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凤仪
砖雕之美,妙不可言。
古人云:“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三雕”之一的砖雕,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块瑰宝。而苏州园林、深宅大院,这些保存下来的传统古建筑则为苏州砖雕艺术的传承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翻开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苏州砖雕》,如同翻开了苏州传统装饰艺术这本书的扉页。细润的青砖、高超的雕艺、精致的图案、隽永的字牌,古色古香,气韵生动,无不展现着苏州传统民居“洗尽铅华也从容”的独特风韵。
一幅描绘苏州砖雕历史的长卷
《苏州砖雕》由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居由所著。居由坦言,《苏州砖雕》最早缘起于她在苏州大学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至今已近20年。13年前,她曾出版过同名专著,奠定了最早的基础。之后随着城市变迁与对苏州砖雕资料的不断解读与丰富,才有了2021版的《苏州砖雕》。
她在之前版本专著的基础上再次深入,优化排版、更新书稿内容,对文字及图片都做了重新梳理与更正,优化了书稿结构及目录,增加了《苏州砖雕的制作技艺》一章,并重新撰写最后一章《走向现代》。
“对苏州砖雕材料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不仅让我更熟悉了我土生土长的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而且让我更亲密地接触到了许多明清以来苏州历史文化的变迁。”居由将十多年来对苏州砖雕发展与创新的心得与体会补充入稿,使读者能够更完整、更清晰地鉴赏苏州砖雕的面貌。
“中国砖雕艺术是一种源远流长、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艺术。苏州砖雕可谓是江南砖雕的集中的缩影,不仅在纵深和横向方面有着不可多得的典范性,更具有典雅的艺术特点。”
全书内容包括苏州砖雕的产生背景、苏州传统门楼砖雕的发展历程及题材特征、苏州砖雕纹饰研究、苏州传统门楼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苏州砖雕艺术与苏地其他艺术的相互影响等,层层递进,向读者呈现了一幅描绘苏州砖雕历史的长卷。
在书中,居由以砖雕艺术为切入点,用类型学结合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苏州砖雕的起源、发展脉络、艺术特征、代表纹饰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由于前人对于苏州砖雕的研究均以介绍为主,并未做详尽的分析,所以我希望以图案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作为切入点,对苏州砖雕进行系统整理,旨在还原苏州砖雕的演变脉络与时期断代。”
比如在《苏州砖雕纹饰研究》一章里,居由系统地阐述了苏州砖雕典型纹饰的发展演变、苏州砖雕门楼特定部位结构与纹饰演变,且本章节所有纹饰演变线稿都由她亲手绘制。云纹、“卐”字纹结合花草纹、莲花纹以及枋的收头纹饰、柱头纹饰、挂落纹饰、兜肚纹饰……一幅幅生动的演变线稿图,把蕴藏在苏州砖雕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能够还原砖雕纹饰面貌,而且使得文字的阐述更为生动立体。
苏州砖雕兴起于明代晩期,在清代乾嘉时期达到鼎盛,雕刻技艺精深,砖雕佳作频出,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在乾嘉盛世之后,砖雕之风逐渐衰落。“时过境迁,苏州砖雕已成为苏州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朋川评论道,“相对其他地区对砖雕的研究而言,苏州对砖雕的研究显得不足,大多为介绍性的文章。居由同志经多年完成的专著一一《苏州砖雕》,是一部关于苏州砖雕的资料翔实的科学研究著作,它将引导你走进苏州砖雕的艺术之门,向你展现出精雕细镂的艺术世界。”
精致细腻里氤氲的书卷气
清代钱泳曾在《履园丛话》中说:“大厅前必有门楼,砖上雕刻人马戏文,玲珑剔透。”可见凡有古建筑处,都能看到砖雕的身影。那我们不禁要问,苏州砖雕的特点是什么?
居由把苏州砖雕的特点归结为“书卷气”。“它是精雕细镂的苏工手艺的体现,同时又是读书为尚内在精神的物化。”居由解读说。
苏州砖雕精雕细镂的苏工手艺自然离不开苏州能工巧匠巧夺天工的传神技艺。
在《苏州砖雕的产生背景》一章中,香山帮工匠的巧妙用心使苏州砖雕的艺术特征呈现得惟妙惟肖,“制作砖雕的香山匠人,历来是巧匠的代名词……据有关资料记载,从1840年至1959年,‘香山帮拥有34名著名匠师,其中专门从事砖雕制作的就有14人”。
而御窑金砖的制作质量又使砖雕品质更显细腻与精雅,“就连当时烧制金砖的余窑,也被永乐皇帝赐名为‘御窑,御窑一直到清末才停窑不再生产。这段历史足以说明,如果明清瓷器的官窑在景德镇,那么明清制砖的官窑就可以说是在苏州陆慕”。
作为建筑装饰的砖雕,它一定是依附建筑而存在的。居由以苏州砖雕门楼为例,她说:“苏州砖雕门楼位于厅堂之外、天井之内,所起的作用,就如同厅堂之上的题额,是主人情趣和文化的反映。”建筑本身是生活空间,反映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在居由看来,苏州砖雕门楼最突出的文化内涵是向内,在街面上是看不到的,与苏州城市文化特征相呼应。
在《苏州砖雕门楼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一章的第二节中,居由详细说明了砖雕中蕴含的市隐文化与休闲生活。首先体现了苏州的藏富心态,这种心态来自“财不外露”的传统思想。其次体现了苏州的市隐心态,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是文人聊以自娱式的生活方式,一种文人士大夫追求“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的审美取向,使士大夫们既能坐享山林田园之美,又不去遁迹深山,只在“城市山林”中诗意地做起了“隐士”。另一方面,苏州历来为许多官场退隐之人的首选地,是官宦巨商的退养之地,斥資修筑,却不能张扬。如本节中提及的卫道观的潘宅,在入口的地方往往设计得相当平民化。没有任何显山露水之处,但推开门去,却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门楼的精美是一定要置身于厅堂之中,才能欣赏到的!
