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水而居

2022-05-26 12:05
青年作家 2022年8期

潘 鸣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三十三年前,才情横溢、心性浪漫而又极度忧郁的青年诗人海子,在北京那个早春的深夜,伏在独自栖身的斗室小书桌前,就着一盏橘色台灯,在格子稿笺上以墨蓝色水笔留下这首温馨浪漫却隐含着孤独与悲凉的绝笔诗章。凝结着冰凌花的玻璃窗外,大街小巷红尘滚滚,生命之流通宵达旦。两个多月后,诗人以一种决绝的方式,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二十五岁……查海生,笔名海子,寓意“海之子”。这是诗人对大海、对水天世界无比崇拜与向往的直抒胸臆。吟写这首绝笔诗作那一刻,料想诗人“去意”已定,在自己拨定的生命倒计时的钟摆嘀嗒声中,遗笔的字迹一如既往地洒逸,看不出半点慌乱迷惘。笔端行云流水,勾描的仍然是逐水而居的至美境界,呈现的是他无限向往却永远无法抵达的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尘世生活。江海河湖,是海子诗歌中的核心意象,他的若干代表作,譬如《七月不远》《月光》《女孩子》《麦子熟了》《妻子和鱼》,隽永幽邃的流韵里,都蕴含着深深的亲水近水情愫。在《风很美》的字里行间,他这样多情地吟哦:

风很美小小的风很美

自然界的乳房很美水很美

水啊无人和你

说话的时刻很美

一份对水的挚爱,爱到蚀骨!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诗人的理想之居、安魂之乡、梦幻中的海市蜃楼,是“海之子”的最终精神归宿。

“海子”,可不可以视作芸芸众生追溯生命起源所共情的一种隐喻?曾经在有关生命科学的书籍上获知,半个多世纪前,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阿里斯特·哈代提出了“人类起源于海洋中”的观点。阿里斯特立足科学的探考提出这样的论述:在人类的进化史上,存在着大段空白期,这些空白期在陆地上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人类最初原的进化极有可能发生在海洋中。阿里斯特认为,在灵长类动物朝着人类演化的过程中,曾经历过“海猿”这个特殊阶段。海猿在海里生活时,没有陆地上的动植物可吃,只能以捕食鱼、贝类等海洋生物维持生命。这些生物含有大量脂肪酸,是促进大脑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海猿在这种优渥的条件下智力提高很快,最终进化成了陆地上的远古智人。直至今天,人类的生理特征和海洋哺乳动物仍然有诸多相似之处:人体的块状腹肌和脊椎等生理结构,以及应激情况下起“鸡皮疙瘩”的反应,都带有海洋鱼类的同质特点。阿里斯特由此推论:人类源头的始祖们都曾是大海赤子。这个关于人类起源的另类观点至今仍争论不休,既没有被完全证实,也未能被彻底证伪,相关的科考追溯还有不少专家执着地在往纵深掘进。然而,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这却是世界公认、无可辩驳的科学观和哲学观。西方哲学之父、古希腊泰勒斯最早提出并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个旷世命题,并从经验而非神话的角度给出了唯一答案——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水,是万物的本原。我国西汉时期编撰的《淮南子·原道训》,也记述了先贤古论:“水,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

基于天文地理学的大视角概览,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共有5.1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只占29%,另外百分之71%都是江河湖海。形象地说,所有地球人都生活在被浩瀚水面切割而成的大大小小的岛屿上,都是泱泱之怀的水滨岛民。还有科学研究表明:30亿年前,地球曾是个一派澄澈的“水球”。近年,由于全球变暖、大陆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等原因,导致海平面正以年均4.8毫米的速度持续抬升。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缓慢浸濡,若不可遏制和逆转,经年累月叠加之后,遥远的未来,我们居住的星球或许将重返“水球”时代。彼时,人类是集体遁入物种湮灭的结局,还是通过进化的循环再度变成有鳃鳍的水族,摇曳着轻灵的尾翼欢快地游回海洋的怀抱?人水之间,缘分天定。逐水而居,是人类作为一个庞大物种生存繁衍的必须选择,也是作为智灵生命审美价值取向的必然趋向。

