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娣 吴作奎
内容摘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引路牌,以《回忆我的母亲》为例,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巧妙融合“教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生”三个导向,以这三个导向为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石,规避教学目标“假大空”现象,促进课堂教学具有方向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教材 学生
“教教材”教学观在“用教材教”教学观出现后黯然失色。这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并不在于否定教材的权威性,而在于突出教学中人本的回归。朱煜在《“用教材教”:内涵与实施》中说道:“‘用教材教’,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根据自身的实践与研究,自主地领会、探讨课程与教学,把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中介’加以利用的教学行为。”[1]随着社会发展,教材已经不等同于教科书,教材的涵盖范围不断扩大,教师选择教学目标和内容时,不仅要以教材为导向,还需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学生实际情况为导向。围绕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探析“三导向”引领下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朱德在母亲逝世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在教材、语文课程标准、学生情况基础上,笔者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把握文章倒叙顺叙相结合的结构。二是概括典型事例,分析朱母优秀品质及其对“我”的影响。三是找出文章中夹叙夹议的句子,分析作者叙议结合、朴素而富含情感的语言特点。四是在默读、朗读的基础上,感受朱德对母亲和广大劳动人民真挚深沉的爱意、敬意。金丹华指出:“教学目标的陈述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教学目标阐述用词不应大而空。‘品味’‘学习’‘把握’‘鉴赏’‘提高’之类的动词笼统模糊,不具备可观察性、可检测性和可操作性。”[2]所以笔者陈述教学目标时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诸如“找出”“概括”“分析”“划出”等表述清晰、可把握的行为动词。
二.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教师主观臆断的产物,它是三导向引领下的结果,具体如下:
(一)以教材為导向
1.依据编者意图
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3]22在阅读教学中揣摩编者意图是确立教学目标必经路。教科书中的各个部分都是编者对文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示意。在语文教材中,大到文章在整套教材中的安放位置,小到文章前后的预习提示、课后习题、资料卡片等,都是教科书编者意图的潜在体现。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编者将该篇文章放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此前,学生在七年级已学过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等回忆性散文,学生对这一文体相对熟悉,对运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也并不陌生。但语文素养无法一蹴而就,需通过反复地锤炼习得。这也是编者在不同年段安排文体、手法相近的文章的意图所在,使学生的知识体系螺旋上升。《回忆我的母亲》紧接着是《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两篇自读课文。教读课文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的学习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回忆我的母亲》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如以读促悟,通过默读、朗读等方式感受文本语言、作者情感。
此外,编者在单元导语、课前提示、课后习题的设计中也有助于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单元导语中指出本单元课文展现了人物的品格与精神,要求学生了解回忆性散文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语言;而文本前编者对感受朱德母亲形象和作者质朴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提出了学习提示;课后习题则设计了结合事例探讨母亲品格、体会作者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平实而富含情感的语言等习题。编者意图包含了众多教学信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与编者意图吻合。
2.依据文本体式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散文,散文是区别于小说、戏剧、诗歌,表达作者内心真情实感的一种文学样式,也是中学部编版教材出现次数最多的文体。“散文学习目标,一是学习语言文字, 二是感受作者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三是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4]散文作品里汇集了作者个性化的写作手法、语言风格、情感体验、行文思路等。所以笔者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从语言、创作手法、情感等方面出发,设定上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阅读散文时抓住时间线索,梳理文章结构,透过典型事件分析母亲形象。再者,该文本还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朱德通过回顾母亲的一生事迹,赞颂母亲的美好品质,进而讴歌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品质,所以笔者融合本篇回忆性散文倒叙顺叙相结合、夹叙夹议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目标。
3.依据文本内容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在母亲逝世后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该文作者运用总分总的文章结构,以倒叙顺叙相结合的手法,按时间顺序描写母亲生下“我”幼年、成年、参加革命直到母亲去世的一系列对作者影响深远的典型事件。作者通过对母亲一生的回顾,表达了对母亲深沉的爱意、感恩之心以及自己没能在母亲生前尽心陪伴的愧疚之情。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将歌颂母亲的品质上升到歌颂广大劳动人民,将报答母亲升华至尽忠于中国共产党、人民、民族的高度,是作者对革命尽心尽力的体现,是作者热爱人们、热爱国家的赤诚之心的显现。一切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都应立足于教材文本之上。[5]文本中作者的行文结构、语言、写作手法、对母亲、对人们、对国家的浓烈情感都是学生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重要内容,是教学目标所要需达成的方面。
(二)以课标为导向
1.依据语文课程性质
教学目标设计需符合语文课程性质,课标中将语文课程性质定义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2语文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即语言是语文的落脚点,语言的运用则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点。品味作品中个性化的语言,是必要的语文教学目标之一。《回忆我的母亲》中朱德所用的语言平实、自然,如诉家常般娓娓道来,文中的每个字词都浸染了他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对国家、人民的尽忠之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蕴含丰富的人文性。此外,教学目标的确立也要关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语文作为具有工具性的学科,学习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尽管语言是语文课程的出发点,但语文课程也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对学生认知、思维、感悟等维度的训练同样不可忽视,即教学目标的需多维度,体现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基于此《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中以学生读思结合、概括分析等为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学目标既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出发,品味作者个性化语言、了解作者塑造母亲形象的方法、写作手法;又结合其人文性特点,即感悟朱母的美好品质和朱德对母亲、对人民的敬爱,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依据课标总目标和第四学段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遵从语文课程目标,《课标》在课程目标模块除了在总目标中对学生学习语文提出总的要求外,还根据每个学段的学生特点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要求。这些课程目标在教师确立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笔者同样以此作为设定《回忆我的母亲》课程目标的依据之一。
