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嘉丽
内容摘要: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生死本能的概念,认为它们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两大本能。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身上,生死本能以及两者的冲突尤为明显,这直接导致了哈姆雷特的痛苦与延宕。本文试图剖析哈姆雷特这一人物身上的生死本能,寻找其外显的行为言语,并从哈姆雷特命运中思考人类普遍会面临的生死本能冲突难题。
关键词:《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死本能 生本能 文艺复兴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莎士比亚经典悲剧《哈姆雷特》中第三幕第一场中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主人公哈姆雷特在话剧的第一幕就直面了父亲被叔叔所杀,叔叔继位为新国王并迎娶了自己的母親这样血腥残酷的事实。从那一刻起,生存还是毁灭这两个相悖的命题就不断地浮现在哈姆雷特面前,轮流主导者他的思想,从而造成了哈姆雷特的延宕。生存?还是毁灭?是哈姆雷特这一人物身上两个主要的本能躯力。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1920年的《超越唯乐原则》一文中明确指出,个体身上存在生死这两对矛盾的本能。所谓生本能是指个体身上向往生存、发展、快乐、爱欲的力量,具有积极性、建设性、创造性的作用,在这种本能的趋势下人们表现出强烈的求生欲望,避免痛苦追求快乐,为了生存为了快乐会忽视道德责任,所谓快乐至上[1]。而死本能,是与之相反却共存的一个概念。弗洛伊德认为,死本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冲动,试图摧毁秩序、回到前生命状态。它可以用以解释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如人与人之间的残忍、对抗、攻击,甚至杀戮。死亡本能会表现出侵犯或者自毁,当它转向外部时,会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当它转向内部时,会出现人的自毁现象,如日常生活里的自虐、自残,甚至自杀。[2]精神分析学认为,生死本能这两对相反的内驱力,同时存在于每个个体身上,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并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3]
而在哈姆雷特身上,生与死的本能都表现的十分强烈,相悖的两种驱力使得哈姆雷特产生了巨大的生死冲突,引发了哈姆雷特不断地在复仇与不复仇,生与死之间的问题中纠结徘徊。最终,在这复杂的矛盾中,哈姆雷特走向了悲剧。现在,我们就对哈姆雷特的生死本能与两者间的冲突进行详细地探讨与分析。
一.毁灭:哈姆雷特的死本能
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生死本能是普遍存在于每个个体之上的。而弑父之仇,叔父娶母之耻则是将哈姆雷特身上的死本能无限地放大并使之外显。哈姆雷特强烈的死本能,是故事中他最突出的特点,正是因为这种死本能的激化,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是故事以悲剧收尾的直接原因。
哈姆雷特的死本能主要体现在他以下的三种行为思想之中:
1.否定生命
我们常说,哈姆雷特是个非常忧郁阴暗的王子。的确,剧本诸多处都显现了哈姆雷特对待人生的消极态度。例如,在第二幕第二场哈姆雷特曾说,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阳光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在我看来,这一个泥土塑造的生命算得了生命?人类不能使我发生兴趣”[4](《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
在这里,哈姆雷特表现出对人类的蔑视,对生命的厌弃,生,对于哈姆雷特已无过多的意义了。这种消极的生命态度,是其死本能最基本的表现。
2.复仇与杀戮
自哈姆雷特得知父亲死亡的真相,哈姆雷特最先想到的便是复仇。当鬼混透露父亲的死是一桩谋杀时,哈姆雷特打断了鬼魂说:
“让我驾着思想和爱情一样迅速的翅膀,飞去把仇人杀死”。[4](《哈姆雷特》第一幕第四场)
哈姆雷特的这段回答直接地显现出哈姆雷特对仇人强烈的对抗与攻击,杀戮之心油然而生,并且十分强烈而直白。从这时起,哈姆雷特的复仇之火便熊熊燃起了,而这杀戮的邪念从没有因为哈姆雷特基督徒的身份或是杀父仇人是自己的叔父现在的继父而有所动摇,它始终趋势着哈姆雷特进行与复仇相关的计划,一次次突破宗教与伦理的秩序。哈姆雷特强烈地想毁灭生命、破坏秩序,这是哈姆雷特死本能最突出的体现。
自与鬼魂见面,复仇杀戮的欲望兴起之后,死本能继续趋势着哈姆雷特做出一系列过激反常的行为。其中哈姆雷特与母亲的一段对话就展现了哈姆雷特对仇人的攻击诋毁。
“现在你再看这一个:这是你现在的丈夫,像一株霉烂的禾穗,损害了他的健硕的兄弟”[4](《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场)
哈姆雷特在这番话中先夸赞了自己的父亲的英俊健硕,再贬损了自己的叔父,最后将两者相对比,这是对叔父直截了当地语言攻击,程度不轻。同时在与叔父的几次对话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哈姆雷特对他强烈的讽刺与鄙夷。可以发现,哈姆雷特复仇之心的外显行为之一是语言上的攻击,对叔父名誉的侵犯,对君臣、长幼之间的礼节破坏。