旧石器时代,天苍苍,野茫茫。我们的先祖在原始狩猎的生活形态下熬度漫长岁月。凭着初萌的智识,他们发现河谷地带水草丰肥、林木葱郁,是众多动植物集中繁衍之地,于是以部落聚群,循着河流湿地滩涂捕鱼打猎,采摘野果,赖以生存。果腹之忧因此大大缓解了,毒蛇猛兽和汹汹洪水却又时常袭扰,给露天栖身野地的先祖们带来性命之虞。正当苍生进退维艰之时,一位圣人横空出世。《通志·三皇纪》记载:“厥初,先民穴居野外,圣人教之结巢,以避虫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实,故号有巢氏,亦曰大巢氏。”那位远古的传奇圣人,其实不过是古黄河下游一个小部落的首领,智商或许略微高出他人,能够观察和思考略为复杂的问题。在日间狩猎时,他偶然看到有鸟儿正在树上衔泥筑窝,一道灵光如闪电骤然激活了心智。于是,凭借一柄粗粝的石斧,他斫来草木树皮,攀上河边一棵硕壮的大树,一招一式学着小鸟筑窝的样子,在丫杈之间编筑出一个留有窗洞和出入口的笼穴。夜里猫身进去,既能躲避河谷虫兽的侵袭,又能防雨御寒。圣人欣喜不已,随即把自己的创举和体会分享给部落其他同类,手把手指教众人在丛林高处筑起一个又一个类似的窝巢。别的部落见状也纷纷效仿,这些奇怪而适用的粗朴人工建筑渐渐由近及远,推而广之。先人们非常感激这位发明巢居的平民英雄,因造福众生、德高望重,他被推选为部落联盟总部大酋长。从此,华夏大地上诞生了“有巢氏”,家庭的雏形也缘此应运而生。人类最早的逐水而居的部落建筑集群,就这样拔地而起。

适者生存的法则,也引导着全世界其他族群在“逐水而居”的优选法中谋求休养生息和薪火传承。纵观人类发展史,一个个江河流域总是率先成为出类拔萃的文明孵化衍生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恰恰对应着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它们分别是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长江黄河流域。与水为邻的先祖们,承蒙着丰腴水土的润泽滋育,也吮吸着晶莹水波中含蓄的欣欣灵气。在这里,先人们开始探寻培育可供食用的植物种子,刀耕火种,引水浇灌,垦育出最早的农田,催生出人世间第一批粮食和蔬菜。在这里,先人们将捕获到手来不及食用的一些小动物用木栅圈拦起来,刈割萋萋水草投食喂养,原始畜牧业因而开启发端。在这里,先人们砍伐竹木凿编成一叶叶扁舟,试着闯浪江湖,深水捕捞或代足远游,由此催生了水运交通的雏形。在这里,先人们汲水搅拌黏泥,置于柴火上烧烤,灼灼焰苗中,古朴的陶制碗钵杯盘脱胎娩出。在这里,闪电雷鸣、暴雨倾盆之际,先人们面对汹涌泛滥的江河,或敲击硬器手舞足蹈尖啸驱赶灾邪,或虔诚地匍匐于水岸沼泽祈求神灵上苍怀柔庇护,于是,音乐、舞蹈和宗教的萌芽破土而出,积缕成流,蔚然成风。在这里,先人们夯垒泥坯为基,把早前的“巢穴”移到水岸高地,一点一点琢磨成像眉像眼的屋舍,再一片一片攀搭比连,构筑出最早的街巷与城镇……全球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就这样蜷身于一片片水域的温润怀抱,如婴儿般从混沌中眠醒,眨动着明媚如星子一样的眼眸。

星移斗转,白驹过隙。伴随着生命进化的历程,人类文明亦日臻成熟,渐成气象万千之态。东西方先哲们对精神领域的追索探寻远大于物质层面的渴求,他们喜欢将人生的大半精力投入到悠游大自然,去体悟天地冥灵。他们时常驭着木辘马车,骑着小毛驴,或踏一双芒鞋拄一杆竹杖,闲云野鹤般旷游于广阔无垠的苍茫大地。当然,最能打动他们的,还是那一处处自然天成的水域。他们积庐于江海之滨,荡舟于河湖之上,或独坐于水畔一块生满苔藓的石头,凝望着眼前变幻莫测、神秘幽深的水域,内心深处激荡起无限遐思。天才的灵感不时迸发出耀眼的火花,源水而起的种种哲思禅悟和文学感怀如积蓄已久的井泉迸然爆发,不绝如缕。

“当你被水噎住的时候,你还能喝别的什么饮料把那口水送下去呢?”被马克思颂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亚里士多德,当年是在怎样的语境下萌发如此的感悟?料想某一时刻,他定然是行经一条清澈溪流,恰逢渴热难耐,于是顾不得斯文体面,纳头伏在溪边一通牛饮。谁知情急之下吞咽不遂,一时竟被哽得喘不过气来,蜷在水边伸脖瞪眼好一阵方才舒缓如常。起身抻抻凌乱的衣襟,不禁哑然自笑,脱口就冒出那样一句精辟的哲语。话是大白话,理却是真理,现实生活中,有些看似简单寻常的小困局小烦恼,人一不留神陷进去,却往往找不到相应简单的办法去迎刃而解。类似的尴尬窘迫,世间凡人谁没有遭遇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大师徜徉于爱琴海岸几条蜿蜒的小河之间,望水遐思之后,一句格言铮然而出。短短一语,精辟阐述了“变”的哲学要义: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的和不变化的。赫拉克利特据此创立了一种“变的哲学”,思辨之中启蒙了辩证法思想,对后来辩证法在全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著述《道德经》,字里行间多处含纳着缘水衍生的天理大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水,无为而无不为,无形而无不行,具有无私无争的品格、谦卑的态度、宽容博大的心胸、坚韧的毅力。在老子的眼中,汩汩流淌于江海河湖的自然之水,或许是天地之间最完美的事物了。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儒名圣仲尼夫子,更是“逢水必观”的拜水之士。他独具慧眼,识读出水蕴之“五德”:“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主张天下君子观而效学。他尤喜在江河堤岸上设立露天课堂,召集旗下弟子席地而坐,一面听涛观水,一面传道授业。有一次,听闻古黄河涨大水,立即率领一行门生风尘仆仆徒步两日前往观洪。老夫子置身河岸,放眼看去,几欲溢堤的满河激流狂翻怒卷,雄浑地咆哮着向东倾泻,振聋发聩,令人头晕目眩。他情不自禁再趋前一步,迎着扑面飞溅的水花,张开双臂,引颈长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透着沧桑老迈质感的声音里,满含人生世事多变的感慨,饱蘸了深深的惜时之意,后人口口相传,终成千年名句。

