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金课”锻造的基本路径

2022-05-26 05:56赵仁青黄志斌
关键词:思政课堂金课思政教育

赵仁青 黄志斌

摘要:新时代形势的深刻变化与国家宏观战略的纵深推进,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思政“金课”锻造是一项复杂工程,要从多维度切入,精准把握与巧妙转化教学内容是逻辑起点,合理选用显性灌输或隐性渗透的教学形式是重要举措,将教学对象的群体需求与课程教学的国家意志有机结合是关键环节,恰到好处地运用严谨规范或清新活泼的教学语言是主要抓手。统筹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创新改革,锻造思政“金课”需要思政课教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打好组合拳,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亲和力与感染力的系列革新措施落到实处。

关键词:思政课堂;金课;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2)01-0080-05

“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已经取得了全面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小康社会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首次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继续落实好包括《意见》在内的党和政府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高校,做好这些工作的落脚点是,从多维度的视野持续加强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建设,不断打造和锤炼思政“金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最后一公里”。

一、教学内容:精准把握与巧妙转化相结合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精准把握教材里的教学内容是锻造思政“金课”的逻辑起点。现行四门思政主干课程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统编教材,学理性与政治性高度统一。思政课教师站稳站好讲台,吃透教材,融会贯通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反观当下一些实效性不佳的课堂教学,首要原因,就是授课教师不能准确地、整体性统领教学内容。有的教师打着“回到马克思”旗号,经院哲学般地固守教条化解读,忘记了思政课的公共通识类课程属性,淡化了立德树人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变成了卖弄才华和个人作秀。有的教师,专业功底欠缺,经典文本阅读不多,知之甚少,又不愿沉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几个学期下来教材崭新如故,课堂教学变成了自由发挥,任意裁剪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前者“回归文本的旨趣,不管是从思维推向存在还是把存在改造成思维抑或根本就是在传统的话语中兜圈子,这种理论活动看起来很学术,实质上,在马克思的神圣肖像面前,除了对某个至高无上的思想顶点仰望以外,就无事可做了”[1];后者缺乏对教学最基本的敬畏之心,严重偏离正常教学模式,何谈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是一种奢望。

纠正这种教学乱象,除了外在的教学规章制度管理约束外,更为重要的是,思政课教师自身要提高对教学内功修炼的重视,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加强备课环节的投入,尤其要做到全面、精准把握教材,并能够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2]291研读教材是第一步。四门课程的教材体系各有不同、教学内容各有侧重,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一专多能,既要吃透自己所教课程的教材,还要通晓其他三门课程教材,这无疑是个巨大工程。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花大力气通读、深耕各门课程教材,熟悉教学内容,探寻理论与观点背后的经典文献,掌握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与渊源。精准把握教材目标是第二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类特殊的课程,“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279,为党的执政思想和国家政策鼓与呼。四门课程教材的编写总目标是统一的,但是每门课程教材具体目标又不尽相同,有的侧重理论论证,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有的侧重历史呈现,培养学生的时代担当和家国情怀,有的侧重讲述为人处事规则,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与法律常识。不同课程的教材目标需要授课教师精准把握,守好自己的责任田,不越界,不混搭。

融会贯通教学内容是第三步。研读熟悉教材与精准把握教材目标,是思政课教师融会贯通教学内容的前提铺垫,是必要的准备工作。即使教师对教材内容能够倒背如流、教材目标了然于胸,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掌握了教学内容,就可以自信满满地冲上讲台授课了。因为教材内容不直接等同于教学内容,教材目标不直接等同于教学目标,教学不是背书,只有透彻洞悉了四门课程教材中的马克思主義理论精髓要义,才算融会贯通了教学内容。巧妙转化教学内容是最后一步。思政课教师通过努力备课做到了教学内容的自我融会贯通,自己搞通透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让学生也能理解掌握这些教学内容呢?看起来这是课堂教学形式该回答的问题,但严格说来,这还是属于课堂教学前的备课环节。这项工作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把已经了然于胸的教学知识再次进行精细化加工运作,在大脑中进行知识模块的重新组合排列、知识点的串并成线,未雨绸缪好教学内容的出场顺序、切换方式、总结技巧等。对教师自身而言,精准把握教学内容是做好自我输入,而巧妙转化教学内容是如何有效向外输出。