苏州砖雕门楼的中心都有字牌的固定形式,从兴起直到衰落,门楼其他部分的构建有变化,有增减,但字匾的中心位置是一直未曾变化的。居由透露,从字牌上也能看到苏州文化的积淀。
“苏州砖雕门楼的字体处理也相当美观,字体多与书法相结合,或篆或楷或隶,大部分都为名家撰写,无不呈现吴门书派秀润的风格,丰富了苏州砖雕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精美的书法和典雅的砖雕往往相得益彰,使苏州砖雕更添了几分浓厚书卷气。”
如在《苏州砖雕门楼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一章的第三节中提及的盛家带一处砖雕门楼,字碑是清乾隆时的状元石韫玉题“春晖朗照”,字迹潇洒温雅;五愛巷10号一处砖雕门楼,上下枋皆素面,简洁朴素,字碑是清同治时期状元洪钧所写“燕翼相承”四字,秀润流丽,风流倜傥……颇具书卷气的苏州砖雕门楼,由状元来题当然最贴切。而且苏州砖雕的许多题材都是与状元有关的,如“鲤鱼跳龙门”“一路连科”“独占鳌头”等。
不同的砖雕浮刻着不同的艺术,也留下了苏州那个时代的独特记忆。在书中,记者欣赏到了各种颇具书卷气的苏州砖雕门楼,图文并茂,详实的资料令人大饱眼福。
走遍苏城探寻砖雕语码
张朋川在《苏州砖雕》的序言里写道:“苏州砖雕主要装饰在宅院内,只有走进去,才能了解它、欣赏它、品味它,使你怡情养神。”诚然,研究砖雕也必须“走进去”。
居由为了写此书,对苏州砖雕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考察。她深入到苏州老城区古宅的多重门庭院落中,还远至东山、西山偏僻的古村落,调查和记录的砖雕已超过苏州市古建园林调查著录的297座砖雕门楼的范围,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砖雕照片。
“苏州砖雕绝大多数散落于(隐藏于)苏州大街小巷的深宅大院中,并且在街面上是看不到的,如《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唱段:‘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苏州砖雕就犹如养在深闺人未知的大姑娘,你必须深入古宅,才能寻得芳踪。”居由说。
居由最早的一批资料收集是在2001年至2004年读研期间,导师张朋川指导她去文保部门找了相关的资料,按图索骥,分片区去拍摄第一手资料。之后在其基础上不断补充与丰富。
拍摄过程中有苦有乐,居由最大的乐趣在于,她把每一次寻访砖雕的过程都当做是发现“宝藏”的过程,每每找到一处精美砖雕门楼,她都会心生欢喜。“当我叩开一扇扇大门,就会满心期待。拍摄过程中我常能在大街小巷中感受到苏州阿婆、阿爹们的热情与健谈,他们会带着我去拍一整条街上的砖雕门楼。当然,吃闭门羹也是家常便饭,有些古宅的砖雕门楼常年铁将军把门,要去很多次才能碰到里面的主人,过程比较艰辛。”
经年累月,居由探寻着那些隐匿在江南水乡里的砖雕,聆听着它们在悠悠岁月里沉淀出的艺术语码,并将之收录在书中。清洁路“肯构肯堂”门楼的照片和东山陆巷王鏊故居后楼前的照壁上面的双狮戏球系列纹饰的照片,是居由认为该书中最为“珍贵”的两张照片。清洁路“肯构肯堂”门楼是民国时期的门楼,且此门楼是保存在民宅中为数不多的较为完整的一个门楼。在居由拍完没几天后,因城市改造,整栋建筑被拆,这张门楼照片也成为了“遗珍”。而她最早拍双狮戏球系列纹饰的时候,墙头只有一点点爬山虎,没有把精美的砖雕纹饰遮挡住。后来,爬山虎越长越茁壮,现在已难以将图案完整地拍摄下来了。
收录在《苏州砖雕》里的苏州大量砖雕的遗存照片,可以说是苏州砖雕艺术的一个缩影,对整理和传承砖雕这一非遗技艺而言非常重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典藏价值。
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作为古城遗产一部分的苏州砖雕,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如何使砖雕在当代环境下创造出新的生命力,以适合现代的社会需求,让其枯木逢春?诚如居由在《走向现代》一章中所愿,希望寻求新的表现形式来推动砖雕生存和发展,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性的装饰艺术。
相信在未来,这些默默抵挡着岁月洗礼的苏州砖雕,将被重拾光泽。
TIPS
居由带你寻访苏州砖雕
早期的苏州砖雕在明末清初时期,艺术风格灵动大气。代表作:东山杨湾明善堂及东山瑞霭堂,东山陆巷王鏊故居后楼前的照壁上面有一条双狮戏球的纹饰,堪称精品。
鼎盛时期的苏州砖雕在清三代时期,并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艺术风格细腻、生动、精巧、雅致。代表作:大石头巷37号吴宅的四时读书乐门楼(乾隆时期),网师园内藻耀高翔门楼(乾隆时期),东花桥巷汪宅的状元游街门楼(康熙时期),西山锦绣堂多进门楼(乾隆时期),还有东山陆巷粹和堂的多进门楼(乾隆为主)。
晚期的苏州砖雕代表作:东山雕刻大楼(清末民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