无论是总目标还是第四学段的目标,都注重通过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能力。”[3]7和“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3]15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凝聚了作者的情感体验,读是学生对作者情感最直接的感悟,学生在读之前对语调、情感、情景等多方面的思考,也是促进思维品质提升的另一种方式。所以在《回忆我的母亲》笔者设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把握文章倒叙顺叙相结合的结构。”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体会作者感情,梳理文章结构。
其次,在第四学段的课程目标中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出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以及“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3]15由此设立《回忆我的母亲》的第二、三个教学目标,即“概括典型事例,分析朱母优秀品质及其对“我”的影响。”和“找出文章中夹叙夹议的句子,分析作者叙议结合、朴素而富含情感的语言特点。”该目标偏向技巧性,学生需理清作者文章主要内容、分析语言特点以及了解作者用典型事例塑造母亲形象的手法,以此来提高语文技能。
最后,课程总目标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3]6以及第四学段目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3]15语文课程还需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培养具有正确三观的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课文、情境、师德品格等素材, 把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6]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利用文本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分析朱母的优秀品质及对“我”的影响”“感悟朱德对母亲和广大劳动人民真挚深沉的爱意、敬意。”学生在情感解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三)以学生为导向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和学生为主体的“学”两部分构成的活动,在教学设计中除了规划教师一系列“教”的内容,也要充分考虑知识接收者的学习情况。“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一直以来都是教师们备课的三大支柱。学情分析是为了确定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以 “最近发展区”为过渡,将现有能力转化成潜在能力。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备学生”成为一个“口号式”内容,“教师们把‘学情分析’当做一个概念、一种认识,知道了解就可以了。学情在教师的意识里不属于教学范畴,是可有可无的孤立存在。”[7]相对于“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成为教师备课较易被弱化的因素,忽视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选定只有基于学情分析之上,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笔者将学生情况作为确立教学目标的“三导向”之一。
1.依据学生知识基础
《回忆我的母亲》是典型的亲情题材文本,可以说学生自学习语文之始,就开始接触该类文本,每个学段甚至每册教材都会涉及到相关内容。其次,学生在七年级学习过《老王》、《台阶》、《阿长与<山海经>》等和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藤野先生》,对运用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特征塑造人物的方法较熟悉,且这类表现人物形象的篇目都是以人物的典型事例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如《藤野先生》中,作者通过藤野先生批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等事例来体现他细致严谨的性格,而《回忆我的母亲》作者同样是以母亲天不亮就起床干活、支持“我”参加革命等事例突出母亲勤劳能干、深明大义的性格特征。基于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学习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塑造母亲形象的手法是较容易的,而且《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所运用的语言较平实自然,贴近学生的语用习惯,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理解难度较小。虽然作为初二的学生,通过前面的课文学习和相关的写作训练,对于议论、叙述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找出并分析文章中作者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还是存在一定难度。因此,笔者在本文设置“概括典型事例,分析母亲品质、分析夹叙夹议和朴实、富有情感的语言特点。”的目标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塑造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文章语言。
2.依据学生的情感因素
《回忆我的母亲》写的就是我们生活中千千万万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朱德叙述的是母亲在生活中各类小事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所以朱母是比较切合学生心目中母亲形象的。对于朱德在文章中表现出对母亲的爱意,学生结合自身感受也能容易理解。并且,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在七年级学习过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两篇文章之间存在相似元素,如同样是回忆性散文、同样是以事例表现母亲形象、同样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敬爱、愧疚之感。通过前面文章的学习,学生在《回忆我的母亲》的学习过程中,也较能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情感。但是,朱德母亲的生活年代与学生生活年代相距较远,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程度可能比较浅显。作者奋战于民族抗战事业,七年之中都未能与母亲见面,仅靠几张照片、信件联络,这其中,作者的挂念、愧疚之感远远超乎文字上的表达,且作者在文章末尾的感情升华也是该篇文章的精彩之处,作者将对母亲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对人民的爱。将报答母亲的恩情上升到尽忠于党和人民。学生需要透过文字挖掘作者在文本中表现出的更深层次的情感。
教学既有一定的方向指示,也融合了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基于对课文的理解,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教学侧重点,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也各显神通。但是,教学目标在设计时必须遵从“教材、课标、学生”三个导向,这三者缺一不可,并且相辅相成。仅依据教材,忽视课标和学生,会使教学目标和内容缺乏实际操作性;仅依据课标,忽视教材和学生,容易陷入大而泛之的空洞课堂局面;而只考虑学生,忽视课标和教材又会使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方向模糊化。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需紧密结合“教材、课标、学生”这三导向。
参考文献
[1]朱煜.“用教材教”:内涵与实施[J].教育科学研究,2008(01):34-37.
[2]金丹华.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J].浙江教育科学,2011(02):30-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2,7,15,6.
[4]周曾芹.关于散文教学内容的思考[J].文学教育(上),2019(07):62-63.
[5]冯海英.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J].教学与管理,2019(13):44-47.
[6]蒋斌,黄峙珈,张春,王光全,余万明. 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研究[C].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三卷):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2018:100-105.
[7]王翔.阅讀教学设计的学情视角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17.
课题项目:黄冈师范学院2021年研究生工作站项目的研究成果,立项课题为“新媒体环境下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方法探究”,课题立项号:5032021007。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