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创作的矛盾驱动力与发展前瞻

2022-05-26 15:51杜远智李立伟
传媒 2022年9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

杜远智 李立伟

摘要:随着互联网音频的快速发展,网络广播剧近年来更大范围地进入了受众视野。本文以“平行宇宙”的视角论述了电台广播剧和网络广播剧并行的现状,同时从历史原因、渠道变化、边界拓展及影响等方面解析广播剧创作的矛盾驱动力,并结合突破多重壁垒实现全流程创新、基于用户视角寻找“出圈”突破口等要点,对电台广播剧和网络广播剧未来的发展进行前瞻预估。

关键词:电台广播剧 网络广播剧 有声内容 媒体融合

“平行宇宙”的概念经过全球多位科学家推算研究得出。笔者借用在平行宇宙理论中应用最广泛的哥本哈根学派观点,即我们存在的宇宙之外,还存在一个或多个宇宙,平行作用力既不重合也不相交。尽管“平行宇宙”的观点在科学界仍存在争议,但可以借用这一视角论述中国广播剧行业“电台广播剧”和“网络广播剧”并行的现状,并梳理两种类型广播剧创作的矛盾驱动力,探索两者的“交汇”之道與发展前景。

当前中国广播剧领域,存在以创新创优为目标的电台广播剧和以市场营利为目标的网络广播剧两大类别。虽然都属于广播剧的范畴,两者却几乎不存在交集,犹如两个“平行宇宙”。

1.电台广播剧更注重参与评奖。《大辞海》对广播剧的定义是,通过广播电台播送的戏剧,用对白、音乐、音响效果等艺术手段创造听觉形象,展开剧情,刻画人物。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2019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2019年全国广播剧类节目制作时间为22.41万小时,在801.87万小时全国广播节目制作总时长中只占2.79%,可谓是非常边缘的节目品类。

以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以下简称湖南电台)为例,2019年广播剧生产量为两部,一部两集小计60分钟、另一部三集共计90分钟。一个省级电台一年的广播剧产量共 2.5小时,相对全台一年7万小时的播出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电台广播剧对地方广播电台来说,逐渐成为更注重参与评奖的“稀缺”品种,在整体创收压力下容易成为某种程度的“累赘”。

2.网络广播剧为平台创造利润。在各大网络音频平台,广播剧的定义更为宽泛,是一种适应移动音频终端特点的节目形式,三人以上演播的作品就可被视为是网络广播剧。

“流量IP+豪华配音+顶级制作+超级宣发”的网络广播剧,成为网络音频平台获利的主要产品。猫耳FM凭借《魔道祖师》等一批优质广播剧“出圈”,单部剧收入超千万;2019年底,喜马拉雅上线斥资千万级别的广播剧《三体》,助力喜马拉雅123狂欢节的内容消费总额超8亿。因此,对于网络音频平台,广播剧是其获取流量并留存用户的重要产品类型。

3.广播剧“平行宇宙”差异明显。通过选取两种类型广播剧的“头部产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电台广播剧和网络广播剧两大类在入选剧目上不存在交集:没有电台广播剧在网络平台处于头部位置,也没有网络广播剧在官方评奖中获得荣誉,广播剧的“平行宇宙”呈现出显著差异。

如上表,电台广播剧选取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广播剧获奖作品和2019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评析获得一等的八部连续剧作品;网络广播剧选取2020年6月27日喜马拉雅平台热播榜、蜻蜓广播剧热播榜、猫耳FM月度打赏榜前八位的广播剧作品。因导向权衡、版权归属等原因,网络广播剧很难在传统广播电台播放,两类广播剧各自有明确的界限;而在题材、剧本、资金来源等方面,电台广播剧与网络广播剧也存在较大不同。

广播以“大板块、大直播、多互动”为显著特点的“珠江模式”20世纪90年代风行全国,集“采、编、播、控”于主持人一身,虽降低了广播节目成本但也造成“精品稀缺”现象。广播剧是广播文艺内容集大成者,是成本最高的广播艺术形式。在创收压力大、自负盈亏、低成本运行的电台生存环境中,高成本的广播剧逐渐成为边缘品类。

