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柳州市4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辅导员立德树人工作表现出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提出提升辅导员立德树人工作效能的路径:提升个人魅力,构建师生发展共同体;加强德育工作力度,完善德育工作保障机制;创新德育工作思维,强化德育载体选择和方法创新。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立德树人 工作效能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9-0072-06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意义重大。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悉心引导和精心栽培。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辅导员处于思想政治工作最前沿,使命光荣、重任在肩。在立德树人实践中,辅导员扮演着主攻者、主导者和主心骨的角色。
立德与树人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立德是方法,树人是目的;立德是过程,树人是成效。立德树人,就是要求学校培养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新的形势要求辅导员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大问题。落实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最终要用实践来全面推进。
一、调查的实施及样本人群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掌握实情、分析现状、发现和解决问题,更好地把握立德树人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提高辅导员立德树人工作整体效能。基于此,课题组于2021年4月22日至24日对柳州市4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3 500份,回收问卷3 386份,其中有效问卷3 317份,有效回收率为94.77%。调查有效样本基本情况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1 013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505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687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1 112人,分别占比30.54%,15.23%,20.71%,33.52%;大一1 747人、大二1 356人、大三214人,分别占比52.67%,40.88%,6.45%;男生1 987人、女生1 330人,分别占比59.90%和40.10%。样本选择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广泛性和代表性。
二、辅导员立德树人工作表现出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
(一)辅导员立德树人工作表现出的优点
1.辅导员立德树人工作整体效能表现良好
为客观反映高职辅导员立德树人工作整体效能表现,课题组根据“四有”好老师标准、新时代德育的主要内容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相关内容,设置了“辅导员师德师风评价矩阵量表”“辅导员立德树人成效矩阵量表”和“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表现矩阵量表”,评分项统一设置为7级,分数从1开始顺序递增,分别为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比较不符合)、3(代表有点不符合)、4(代表基本符合)、5(代表比较符合)、6(代表非常符合)、7(代表完全符合)。调查显示,辅导员师德师风矩阵平均分为6.29分、辅导员立德树人成效表现矩阵平均分为6.21分,学生道德表现矩阵平均分为6.16分。辅导员师德师风和立德树人工作整体效能表现良好,在各具体指标上的表现也均呈现出良好的状态。具体表现如表1(见第73页)、表2(见第73页)和表3(见第74页)所示。
2.辅导员聚焦岗位职责,追求德育效果和结果,坚守育人育才初心使命
基于“三主三辅六导四员”岗位职责,辅导员在工作中注重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对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四大基础工程常抓不懈,取得实际成效。通過表2可以发现,学生在思想政治素养、法治素养、纪律规范意识、心理健康水平、能力素质、社会公德表现、个人品德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公共参与素养、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绩和进步。此外,通过表3可以发现,学生在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个人品德(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等方面也取得良好成绩并且受到肯定。基于对表2和表3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道德表现和辅导员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付出密切相关。辅导员通过实际行动诠释了其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主攻手、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导者、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成才的主心骨的价值定位。
(二)辅导员立德树人工作存在的不足
1.辅导员个人魅力彰显不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职业价值实现不足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依托,承担着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的任务。辅导员是身处学生思政工作最前沿、离学生最近的人,直接接触和面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日常生活,发挥着良师益友的作用,需要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实际困难、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调查显示,柳州市高职院校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整体满意度保持较高水平,“基本满意16.88%”“比较满意31.23%”和“非常满意49.57%”的比例总和达到97.68%。“比较不满意1.54%”和“非常不满意0.78%”的比例占2.32%。尽管对辅导员工作整体满意度较高,然而对问题“您与辅导员的相处方式更加倾向于哪一种”的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像人生导师一样,指导帮助我的成长”的比例为30.72%,“像知心朋友一样,倾诉和分享自己的成长点滴”的比例为19.54%,两者的比例总和仅为50.26%,还有近乎一半的学生与辅导员的关系模式属于“权威—服从”型(“绝对服从辅导员的安排,按照要求做好该做的”占15.67%)、“若即—若离”型(“普通的师生关系,需要时进行沟通联络”占24.39%)和“疏远—淡漠”型(“保持充分尊重,尽量互不干扰”占9.68%)。可见,学生对辅导员的高满意度并不完全依赖于亲和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相互尊重或互不打扰的基础上,辅导员的个人魅力彰显还不够。这与“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的基本价值定位还有较大的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有效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可能性。