而随着杀父之仇的不断清晰,哈姆雷特的死本能不断地上升占据了主导地位,言语的攻击不足以满足死的驱力,逐步升级为身体的伤害,也就是杀戮的行为。大臣波洛涅斯的死便是很好的证明。回顾哈姆雷特杀害波洛涅斯的场景,可以将之概括为激情犯罪。在上一场中,哈姆雷特对直接杀死国王还是心存犹豫的,而在与母亲交谈不畅,使得母亲情绪激动大喊救命,陷入一种极度混乱的情景中时,哈姆雷特错将波洛涅斯当成了国王,十分果断而鲁莽地一剑了结了他。虽说在后文中,哈姆雷特有直抒过自己的后悔,感叹波洛涅斯的倒霉,但哈姆雷特的这一剑,实际上就是他死本能的一次强烈地释放,是必然发生的。在混乱的场景中,哈姆雷特的死本能激化至极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他并没有去思考帷幕背后藏着的人到底是谁,也并非已深思熟虑决心要杀死国王,而是简单地想要将这想自毁的死本能转移至外部,迫切地想要毁灭一个生命。倒霉的波洛涅斯变成了哈姆雷特死本能转移倾泻的对象,惨死于剑下。哈姆雷特的死本能已然从杀人复仇的欲望到言语的攻击侵犯彻底转变为了杀戮的行为,这是死本能最高的表现形式之一。
3.爱情的毁灭
除了对他人的攻击与杀戮,哈姆雷特对爱情的恶意毁灭亦是其死本能的体现。虽然剧本中直接描述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爱情的内容很少,但我们也可以大体推断出,哈姆雷特曾与奥菲利亚间有着海誓山盟般的爱情,哈姆雷特确实是深爱奥菲利亚的。但在背负上复仇重任,死本能激化后,哈姆雷特开始通过伤害与诋毁,不断地恶意毁灭与奥菲利亚间的爱情。例如,在第三幕第一场中哈姆雷特对奥菲利亚的对话:
“哈哈!你贞洁吗”
“你美丽吗”“进尼姑庵去吧”[4](《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
奥菲利亚是故事中非常无辜的一个角色,和這场宫廷杀戮可以说是毫无关联,而此时的哈姆雷特竟多次对她说出此般侮辱性的言语。首先这一定不是出于对奥菲利亚本人的恨的。而真正让哈姆雷特做出如此反差行为的是,哈姆雷特对毁灭亲密关系的死本能冲动。力比多,即性力,是生本能的趋势个体行为的主要力量,人们在各个阶段对力比多的追求有不同的体现,而对成人来说,亲密关系是力比多的满足方式。[3]哈姆雷特本是拥有这种亲密关系的,力比多得到了满足,有强烈的生的体验,而死本能秉持着毁灭生的职责,自然也要去毁灭哈姆雷特所拥有的亲密关系,这是哈姆雷特伤害奥菲利亚感情的直接原因。
二.生存:哈姆雷特的生本能
哈姆雷特的死本能,并没有完全地占据他的意识,其生本能同样十分的强烈,从而引发了哈姆雷特一系列相反的行为。
1.复仇的回避
复仇杀戮之心,从故事开篇就已兴起了,但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却迟迟未能进行,不是因为有人阻挠,而是因为哈姆雷特本人对复仇行为的迟疑与逃避,这是哈姆雷特强烈生本能的体现。
生本能,使得人们追求快乐与生存而逃避忽视一切与之相悖的事物,例如责任与使命。对于哈姆雷特而言,为父报仇,铤而走险杀国王下地狱的行为明显是不利于哈姆雷特的快乐与生存的。因此,哈姆雷特不断地逃避复仇的念头,不断地延缓报仇的时间。
第一幕第五场中,哈姆雷特明白了自己的复仇使命后,曾有这么一句有趣的话: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哎,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4](《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五场)
对于复仇,哈姆雷特并不是斗志昂扬的,而是觉得十分的倒霉。由此可见,哈姆雷特其实是不想复仇的,也不想担负这样重大的责任,对这样的命运,他也觉得很无奈。哈姆雷特的复仇心,是十分消极的。
与此同时,哈姆雷特也曾想方设法延缓甚至终止自己的复仇计划。父亲的鬼魂已经明确指出叔父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在铁一般的真相面前,哈姆雷特还是没有选择直接相信,而是以一次话剧加以试探,确认自己是否有复仇的必要。这一点,并不只是表现了哈姆雷特的生性多疑,也说明了他非常渴望能延缓自己复仇的时日,同时期待着鬼魂说了谎,自己不必复仇的转机。
而当话剧出演,国王的异常表情尽收眼底时,杀父之仇无法再推脱,但哈姆雷特依旧拖延着复仇:
“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还要考虑下一个: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嗯报怨了”[4](《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三场)。
哈姆雷特的内心再次出现了挣扎,他觉得自己仇杀国王反倒是将他送上了天堂,是愚蠢的行为,还需要继续考虑。
可见,对于复仇,这铁一般的事实与使命,哈姆雷特从一开始就已经清楚认识,哈姆雷特之所以不断地怀疑、确认、找借口,实质上是因为他心中的生本能强烈地发挥着作用,他希望自己可以逃避这一责任,保全性命,远离杀戮,免受上帝惩罚自己的杀君杀继父之罪。哈姆雷特的身上依旧存在者强烈的求生欲。
2.爱欲的追求
即使哈姆雷特狠心伤害了无辜的奥菲利亚,亲手将他们的爱情毁灭,哈姆雷特依旧时不时地表现出对奥菲利亚心存爱意,体现了他生本能中爱欲的力量。
当哈姆雷特得知奥菲利亚的死讯时,他表现出了极度的悲痛,并直抒了自己对奥菲利亚强烈的爱:
“我爱奥菲利亚;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你愿意为她干什么事情?”[4](《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一场)。
由此可见,哈姆雷特对奥菲利亚依旧是有爱的,强烈而真挚。精神分析学说通常认为,两性的亲密关系实质是对性欲力比多的渴求。哈姆雷特也有一段隐喻着他渴望力比多的对话:
“小姐,我可以睡在您的怀里吗?”