1.传统电台生产后继乏力。随着移动通信及车联网的发展,受众收听音频内容的渠道已发生革命性变化。传统电台在车载空间的地位逐年下降,而我国的网络音频用户在2019年就已达到4.9亿。越来越多的听众不再通过传统广播电台收听音频节目,其中也包括电台广播剧。

传统电台的“线性播出”方式,相较于网络平台的随时随地、随进随出,在渠道竞争中趋向弱势。网络广播剧自带满足用户需求并突出网络传播特色的基因,与依赖线性播出的电台广播剧相比颇具先天优势。传播渠道的演变当前已不可逆,电台广播剧如果仍然固守传统,难免将陷入发展桎梏。

长期的“大板块、大直播、多互动”低成本运行,使得电台人才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广播电台在内容创作上的“主持人中心制”,使其不再配备专业广播剧人才,老一辈专职广播剧编剧、导演退休后,广播剧生产整体后继乏力。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缺乏专职生产队伍、丧失专门栏目时段,广播剧越来越难以在传统电台发展。成本和人才的双重掣肘,使传统电台在广播剧的生产尤其是日常创作上逐渐衰退。

2.名利差异化的创作驱动。对于传统广播电台而言,如今广播剧创作多以获得各类大奖为主要驱动力,创作资金常来自各级党政机关,以主旋律宣传为重点,广播剧的题材、内容、形式等均将各届“五个一工程”作为参考模板并依此进行创作生产。

网络广播剧则以“盈利”作为核心指标,获得用户付费、持续留存用户是其重要任务,创作驱动力由市场主导,因此网络广播剧产量呈现快速增长。在主流网络音频平台,传统电台的广播剧几乎不见踪影,《三体》、《魔道祖师》等大众熟知的广播剧都是网络自制。电台广播剧与网络广播剧“平行宇宙”式的两极效应日益凸显。

3.广播剧形式与边界拓展。网络广播剧在制作方法和演播技巧上,已经同传统广播剧产生了一定区隔。虽然电台广播剧一直在持续地被生产,但是伴随网络而生的一代即“网生代”群体,并不是这些电台广播剧的主要受众,他们接触并关注的广播剧已经不再是电台广播剧的形式。

电台广播剧近年来多以主旋律选题为主,以英模事迹作为主要创作对象。网络广播剧则以网络文学IP为主,衍生出男频、女频的受众大类;男频大类有悬疑惊悚、官场爽文、都市现代、玄幻超能等门类,女频大类有古代言情和现代言情等门类;每一类别都有超过300个标签,拓展着广播剧的题材范围。

电台广播剧和网络广播剧两个“平行宇宙”已经矛盾共存,但是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亦是一种驱动力。网络广播剧不断在向电台广播剧“取经”,借鉴其精品化的生产方式,同时也向电影、电视剧借鉴表现手法和声音技术等,持续地迭代升级以突破传统广播剧的发展瓶颈。

两类广播剧“平行宇宙”的现象短期内虽难以改变,但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趋势下,电台广播剧与网络广播剧应积极探索交汇之道。广播剧创作既要攻克版权、平台、制作能力等壁垒,更需要找到跨界“出圈”的突破口。

1.突破壁垒,实现全流程创新。首先,广播剧要突破IP版权的壁垒。2020年以来,网络IP的竞合从采购竞争为主变成了资本生态内的大合作。随着腾讯系“酷我畅听”牵手阅文集团、字节跳动系“番茄听书”同中文传媒合作,传统的网络文学IP版权被互联网音频平台分割殆尽。移动互联网音频企业借助先发优势和资本运作,抢占广受年轻人喜爱的头部IP,而传统的广播电台难以出手竞争头部资源。电台广播剧如果无法有效突破IP壁垒,将难以通过“有声内容+IP”等具有成熟盈利模式的路径探索创新。