盛唐大宋时期,锦绣文章如春花烂漫。其中,不少精妙之作也是逐水成韵,借水托情,意象丰沛,扣人心弦。信手拈来,皆是传世美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暮春时节,东坡居士置身绿水盘绕的家园,触目动情,写下这首清新隽雅的惜春词。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诗人借景抒怀,伤感惆怅而不失旷达逸然。“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生性浪漫豪放的李白,平生历游无数名山大川,一路上,亲近的水域总是气势磅礴的,留下的吟水华章酣畅淋漓,蔚为壮观,带给人惊心动魄的震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吟写这首诗的时候,内心一定充满了轻松愉悦。迫使他举家颠沛流离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了,在成都热心朋友的帮助下,安居的草堂也刚刚落成。新家园坐落在近郊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溪口连通着浩浩大河。杜甫坐在镂花格子窗下写诗,抬眼即见窗外河波里穿梭的航船,放目可瞻远处银装素裹的逶迤雪峰,院前屋后惠风和畅,鸟语花香。临水雅居几年,生活闲适、内心平宁的杜甫在成都这座温馨的城市留下240多首优美诗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江南水乡的秋夜,孑身独旅的诗人张继裹着随身携带的单薄褥絮,和衣卧眠于泊渚枫桥的拱篷客船。这一夜,诗人哪里睡得着?透过舷窗,漂泊的游子被天边一钩残月、江面点点渔火、更深露重时悠悠敲响的古刹钟声叩击着细腻敏感的视听神经,撩动着心底幽思,一首清婉美丽又透着孤寂忧愁的隽永诗作就这样诞生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南唐后主李煜丢失江山社稷,屈辱地“袒肉”出降,沦为他人阶下囚之后彻骨之痛的内心倾诉。七夕之夜,亡国君主薄薄一笺借水抒愁的诗吟,竟被视为心怀“谋反之妄”,立即招来灭顶大祸,被后朝新君“御赐”毒酒,魂断他乡。词人灵肉杳然灰飞烟灭,而“一字一珠”的血泪之歌《虞美人》却成为千古绝唱,令人每每翻读,心生无限感慨:鄙其为政懦弱昏聩,哀其人生结局愁惨,惜其旷世诗书才情,为之怅然扼腕叹息……

儿时的回忆如同老电影一般朦胧影绰,许多早年旧事都被时光之键自动删除,连同逝去的光阴一并杳无踪影。然而,我们记忆的底片上总会清晰地刻印一条款款流淌的小溪河。河湾如绸,轻轻缭绕在田野和我们的家院之间,埂陌上蔓草茸茸,壁埂边苔藓青青。但凡不下暴雨涨洪水,溪流总是晶莹剔透的。阳光打照下来,鳞状的涟漪织成精美的花纹,清晰地投映在泥沙溪床上。五色斑斓的鹅卵石和小蚌壳在水底宛若魅惑的珠宝,不时可见银肚乌脊的鲫鱼在波光中如闪电穿梭倏忽。傍近院落的小溪有一段腰身明显要丰肥一些,那是人为拓成的回水凼,水边凿有粗陋的阶坎,躺着几块卧牛样的板石。院中住户浣衣淘米洗菜磨刀一应临水琐事都在此落脚蹲身。溪水甘洌可饮,没有掘井的农家,每天大清早会用木桶挑两担河水倾入大陶缸,管用全家人畜一日之需。夏天一到,溪河简直成了童年的天堂。少小的我们时而结伴行动,一人在小溪下游用竹篾箢箕设伏,一人从上游蹚水下来,把那些慌不择路的小鱼虾诱入埋伏圈,一网打尽;时而在溪中拦腰筑上泥坝,让溪水迅即蓄成汪汪一泓,赤条条跃进水中化作浪里白条;时而把谁家的洗澡盆抬出来,漂在水上当船撑;时而齐心协力把上游分水洞封堵上,让一条溪沟临时断流,那些悠游于石缝密穴的鱼蟹懵懂之中悉数搁浅,乖乖等着我们提着竹鱼篓去“瓮中捉鳖”……那条经年累月滋养我们家园、为我们的童年沐身洗心、酿制快乐的本原河流,我们称它为母亲河。此生此世,它将永远盘桓于我们心田,叮咚流淌在我们的长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