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主题报道融入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研究

2022-05-26 15:51赵曼李林青
传媒 2022年9期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

赵曼 李林青

摘要:融媒体时代,高等教育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良好的媒介生态滋润涵养。而重大主题报道无论是主题确立、框架选择还是叙事表达都呈现出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語体系的创新与发展,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当代大学生对国家、民族与社会的认同,并以此引导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良性发展。如何运用融媒体时代的报道优势与手段,策划重量级的主题宣传报道,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认同教育、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成为重要时代课题。

关键词:媒介生态 重大主题报道 主流意识形态 认同教育

新时代,媒体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融入高等教育生态,数字化生存图景成为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重要语境。媒介话语如何转化为大学生意识形态话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的引导创新,已成为当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探究焦点。

“涵化理论”是从传播学角度研究价值教育认同的主要机制,充分回答了大众传播中潜移默化的效果及作用路径,借助分析电视画面的暴力内容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阐释了媒介带来的“符号性表征”对人们脑海中现实认知构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由此探讨受众对信息生产与接收的模式。

1.政治性:宏大家国主题赋予的感召力。“国家—社会”的分析视角是近年来政治生活研究的主导性视角,也是考察意识形态领域“主流化”、“共鸣”、“共识”的重要范式。在国家治理维度下,重大主题报道自诞生之日起就发挥着“团结鼓劲、凝聚共识、解疑释惑、激浊扬清”的强音作用,肩负着塑造整合意识形态、凝聚“社会共识”的职责使命。由于其鲜明的政治属性与教育属性,重大主题报道被视作媒介教育的重要组成,被纳入到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范畴中,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重大主题报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

2.社会性:关注民生福祉增进的公信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重心从政治领域逐渐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日常生活成为意识形态发挥功能作用的现实场域,并以此凸显现代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转型逻辑。主题报道参照社会生活视域所建构的公共价值和议题价值,不仅让社会制度更好地服务于民生,也让生活改善更好地取信于民,并在潜移默化中勾勒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现实图景以及增进当代大学生对国家与社会的认同,由此也成为从公共关系维度认识主流意识形态,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应有之义。

3.媒介性:新闻资源平台提供的传播力。传播效果是新闻宣传报道的出发点与归宿。媒体深度融合是一场由技术革命引领的深刻变革,也是在国家战略支撑下的新闻发展新样态。作为引导舆论的“定音鼓”的媒介形态,主题报道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彰显新闻传播活动价值的重要使命,不仅在事实层面如实告知受众“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还重点回答“为什么”、“怎么看”的问题。前者为“事实判断”,后者为“价值判断”。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正是源于对事实真相的报道以及对是非谬误的价值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现代媒介的传播力以及媒介主体的协同参与,为培养主流化共识提供新的传播教育平台和路径。

4.艺术性:图文声像融合传播的感染力。融媒介时代信息传播手段与形式多样,受众审美需求也同样众口难调。重大主题新闻报道必须充分运用多种表现形式与手段,提升新闻文本及话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围绕重大历史节点的主题报道,各种媒体从多样化艺术表达方面进行尝试,在主旋律突出、正能量强劲的总体概况下,形成了百花齐放、雅俗共赏的表达格局。寻求意识形态表达方式上的突破,让主旋律的新闻报道以特定方式实现价值引领,是当下主流媒介谋求转型与新变的核心命题,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需的审美需要,并由此实现了主流媒介从“信息媒体”向“意义媒体”的传播转向。

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需通过对其意指对象合法化以及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生成的话语体系、话语范式来表达。而话语具体生动、宜于传播的特点,二者统一于媒介传播的具体话语实践过程中。在主流意识形态形塑下,重大主题报道中的新闻话语以其特定的生产方式和表达方式,对社会身份、社会关系以及知识权力形成建构,在传受体验中获得知识传授以及情感共鸣,构建教育仪式场域,以期实现政治意义表达和身份价值认同。

1.合法性建构:重大主题报道中的话语身份。在重大主题报道的媒介化表达过程中,设定出一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内核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以此唤醒受众的百年发展记忆和民族情感,将共同价值传递并构建在心理认知层面的集体印象上,并广泛认同。因此,从本质上来看,主流媒介的意识形态话语倾向与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立校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它所表达的价值意蕴与共同目标通过涵化作用于高校思政课程或第二课堂,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报道中,主流媒介通过价值引导和情感动员,建构出“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复兴成就”、“百年辉煌”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报道框架,塑造出映射百年中国波澜曲折的“革命者”、“改革者”、“建设者”、“奋斗者”等国家形象。

2.知识性建构:重大主题报道中的话语权力。话语即权力,也意味着知识即权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媒介及其背后的‘赞助商’通过将自己的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给受众,促使受众在其创设的“拟态环境”中实现对其政治话语、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支持与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话语充当着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满足传受双方信息匹配的重要任务,并对适宜于青年大学生传播习惯和需要的传播符号、形式、载体进行积极的议程设置。新的传播符号不仅促使主流媒介与青年大学生群体需求进行适配,同时也促进政治传播与青年亚文化进行融合。在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过程中,同样反映着新媒介话语表达的“生成—传播”机制,意识形态教育引导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媒介话语权的生成过程,二者存在着同向建构的关系。