2.德育过程实践不够充分,德育工作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理想状态的德育过程,应当是教育者有目的地使受教育者学习、选择、接受既有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使之成为具有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人。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集体连续不断地相互作用的总和,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主体、再生产思想道德主体,把理想中的思想道德主体变为现实中的思想道德主体。学者李康平、张吉雄在专著《邓小平思想研究》中,将德育划分为六个层次,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法治教育)。
根据调查,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工作内容呈现如下结果(多选):主要进行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教育)占82.27%,主要进行政治教育(立场、态度和政治原则教育)占62.8%,主要进行道德教育(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自律教育)占74.53%,主要进行心理教育(情绪、情感和意志的自律教育)占69.7%,主要进行纪律教育(职业、团体基本规范的他律教育)占65.3%,主要进行法治教育(公民社会行为的他律内容教育)占51.1%。此外,对问题“辅导员开展或参与班级主题教育活动的情况如何”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天”占4.25%,“经常”占48.24%,“偶尔”占44.83%,“几乎不”占2.23%,“从不”占0.45%。
综上所述,无论是德育内容覆盖,还是德育频次,都亟待提升。《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了涵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在内的辅导员工作九大职责。从实际调查数据来看,辅导员开展德育的实际情况与政策规定还存在较大差距。笔者认为,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德育过程实践不足,德育力度不强,主要是因为学校在顶层设计上对辅导员的价值定位不清,未能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辅导员业务范围与其他职能部门交叉性过强,辅导员经常疲于应付日常事务性工作。
3.德育工作方式时代感不强,德育工作实践动能不足
对问题“辅导员进行学生德育的主要方式”(多选)的调查结果显示:“主题教育(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党日活动)”占86.74%,“专题讲座和专题辅导报告”占53.57%,“谈心谈话”占57.1%,“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参观德育基地)”占41.81%,“经常性下宿舍,关心关注学生发展”占45.37%,“团体辅导(如团体心理辅导)”占41.21%,“网络育人(如撰写网文、转发和评论正能量文章)”占26.92%。辅导员德育方式性质倾向性调查显示:“教育德育”占44.92%,“管理德育”占12.93%,“服务德育”占3.11%,“监督德育”占3.47%,“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占35.57%。综上所述,辅导员德育工作主要采用传统的主题教育、专题教授、谈心谈话等方式,实践引领上的内驱动能显然不足。大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处于形成和塑造的关键阶段,需要辅导员在立德树人工作中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有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应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学生德育工作,坚持以生为本,实现教育理念由教育型德育、管理型德育、服务型德育、监督型德育及“四个自我”型德育向服务发展型德育转变,真正体现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做好服务和引领学生发展。
对问题“你的辅导员进行學生德育的主要方法倾向于哪种”(多选)的调查结果显示:“过分苛责批评、极端指责或无礼谩骂”占8.08%,“说服教育,以理服人,进行品德修养指导的方法”占69.1%,“批评与自我批评(与人为善,引导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占46.76%,“运用大众传播媒介的方法(如转载、评论时事热文、教育类热文等或运营官方自媒体)”占36.27%,“典型示范教育的方法(如弘扬和宣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占45.16%,“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方法(组织创文明城、创卫生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进行品德锻炼)”占47.63%,“品德评价法(表扬、奖励或处分)”占45.19%。由此可见,辅导员德育工作存在强烈的传统路径依赖现象,部分辅导员开展德育工作的亲和力不足,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未能彰显网络育人的时代性、影响力和号召力。
三、提升辅导员立德树人工作效能的建议
(一)从个体完善角度出发,辅导员应不断提升个人魅力,努力构建师生发展共同体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注重亲和力、针对性和有效性,把“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针对“辅导员个人魅力彰显不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职业价值实现不足”的问题,辅导员必须聚焦个人魅力的提升和师生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具体而言,辅导员可通过以下路径提高立德树人工作效能。
1.不断提升个人魅力
个人魅力,是辅导员应当具备的一种核心竞争力,它是道德品质、人格素养、工作能力等素质的综合体现,在学生健康生活和成长成才中发挥着引导、示范、感染和激励等重要作用,是辅导员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重要前提条件。为此,辅导员应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广泛研究,加强能力锻炼,勤于沟通交流,注重礼仪举止,提升个人品格魅力、学识魅力、才能魅力、语言魅力和形象魅力,以达到凝聚人心、引领成长的目标。
2.努力构建师生发展共同体
师生发展共同体,强调对话、理解、交往和合作,是以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而自发结成的有意义的平等关联和彼此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有机生态系统,它主张平等地位、有意义关联和共同发展。为此,辅导员应通过进班级、进宿舍、进活动场所,主动走近和融入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深入了解学生,全面覆盖学生,通过“精准服务、重复启迪、正面引导”等途径及“树立典型、扬生之长、替代强化、反复假定”等方法促进学生发展,并且要通过积极的交往互动,寻找个人职业素质能力的成长点,促进自身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成长。
(二)从学校宏观层面出发,不断加强德育工作力度,完善德育工作保障机制
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提质培优工作首要重点任务,并提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创新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举措。针对“德育过程实践不充分,德育工作保障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高校必须加强德育工作力度,完善德育工作保障机制。
