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玥
奉化区“茗山智谷”创新综合体效果图
以打造“一院一谷一飞地一走廊”为抓手,奉化不断强化高能级平台建设,为加快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澎湃动能。
近年来,宁波市奉化区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用足新区第一红利,以首位战略推进人才强区、创新强区建设,积极打造“一院一谷一飞地一走廊”,大力引育重点领域新兴产业,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和动力保障。2021 年,该区完成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19.3 亿元,同比增长22.7%;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8.8 亿元,同比增长17.4%;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4.5 亿元,同比增长30.8%;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74 件,同比增长19.4%;技术交易额突破11 亿元,同比增长38.9%。
为改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的发展短板,奉化以创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突破口,利用驻外招商引才联络站、招商引才大使、奉化乡贤等资源,大力引进宁波瑞凌节能环保创新与产业研究院、宁波锋成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等高端人才创新团队项目落户奉化。同时,依托国内“大院大所”科研资源与高端人才优势,先后与多家知名大学合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如复旦科技园(浙江)创新中心、浙江大学(宁波)气动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宁波技术转移中心等,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研发创新机构+以高校为支撑的技术创新转移中心”发展模式,区域高端人才集聚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21 年,该区产业技术研究院接受企业委托联合开发项目92项,累计引进国内外人才200 余人,博士及以上人才达40 位。如浙江大学(宁波)气动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牵头区内三家龙头企业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突破气动阀岛“卡脖子”核心技术,完成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电磁阀在线平台”项目的软硬件及电磁阀智能驱动技术开发,与市内企业共建电磁阀可靠性测试联合实验室8 家。
以打造“奉化硅谷”为目标,奉化在中心城区北部门户位置,谋划建设功能配套齐全、要素资源集聚、创新主体活跃的高层次人才栖息地和产业技术研究院集聚地——“茗山智谷”创新综合体,推动区域创新平台能级提升。“茗山智谷”创新综合体规划占地面积256 亩,建筑面积30 万平方米,总投资10 亿元以上,主攻互联网通信和功能性新材料两大核心产业,配套发展电子商务、智慧物联、智慧医疗、科技服务等数字经济下游产业。目前已落户锋成纳米材料研究院、瑞凌辐射制冷研究院2 家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瑞嘉通讯技术研究院、麦博韦尔研究院、海上鲜海洋新经济研究院、瑞晟智能物流研究院、茗山科创中心5 家数字经济平台,产业集聚度高,特色明显。2021 年,“茗山智谷”创新综合体实现总投资5亿元,税收5022 万元。预计未来三年,创新综合体可实现总投资超过30亿元,其中产业投资超过21 亿元,年税收3 亿元以上。
针对土地、人才等要素资源紧缺的现状,奉化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西安、成都、武汉等科技人才要素集聚的一线城市设立7 个异地孵化平台,探索实施“科技飞地”协同借智工程。通过在一线城市建立“飞地”,吸引孵化成功项目来奉,并利用在奉设立科创加速器促进其产业化进度,同时在项目发展壮大后优先供地落户,建成“在外孵化—来奉加速—在奉投产”科创项目培育链,实现一线城市人才、技术、项目与奉化区互融互通、共享共建。如先后联合国泰创投集团、深圳移盟投资有限公司、浙江经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别在北京、深圳、杭州建立奉化凤麓企业孵化器;联合上海临港科创中心、济嵩资本等机构,在上海临港与奉化双向共建上海临港(杨浦)科创宁波中心。截至目前,奉化在一线城市建设的7个“科创飞地”面积累计近18000 平方米,入驻孵化企业27 家。
通过构建新空间、完善创新链、拓展产业链等举措,奉化积极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技术与资本联姻、人才与项目并重,打造“3 号青创大走廊”创新创业生态圈,为统筹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区域建设的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集群生态效应。该区以鄞州至奉化轨道交通3 号线为主轴,沿线打造特色鲜明、分工专业、功能协同的生命科学城、中交智慧城、智能制造城、茗山科技城、滨海低碳城5 大创新平台,形成“3 号青创大走廊”核心区,并集聚复旦科技园(浙江)创新中心、金海路创意中心、湾区科创小镇等多个科创要素重要节点,构成“一轴五城多点”空间格局。2021 年,“3 号青创大走廊”完成投资117 亿元,实现产值192 亿元,创新平台共引进注册双创企业350余家,引育人才团队110 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