力将会快速上升,这一阶段应加强学业压力及考试焦虑层面的环节,让学生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让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衔接变得更为稳定。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内容层面可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关键点及教学手段与方式的多样化,让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教育为生涯规划奠定良好基础,让教育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在创新中提高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与导向性。
5.2教育教学方法层面的改变
生涯规划教育与传统的文化教育工作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单纯的知识讲授很难引发学生群体共鸣,更无法对高中学生起到教育引导效用。因此,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应注重各类主题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可充分体验并感悟未来的道路,在思想层面形成发展意识,引导学生快速认知自我。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更具感染力与影响力,课堂执行效率很高,课堂教育感受与体验效果更强。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可借鉴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特点,以学生群体为核心,以团体生涯心理辅导的形式开展教育工作。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者可采用游戏体验形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其过程中设置相应的阻碍与困境,注重职业特性的有效融合,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不同职业之间的区别,感受职业特性与要求,并让学生掌握职业决策技能。此外,在团体智慧与社会环境影响下,学生对职业世界的探索将变得更为深入,与生涯规划相关的知识信息也将在头脑中变得更为清晰。
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工作落实阶段,教育工作者可采用心理测评技术作为辅助措施,对学生自我认知、环境认知及职业认知进行具体分析,进而让学生可对自己的职业取向及职业生涯拥有动态且连续的规划,自我分析是推动生涯规划课程工作发展的重要手段。
5.3课堂以外的多重融合
高中阶段,学生之间的差异已彻底显现,不同的学生因其成长经历与环境的不同,其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度也各不相同。教育工作者要尝试个体心理辅导工作与生涯规划的整合,将生涯咨询看作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处理生涯发展环节产生的负面认知、情绪与行为。此外,生涯咨询工作往往会涉及到学生自我发展的难点,整合心理辅导与生涯咨询可让学生在困惑面前拥有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学校可结合学生所处阶段的不同,设置专门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课程,并辅以多重形式的活动,对高中生实施正确的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工作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变化,提高学生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及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让学生可拥有更为良好的面向职业与面向社会的心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带领高中生参观职业现场,让学生可深入感受到职场环境的不同,树立正确的职业期待,避免其在就业后出现过大的心理落差而影响到其职业生涯发展。
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带有很强的实践性质,教育工作不仅要在课堂开展,也要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之中。教师应从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及心理品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更为专业的指导与评价,可在社团活动中开展各项职业技巧比赛,開展就业市场调研等,而这些社会性活动可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社团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不同的理解与思维相互碰撞,不同的未来畅想在规划中不断成熟。
6.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均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将心理辅导课程中的资源与成果应用于心理规划课程中,可让学生以更为良好且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挑战与困境,并可充分认知自我、探索自我、发展自我,为自己的幸福人生做好准备,让自身拥有更高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余巧仪.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教育融合的有效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7):22-24.
[2]李艳.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探赜[J].成才之路,2021(2):37-38.
[3]周虹利,刘贵英.比较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推进高中生涯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31):66-68.
[4]雷明晓.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融合的思考与探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3):26-27.
作者简介:
徐忠平(1980年10月-),男,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