“睡在姑娘大腿的中间,想起来倒是挺有趣的”。(《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二场)
这两处都是在观看话剧时,哈姆雷特当着众人的面对索菲利亚所说的话,充斥着哈姆雷特对奥菲利亚的性幻想。
从以上两点中我们不难发现,哈姆雷特对爱欲对性欲依旧抱有着渴望,而追求力比多是求生的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由此可见,哈姆雷特的生本能是十分强烈的。
3.生命的延续
在广义的概念中,生存不仅仅是指个体生理意义上的活着,也指他后代的繁衍,他的精神永存等,所谓以另一种方式活着。生本能追求生命狭义存在的同时,也追求广义的精神层面的延续。哈姆雷特在临死之时对霍拉旭的一段话就表露了他对自己能够继续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的渴望:
“啊,上帝!霍拉旭,我一死之后,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上怎样的损伤!你倘然爱我,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4](《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
哈姆雷特在临死之时再三劝说霍拉旭要存活于世,替他传唱自己的悲壮故事,让全丹麦的人民熟知自己歌颂自己。哈姆雷特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肉体即将殆尽,但他依旧十分渴望自己的名誉永存,可以活在一代代的人民心中,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延续自己生命,这同样是哈姆雷特对生渴望的表现。
三.冲突:人生永恒的思考
在复仇、爱情以及对生命的态度中,我们均不难发现,哈姆雷特身上的生死本能均强烈地共存着,外显为行为。当这样一组相斥的本能同时极端地存在于同一个人同一个时期时,必定出现剧烈的矛盾,使人失去平衡,就如一个两侧同时放着两块重量相仿巨石的跷跷板一般,不断地上下摆动,徘徊不定。
在这样的生死剧烈冲突中,哈姆雷特开始了延宕:究竟要不要复仇?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要如何对待奥菲利亚?他不断地在这些问题中纠结不定,主观感受十分痛苦。而当人无法承受这样的矛盾冲突时,便会出现言行不一,胡言乱语的行为,也就是哈姆雷特的疯癫。在哈姆雷特的疯癫中,固然有佯疯的部分,也有因为生死的冲突抉择的糾结失去理智的部分。
强烈的生死冲突,最终将哈姆雷特推入了悲壮的结局。最后一幕,哈姆雷特赴了那场危机四伏的剑赛。毒酒、毒剑、杀手、幕后黑手、惨死的母亲,一系列因素将哈姆雷特的死本能激发到了极致。在母亲因为喝了自己的毒酒死去,得知阴谋之后,哈姆雷特爽快地给了国王一剑,复仇大业终于完成!而复仇的代价却是哈姆雷特自己生命的结束。在生命的殆尽之际,哈姆雷特的生本能又再次唤醒,渴望自己名垂千古,活在人民的心中。故事以肉体的毁灭与精神的生存为生死共存的悲壮结局,直至生命的尽头,哈姆雷特依旧在强烈的生死本能之中徘徊不定,而在生死本能这漫长的冲突与角逐中,最终谁也没有战胜谁,只剩悲哀的叹息。
生存还是毁灭?人类身上所共存的生死本能,不仅困扰着哈姆雷特,也存在于每个人类个体身上。因生与死不断延宕的哈姆雷特,死于剧本之中,停止了思考不必再去选择;而同样因生与死的本能力量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发生小冲突的我们,活在现实之中,还要不断地徘徊,不断地纠结……哈姆雷特的延宕,是我们生活中也常常出现的纠结;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是我们人类永恒要思考的命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P1106.
[2]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P103-P104.
[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9月:P001-P087.
[4]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IX》[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12月:P91-227.
[5]张卫东.从精神分析学看哈姆雷特的延宕[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12):106-107.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