3.表征性建构:重大主题报道中的话语符号。媒介符号作为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的隐性方式,借助大众传媒的涵化机制实现“温柔的话语影响”和“最广泛的政治认同”。社交媒体时代开启了符号权力再分配和话语秩序的重构,相较于传统的严肃话语表达,互联网媒介带来的符号化表达更符合读图时代的接受习惯与阅读需要,并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信息选择和接收。人是符号的动物,媒介是文化符号化的表达,教育是符号再生产的工具,三者共同构成了人类沟通和维持社会活动的途径。“没有仪式和象征,就没有民族”。重大主题报道符号机制所传递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使有形的新闻事件活动和无形的价值教化共同融入建构社会知识和伦理价值的机制中,为观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供了独特视角。

4.范式性建构:重大主题报道中的话语叙事。话语范式是主流媒介在长期报道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公认模型或模式。从新闻话语谱系演变来看,新闻生产所处的拟态环境与社会条件发生变化,在媒介话语实践中产生了不同样态的语体范式,这不仅仅是写作文体的形式和表达方式的变化,也意味着新闻理念以及对媒体的社会政治功能属性的重新定位。改革开放以来,重大新闻报道话语范式呈现出以执政党与国家政治诉求为特征的宣传取向、以公共性和社会主体利益诉求为特征的专业取向以及以叙事审美和文化日常为特征的文学取向三种不同的话语范式。与此同时,新闻从单纯的政治宣教转变为集信息、舆论、监督、教育于一体的产品,语态方面形成以新华语体为主导,通讯、深度报道等其他多元新闻话语为补充的格局。

5.功能性建构:重大主题报道的话语增值。媒介技术变革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进路,其主要功能与价值在于构建起属于共同体的意识形态话语,并以心理和身份层面认同缓解日益分化的社会局面。重大主题报道则是通过功能性构建影响意识形态话语及其认同。首先,主流媒介通过议程设置开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过程。如在对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主题报道中,既有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工作及决策部署进行的深入阐释,也有对人民群众情感共鸣的关注,不断地强化呈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政治象征符号。其次,通过新闻综述、评述、抖音短视频等实现用户的深度阅读,通过图文声像等新媒体形式缩短政治意义鸿沟,最大范围地凝聚了集体的思想和力量。最后,通过“自塑”与“他塑”完成党与国家形象的最终建构,形成自我与他者的认同性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技术思维充分体现了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在媒介現代化过程中,“人—人”之间的交往逐渐演变成“人—媒—人”交往,作为一种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及构建平等、双向、实时传播渠道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媒介技术实现最广泛的意识觉醒和政治认同。

1.回归价值:彰显重大主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知识体系是一种传授,价值体系是一种涵育,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内化作用。在融媒体时代,重大主题报道之所以能始终在主旋律报道中大放异彩,原因在于集合了国家媒体机构强大的矩阵宣传以及技术支撑能力,涵盖家国立场的政治逻辑、意识形态涵化的传播逻辑、高等教育的育人逻辑以及话语本身的知识逻辑等优势。实现从外化的媒介宣传到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根本转化,必须掌握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权、主导权,彰显更强的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共融互通:重构传受关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转向。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政治认同路径,是提升教育主体在舆论场主导力量的必由之路。在现代化融媒体语境下,互联网媒介“以受众为中心”使单一向度的传播转变为多维度的话语建构与表达。新型主流媒介应充分借助重大主题新闻报道的传播要素与机制融合重塑,形成一种面向未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开展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仍需全面把握媒介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融合性、统一性,重新研判以及整合意识形态传播机制的要素结构。以精准的“用户画像”为方向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降低政治话语传播的姿态,满足多样化的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议题建构。

3.面向未来:构建合作框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和党的发展历史,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发展创设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育人的独特使命,不仅要有理性的光辉,也要让受众在逻辑上认同,情感上共鸣。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趋向中,需要构建以合作为主要逻辑的主体协同、情境协同、要素协同、价值协同的“大思政”协同育人工作体系,将公共参与、网络治理、媒介素养教育等新要素转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不断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课题,用正确的观点、深刻的见解、理性的分析为大学生解疑释惑、凝聚共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良性运转。

作者赵曼系浙江传媒学院媒体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

李林青系浙江传媒学院讲师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21年一般项目“融媒体视域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路径探究"(项目编号:Y202148033)、浙江省教育厅2020年一般项目“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基于SECI模型”(项目编号:Y2020453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瑜.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与正确导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04).

[2]张爱军,王洋.社交媒体与意识形态传播的疏离与调适[J].天津社会科学,2021(02).

[3]刘敏.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运行机制的逻辑架构[J].山东社会科学,2021(03).

[4]张兵娟.全球化时代的仪式传播与国家认同建构——论国庆阅兵仪式的传播意义及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5]黄典林.话语范式转型:非虚构新闻叙事兴起的中国语境[J].新闻记者,2018(05).

[6]张北坪,崔靖坤.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J].教学与研究,2015(12).

[7]沈壮海,金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10年:回顾与展望[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05).

[8]邢晓红.新媒体境遇下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

[9]陈亮,王彩波.创造发展型意识形态: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逻辑定位和建构路径——基于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契合性的分析视角[J].探索,2015(03).

[10]王国勤.国家治理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 2015(03).

[11]黄君录.新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1).

【编辑:钱尔赫】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
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微博舆论场主流话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刍议
网络舆情视阈下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思考
网络信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措施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场域定位与现实建构
浅论中国“主旋律”与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