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萌, 李月红
多黏菌素B是一种多肽类杀菌药物,19世纪中叶即被应用于临床中,但因其肾毒性及神经毒性大,且新药物出现被弃用。近些年由于耐药菌的产生可选择药物相对较少,多黏菌素B被重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多黏菌素B长期未使用,临床资料相对欠缺,且目前主要用于严重感染、病情危重患者,对其不良反应未予重视,尤其急性肾损伤,起病隐匿,易引起不可逆性损害,危及生命。本文报道1例脑梗死后遗症长期卧床,因患肺炎[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 感染]使用多黏菌素B,在治疗中引起急性肾损伤(AKI)的老年患者,停药后肾功能恢复,但最终因感染性休克去世,旨在为临床医师应用多黏菌素B提供参考。
患者男,78岁,主因“间断发热伴咳嗽、咯痰2个月,加重1周”于2020年11月6日入院。2个月前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6℃,伴咳嗽、咯白色黏液痰,未诊治。1个月前再次发热,体温达38.5℃,伴咳嗽、咯痰,就诊于我院查血红蛋白(Hb)128 g/L,白蛋白(ALB)28.6 g/L,血清肌酐 (Scr)59.4 μmol/L,C反应蛋白(CRP)135.89 mg/L,降钙素原(PCT)0.365 μg/L。胸部CT显示双肺炎 症、右肺下叶支气管痰栓、左肺上叶结节。痰培养分别提示有克柔念珠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产气肠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 (CRKP)感染。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病原学培养分别提示MRSA、CRKP、CRAB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分别给予伏立康唑序贯治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加环素、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等抗感染,雾化祛痰、定期支气管镜下吸痰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1周前患者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5℃,支气管镜下可见大量白色黏液痰,有痰液堵塞,经口鼻吸痰效果欠佳,且逐渐加重,为进一步诊治于11月6日收入院。患者自起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弱,食欲、睡眠差,定向力障碍,有大小便失禁。
既往史、个人史:陈旧性脑梗死2个月,有长期大量吸烟史。体温36.2℃,脉搏90次/min, 呼吸20次/min,血压106/91 mmHg。体型消瘦,神志清,精神弱,言语含糊,部分问题可对答。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眼动不配合,无凝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粗,双侧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正常。四肢肌张力增高,四肢腱反射阳性,双侧巴氏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入院后诊断考虑肺炎(细菌+真菌),陈旧性脑梗死。查Hb 103 g/L,ALB 27.7 g/L,总蛋白(TP)50.3 g/L,Scr 55.1 μmol/L,PCT 0.259 μg/L, CRP 56.6 mg/L,11月13日BALF细菌培养提示MRSA、CRAB,两者药敏结果均提示替加环素敏感,予替加环素(负荷剂量100 mg,维持剂量50 mg 每12小时 1次)静脉输注共11 d。11月18日行支气管镜吸痰,BALF送检,细菌培养示CRAB,药敏提示替加环素和黏菌素敏感。11月24日查体温 37.0℃,Hb 106 g/L,ALB 26.5 g/L, Scr 48.2 μmol/L,CRP 84.1 mg/L,PCT 0.27 μg/L。11月25日患者发热,体温39.0℃,给予替加环素(负荷剂量100 mg,维持剂量50 mg 每12小时1次)及多黏菌素B (负荷剂量50 mg,维持剂量 50 mg 每12小时1次)静脉输注治疗,共21 d。治疗过程中Scr进行性升高(图1),停药后逐渐减 低,第4天测Scr 107.2 μmol/L,第10天Scr 74.0 μmol/L。12月25日血培养提示MRSA,予利奈唑胺(0.6 g 每12小时1次)+替加环素(负荷剂量100 mg,维持剂量50 mg 每12小时1次)静脉输注4 d, 12月28日尿培养提示CRKP,12月29日因感染中毒性休克去世。
