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中央、省、金华市人才科技工作决策部署,确立“贸易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路径,科技创新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实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创新型领军企业、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六项省级重点工作“零的突破”。
2021 年,义乌市全面落实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积极构建六大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创新活力,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全力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2021 年规上工业研发投入41.68 亿元,同比增长62.7%,占营业收入比重3.4%,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均列金华市第一。
科技主体培育体系日渐完善。大力实施主体培育梯队建设工程,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5 家,累计314家,占金华市17%;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00 家,累计1408 家,占金华市23%;新增新型研发机构1 家,累计2 家(金华市仅此两家);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 家,累计3 家;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1 家,累计13 家;新增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1 家,累计57 家;新增金华市级研发中心69 家。
科技项目孵化体系提档升级。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四位一体的创业孵化转化链条,新增省级众创空间3 家。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 个,省级“尖兵”“领雁”项目3 个、省基础公益项目16 个、省软科学项目1 个。获2021 年浙江省技术需求“揭榜挂帅”大赛新材料行业现场赛一等奖1 个。
科研平台培育体系逐步建成。突出创新平台建设主体地位,强化科研要素支撑,打造科技创新新引擎。稳步推进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建设,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正式投用。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的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等4 个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开展首批理工医科和人文社科项目63 个。华灿光电浙江省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省级重点实验室、爱旭科技全球光伏联合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研平台稳步建设。
科技人才引育体系更加完备。聚焦芯片半导体等“卡脖子”领域,瞄准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双江湖科教园区等重点平台,深入实施“鲲鹏行动”计划,灵活开展海外引才计划申报。新增“百博入企”博士6 名,累计达21 名。新引进省海外工程师2 名,新增全球顶尖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2 人。
科技合作服务体系全域构建。常态化开展“揭榜挂帅”、技术对接、项目路演等活动,发布“卡脖子”难题400 项,榜额4.3 亿元,目前已揭榜81 项,合同金额5010 万元,兑付资金3012 万元。开展“百企联百校”科技对接活动26 场,促成技术交易额25.69 亿元,同比增长56.6%,占金华市1/3 以上。“揭榜挂帅”、产学研结合等实践做法分别在《中国组织人事报》《浙江日报》刊登。
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义乌科技城、光电创新城等浙中科创走廊建设,2021 年投资129 亿新建续建重大项目83 项,入选G60 科创走廊产业联盟企业10 家。浙江科发等3 只科技基金已投资科技项目14项共18.55 亿元,占总投资的57.4%。创新开展创新券用于支付科技信用贷款抵押担保费用,累计发放科技贷1 亿元,受惠企业44 家;发放创新券4200 万元,受惠企业40 余家。
爱旭科技全球光伏联合创新中心
2022 年,义乌市科技创新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浙江省、金华市科技创新统一部署,紧扣市委、市政府“138”决策,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目标,扛旗争先,开展“七大行动”,全力打造浙中科创走廊核心策源地。
开展数字化改革深化行动。加快党政自治系统科技局主题门户和数字政府科技创新微门户的迭代开发。梳理需求、场景、改革“三张清单”,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金融“一点贷”服务等场景方案,争取“‘一地创新、全省应用’揭榜挂帅”试点。推进各类科技数据回流和本地各类科技相关部门数据归集,开发集智慧分析、研判于一体的数据模型。
开展科技主体培育增量行动。通过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倍增计划、研发机构增量提质等举措,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50 强、亩产效益评价A类、规上工业企业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力争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覆盖率”提升5 个百分点。围绕信息光电等四大新兴产业和小商品系列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争取省级以上研发项目6 项以上。
开展科研平台能级提升行动。加强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对接,引进一批科研项目、高能级科研人员落户义乌。支持华灿光电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建设,力争成功认定全市首家省重点实验室;支持爱旭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省技术创新中心。
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效行动。常态化开展“揭榜挂帅”活动。举办专场活动10 场,签约项目30 个,兑付榜单金额3000 万元以上。开展科技对接、项目路演等活动15 场,促成技术交易额14 亿元以上。探索政府支持企业与大学共建合作载体的推动模式,重点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开展科技人才引育集聚行动。依托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两大省级平台,集中力量引育高端人才。实施国家、省级海外引才计划,坚持顶尖、全职、海外、年轻标准,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开展海外引才。深化“百博入企”,拓宽以赛引才等渠道,力争引进一批科技型领军人才及团队。
开展科创走廊建设提速行动。高标准实施浙中科创走廊义乌“两城”(科技城和光电创新城)建设项目40个以上,总投资60 亿元以上。主动融入G60 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入选G60 科创走廊产业联盟企业10 家以上。加快推进上海科创飞地设立,开辟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和创业孵化新窗口。
开展科技金融提升行动。落实与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券”互认互用机制,探索科技信贷风险代偿自主选择模式,发放科技信贷1 亿元以上,创新券使用额完成500 万元以上。加快设立科创类基金,畅通资本与项目的对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