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是个石痴,他整日醉心于品赏奇石,爱石爱到癫痴。一次,他见一立石十分奇特,曰:“此足以当吾拜!”并尊称其为“石丈”。又一次,他见一奇丑怪石,跪拜于地称:“我欲见石兄二十年矣!”自此,“米芾拜石”盛传于世。
明末清初昆山人顾天叙,也可算是个“石痴”,那么他是如何痴石的呢?
顾天叙(1565-1645),字礼初,号筍洲,晚号潦草生、歇狂居士。明万历十六年举人,因赐封尚书,人称“封翁”。他是南北朝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顾野王三十三世孙,是明弘治十八年状元、内阁首辅顾鼎臣的从玄孙。
江南顾氏世居光福,龟山原为顾氏家山,至顾野王时舍宅为寺,即今光福寺。潭东聚坞山,早在东汉末年就有顾氏家园。顾鼎臣是顾野王二十九世孙,他在潭山顶建造了七十二峰阁,死后葬于潭东赐茔。顾天叙父亲顾允元之墓,在玄墓山陆家坞。可见,光福是顾天叙的祖茔地。
光福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得天独厚。顾天叙在《晚香林记》中说,他弱冠之年去潭山祭扫先祖顾鼎臣墓,登上七十二峰阁,就被当时的湖光山色所迷,心中暗自发愿,将来定得终老其间。二十年后,他果断辞官归隐光福,筑室邓尉山下,一晃就过了十几年。其间也曾移居光福阛阓间,但都不是太满意,总觉得有所不安,经常徘徊于山陬水澨,想寻觅一个更理想的终老之处。
有一次,顾天叙和朋友在藩墙外瓦砾中,发现一奇石“如舟一叶,翳以苍苔,浅深莫测。”他跟朋友开玩笑说:“石若可穴,便足埋我。”朋友说:“此石久郁湖山深处,意有待以显乎?”于是他便带人清理开挖,看到巨石渐渐袒露,觉得未必有啥奇特,挖挖就放弃了。后来适逢改朝换代,他和儿子相庆更生,于是第二次开挖那块石头。这次发现该石“宛转成蹊,介然可步,下忽陡绝,最下又复平夷,方广不可量。”他心中窃喜,但一时想不出如何是好,又担心这担心那,于是就暂且修筑垣墙将石保护了起来。七年后,他正好七十岁,儿子也告侍养归,他念念不忘那块石头,于是开始了第三次开挖。这次挖得彻底了,巨石全体毕露,“高如矶,平如砥,奔腾如浪。”
历经十余年的三次开挖,顾天叙看到如此奇石,他不淡定了。他说:“古人抱奇癖,见卷石而拜,或尊之为丈。”显然,他说的就是米芾。他又说:“今之好事家,不远千百里,陆辇水运致诸园圃,殚人工以夺天巧。岂知人不胜天,假不胜真。而石之有当于余者,政喜其天真自然,纯以拙胜也。”他甚至觉得“游人乍履其崖,彷佛千人坐,辄相诧为从虎丘飞来。”说来说去,他就是被那石迷住了,无法自拔。他觉得,他必须为石做点什么,“石乃不虚生矣!”
于是,顾天叙大干特干,开始修建以“石浪”为中心的园林。首先在奇石上建了一个亭子,名石浪亭,接着是画不如轩、赐宧堂、蝉叶斋、清音阁、景范台、雁影廊等建筑。在广不盈亩的地方,楼台亭榭廊庑庖湢之类,却是容纳有余,整个工程从仲春直至孟秋才竣工。这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私家园林——晚香林。
晚香林,取北宋名臣韩琦“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诗意而名。顾天叙屏迹山居三十年,搜奇选胜,终于在他七十岁时,一睹石浪全貌,并为此筑就晚香林,是石所幸,也是他所幸。惜今无存。
顾天叙不仅为“石浪”建了整座园林,他还在米堆山开辟了石洞。该洞原名老虎洞,因传里面藏虎,乡人投石而堵塞。他说:“迹尚存,昔可湮,今不可辟乎?”于是,七十三岁的他又带人动起工来,从最下面的洞口开始往上往里辟。经他重辟的石洞总共有五个,因石色紫碧而窈窕之态如云,故名五云洞。今洞尚存一二。
人生七十古来稀。顾天叙七十造园,七十三辟洞,在我看来,他真是个石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