患者第2次BALF细菌培养提示CRAB感染,药敏仅显示对替加环素和黏菌素敏感,给予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后出现Scr进行性升高,用药第21天至197.1 μmol/L,停用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后第4天降至107.2 μmol/L,肾功能好转。依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有关AKI诊断标准诊断AKI[1]。患者既往无肾脏疾病,无腹泻、脱水,无梗阻,未使用其他肾毒性药物,使用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期间发生AKI。替加环素半衰期为36 h,59%以原型通过胆汁和粪便排出,22%经尿液排出[2],国内仅1篇报道替加环素引起Scr由245 μmol/L升高至364 μmol/L, 停药后Scr恢复原水平[3]。本患者曾用替加环素11 d,Scr无升高,AKI与多黏菌素B使用有时间相关性,倾向多黏菌素B引起AKI的可能性大,考虑AKI为多黏菌素B引发的不良反应,根据Naranjo评分系统,Naranjo评分为5分。
多黏菌素是一类多肽类杀菌药物,环形多肽部分氨基与细菌外膜脂磷酸基团2价阳离子竞争性抑制,与2价阳离子位点结合,外膜完整性遭到破坏,多黏菌素脂肪酸进入细菌内部造成高渗状态,代偿性引起细菌内部磷酸、核苷等渗出,导致细菌破裂死亡[4]。革兰阳性球菌有细胞壁阻止脂肪酸进入细菌内部,革兰阴性杆菌没有,多黏菌素对绝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具有杀菌作用[5],特别是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嗜肺军团菌等。1959年多黏菌素用作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治疗[6],因其肾毒性、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逐渐弃用。现今由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率逐年攀升,抗生素选择范围窄,近年多黏菌素重新应用于临床。
我国常用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相较于多黏菌素E,多黏菌素B引起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低。Vardakas 等[7]一项荟萃分析提出,多黏菌素B引起肾功能不全的总体风险比多黏菌素E低,且多黏菌素B发生时间晚,重度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低,对轻、中度肾损伤及死亡率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主要与剂型、代谢途径和药动学特征有关。多黏菌素B引起AKI的患者中,有67%肾功能无法恢复[8]。多黏菌素B多以硫酸盐剂型静脉给药,无须转化直接起作用,95%以上的多黏菌素B不通过肾脏清除,目前关于多黏菌素B肾外代谢的研究有限[9]。Sandri等[10]发现,经肾脏清除的多黏菌素B仅占肾小管重吸收的0.75%~27.9%。Manchandani等[11]在胆汁中发现多黏菌素B,不排除可经胆汁排出。多黏菌素E静脉剂型常为甲磺酸钠盐(CMS),需在肾脏内转化为多黏菌素E发挥抗菌作用[12],CMS代谢产物蓄积于肾脏。多黏菌素B主要通过非肾途径代谢,是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引起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2019年由Tsuji等[13]提出临床工作中使用多黏菌素的国际共识,其中对于肾功能正常、肾功能不全及肾脏替代治疗人群使用多黏菌素B及多黏菌素E的用法用量做出陈述。有研究表明维生素C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多黏菌素引起的肾损伤发生率[14]。
国内外有关多黏菌素B导致AKI的病例报道较少[15],1例73岁男性患者,因行走困难,诊断“脊髓型颈椎病(Nurik 5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予手术治疗。术后出现发热、炎性指标升高,胸部影像学提示肺部感染,多次留取痰培养,依据药敏结果多次调整抗生素,疗效欠佳,Scr 89 μmol/L,静脉输注多黏菌素B 75 mg 每12小时 1次,2 d后体温、炎性指标下降,Scr 177 μmol/L,4 d后感染缓解,Scr 235 μmol/L,多黏菌素B调整为50 mg 每12小时 1次。7 d后肾功能进一步恶化,Scr 309 μmol/L,停用多黏菌素B后Scr降为 255 μmol/L,4周后Scr 102 μmol/L。与本患者类似。
综上,近年多黏菌素B临床应用增多,应注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多黏菌素B引起肾损伤发生率较低,但大多数患者肾功能恢复困难,尤其是老年、基础疾病多的患者,往往预后极差,使用多黏菌素B过程中应监测肾功能,及早发现,及时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