1.加强德育工作力度
新时代背景下,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德育工作力度,注重德育工作内涵式发展和实践创新。高职院校应把握好提质培优建设黄金期历史机遇,在校本化班级主题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校企共建德育实践基地、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德育特色项目培育及“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等重点工作上做好谋篇布局和推动落实,要进行资源整合,加大投入,让德育工作延伸和覆盖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纪律教育和法治教育等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融入学生的大学生涯全过程,真正感染、塑造、影响学生和促进学生发展,实现德育工作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目标。
2.完善德育工作保障机制
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适应学校实际的校本化协同育人体系,统筹谋划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强化辅导员的教师和管理干部双重身份,创造辅导员干事创业的良好条件,为辅导员开展德育工作注入信心和活力,避免辅导员职业和角色的边缘化、空洞化。高校组织、人事、学工等部门要厘清辅导员的工作职权责,积极搭建交互成长平台,帮助辅导员实现从“事务型”向“思想型”、从“经验型”向“学习型”、从“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的角色转变,不断增加德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高校应加强辅导员专项培训教育,提升辅导员的德育工作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为辅导员专注做好德育工作增添智慧动能。此外,还应建立辅导员德育工作考核体系,加大德育工作考核力度,积极落实思政专项岗位绩效,落实待遇保障,以激发辅导员的工作动力。
(三)从方法改进的角度出发,创新德育工作思维,强化德育载体选择和方法创新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强调问题导向、时代导向和实践导向,聚焦思政工作的科学性、时代性及实效性。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做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理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彰显了德育工作方法的思想性、科学性与艺术性。针对“德育工作方式时代感不强,德育工作实践动能不足”的问题,可以采取策略如下。
1.创新德育工作思维
高校应着力构建和创新德育工作思维,形成“三全育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打好人才培养思想底色,让立德树人责任落实到“十个育人”的鲜活实践中,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目的。除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及谋篇布局外,辅导员还应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创新思维和精准发力,选择适合班情、学情的德育载体和工作方法。调查中,在问及“你认为辅导员应如何强化立德树人(道德教育)的作用”(多选)时,80.74%的学生认为应“在班级主题教育课上进行(如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团辅活动等)”;52.67%的学生认为应“在课下进行小规模专题辅导教育,提升学生道德认知”;51.31%的学生认为应“在课下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问题’学生,精准发力”;51.7%的学生认为应“在体验活动或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中渗透德育,对学生进行教化引导”;65.99%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通过言传身教,用个人魅力为学生树立榜样”;42.45%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应创设德育整体环境,如订立班级公约、宿舍公約等,规范和引导学生行为”。这些调研数据,为辅导员精准把握德育工作载体和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基本的路径参考。
2.积极实践精准思政
精准思政是在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等三大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点和技术条件,以推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具体问题为着眼点和切入点,系统性、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精准思政聚焦精准和具体,应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探索和深耕的重要领域。网络载体和平台具备互动性、移动性和即时性等特点,能够为高校整合线上线下信息资源,发挥互动交流独特优势,促进班级同构、学习生活资源同步、教师学生交流同行及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现实的支持和保障。具体而言,积极实践精准思政,要做出如下努力:第一,要加强精准思政载体选择。包括聚焦全媒体建设重点领域,强化官方“两微一端”建设;打造网络思政教育新范式,让易班融入学生的大学生涯全过程;积极挖掘内容、空间和工具三维价值,打造移动端视频平台;进行学生精准画像分析,全面建设大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第二,要注重精准思政方法创新。积极构建网络思政方法体系,促进网络调查法、网络宣传教育法、网络交互式沟通法、网络环境管控法等的应用和创新,提升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黄友玲.高校辅导员个人魅力提升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2]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李康平,张吉雄.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陈晓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新内涵新要求:学习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
[5]李辉,孙晓晖.精准思政:必要与可行[J].思想教育研究,2020(6).
[6]李刚.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提升: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视角[J].广西教育,2021(11).
[7]李刚.精准思政视域下高校网络育人的载体选择和方法创新[J].山海经,2021(35).
注:本文系2020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精准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网络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20LSZ096)、2020年度柳州市职业教育一般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辅导员育人工作创新问题研究”(LZZJS2020C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刚(1988— ),陕西渭南人,管理学硕士,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教育实践。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