其次,广播剧要突破发行平台的壁垒。传统广播电台虽然有不少自办的移动客户端App,但往往缺乏用户基础与流量保障。如今“用户听什么”多取决于“平台有什么”,网络音频平台通过掌握用户成为视听传播生态链的基础设施,并制定内容创作与分发的规则。平台壁垒由此成为电台广播剧网络化、融合化的创新屏障。湖南广播电视台在总结“湖南卫视+芒果TV”模式的时候指出,“芒果实践证明,传统媒体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发展新媒体、直接参与新媒体的竞争”。对电台广播剧来说,发展基于网络平台的广播剧,并直接参与网络平台的赛道竞争是创新必由之路。

此外,广播剧还要突破制作能力的壁垒。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在侧重于电视、视频、网络视听等方向的教学,广播相关的专业课程不多;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往往从事影视编剧相关工作。以湖南电台为例,大多数广播剧作品,从编剧、配音到后期制作几乎全部外包,而电台自身主要充当制片人的角色。这类“制播分离”现象,让传统电台逐渐丧失广播剧全流程的制作能力与人才积累。

2.用户视角,寻找“出圈”突破口。电台广播剧基于电台作为主流媒体的优势和媒体融合的趋势,可以在众多独家资源上布局并尝试跨界创新。例如,电台广播剧在主旋律、英模题材、重大主题宣传上已经卓有成效,但在“年轻化表达”上仍有充裕的拓展空间。近年来献礼片大量启用年轻人喜爱的“流量”演员,就值得电台广播剧借鉴尝试。

依托重要时间节点,重大题材广播剧可以通过年轻人喜爱的“明星”引流,助力电台广播剧成为“破圈爆款”。电台广播剧在特殊题材上也颇具优势,上海台的《刑警803》就是范例。公安部门出于多方面考虑,一般会和主流媒体进行合作,网络音频平台由于其市场化公司的身份往往难以参与其中。纪检监察等题材也具有类似特征,广播电台可以充分利用其主流媒体优势,通过独家素材创作具有公信力、影响力的特殊题材作品。

“有声内容+IP”是备受关注的有声书、广播剧商业模式,电台广播剧可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并探索创新。例如,基于人工智能语音交互技术的互动广播剧——目前主流网络视频平台纷纷将“下一代”网络剧的研发聚焦于互动剧,而随着智能音箱的普及和语音交互的成熟,音频在互动剧上的应用将大有可为。此外,全景声、人头录音、ASMR(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等音频技术在广播剧的正规化、专业化、规模化应用,也有可能将广播剧的收听体验提升至全新层次。

老一辈听众怀念广播剧的黄金时代并感叹现在电台广播好剧太少时,年轻受众群体却在猫耳FM不亦乐乎地收听网络广播劇;电台广播剧人也许会觉得两年一部的评奖剧成为创作的负担,而网络广播剧人的工作排期已经接踵而至。面对广播剧的“平行宇宙”,电台需要探索创作能重新定义广播剧的爆款,颠覆大众对电台广播剧的刻板印象;网络广播剧需不断引领创新,推动传统的电台广播剧破茧成蝶。随着广大受众收听习惯持续改变,电台广播剧和网络广播剧这两个“平行宇宙”要积极参与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通过“交汇”探索网络广播剧的可持续创新与电台广播剧的变革式发展。

作者杜远智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

李立伟系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播客电台负责人

参考文献

[1]加来道雄.平行宇宙的设定,具备科学基础吗[J].飞碟探索,2021(02).

[2]艾瑞咨询.2020年中国网络音频行业研究报告[EB/OL].(2020-05-14)[2022-01-18].https://report.iresearch.cn/report_pdf. aspx?id=3576.

[3]吕焕斌.以新媒体发展推动传统媒体破局[EB/OL].(2019-11-30)[2022-01-18].https://www.sohu.com/a/357535230_120144390.

【编辑:马宁】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
重建用户连接打造广播的“生活形态圈”
浅谈媒体竞合下我国纯网综艺节目发展策略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