二、教学形式: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

用何种教学形式呈现已经精准把握好的教学内容,是锻造思政“金课”的重要举措。形式与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学界同仁近年来通过研究,提出了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如对分课堂、翻转课堂、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等各种启发性教学形式和方法,课堂教学改革风生水起,如火如荼,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得到极大提升,应当予以积极肯定。但是能否据此就否定课堂教学中理论灌输方式存在的必要性了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学校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灌输意味着必须要学。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一开始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如何让真理大范围地为群众所接受呢?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 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3]。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不同语言文明中都有大量拥护者,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坚定信仰者众多,抛开其理论自身所具有的真理性力量形成的强大吸引力,很大程度上与无产阶级政党向全民主动地理论灌输密不可分。思政课很多时候是以直接、显性、理论面貌宣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因此“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2]292。“硬灌输”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把马列主义经典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等教材内容教条般地向青年大学生倾倒,生硬抽象,囫囵吞枣,学生听后,自然消化不良,产生拒绝排斥情绪。这种灌输不是内容不对,而是方法错了。显性灌输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坚定的信仰、明确的教学目标,向学生讲清讲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基本原则,准确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重大意义、实践要求,把“有意义”讲得很明白、“有意思”。E559006C-9D3C-4CC1-87BE-092703D3943B

思政课堂教学中的隐性渗透形式,是指教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讲授知识、传递价值、分享观点,教学表象好似立场中立、波澜不惊、娓娓道来,但是却能悄无声息地澄清学生的思想误区,润物无声地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坚定信仰、增进认识,转化行为。与灌输的教学方式相比,渗透的教学方式显得比较柔软、隐蔽、委婉,这与青年大学生敏锐、脆弱、敏感、好奇的心理认知方式能够高度契合起来,若使用得当,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深谙教学内容中的知识逻辑,设计好教学步骤。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以及人类解放的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它立足人的现实生存际遇,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典型的“实践-认识-实践”知识形成逻辑清晰可见,采用隐性渗透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知识逻辑设计好教学步骤,将其转变为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教学逻辑,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进程,自然而然地通过描述、叙述、分析引导出正确的结论。看似没有慷慨激昂的论证,没有爱憎分明的批判,但是却最有效,“最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将政治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激情”[5]。

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的教学方式,各有其优势,应当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程)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色彩更为突出一些,可能需要较多地选用比较直白的显性灌输方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叙事性、情感性色彩更浓烈一些,较多选用温和含蓄的隐性渗透的教学方式更利于学生的接纳与践行。当然,教学方式的选用除了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授课教师自身的性格与一贯的教学风格。

三、教学对象:群体需求与国家意志相结合

将大学生的群体需求与课程教学的国家意志有机结合,是锻造思政“金课”的关键环节。思政课教学的对象是具体的人,是自带时代特征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的思想动态、行为特征、群体需求等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分析和掌握这些规律,可以增强思政课堂教学建设的针对性。

時代变化深刻影响了青年大学生,也形塑了他们共同的群体需求。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成长于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繁荣时期,同时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重大调整、利益格局分化、社会各领域矛盾凸显、国内外风险挑战加剧、国际关系波诡云谲等新时代面临的新状况与新问题也会以各种形式影响他们。“与以往时期相比,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成才意识、全面发展意识更加强烈, 思维方式更加灵活, 视野更加开阔, 信息面更加丰富。在这些新特点的影响下, 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利益关切变得更为明显和直接。”[4]现实校园中的大学生,尽管就读学校层次、学校位置、家庭环境、学科专业、年龄性别、成长经历、人生遭遇会有一些具体的差异,但是作为学生群体的需求还是有共性特征可以把握的。“一般而言,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主要包括学业需求、生活需求、文化需求、情感需求、心理需求、社交需求、就业需求、安全需求等。”[5]在进行思政课堂教学建设时,授课教师开课前要通过与学生管理部门、学校社团充分沟通进行总体情况的摸排,开课时直接面向学生群体借助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准确把握不同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厘清青年大学生不同需求驱动下对思政课堂教学的心理预期。

思政课是鲜明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因而在锻造思政“金课”时,要注重把学生的群体需求与国家意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2]288一是贴近学生群体需求讲政治,讲出温度和高度。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将高大上的理论转化为接地气的“管用”理论,通过关心学生的学业状况、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疏导学生的情绪情感等具体的日常事务,引导学生要将个人的进步与国家的发展、个人的小确幸与人民的大幸福、个人梦想的实现与民族梦想的实现无缝对接起来。教师要谆谆告诫学生:人类社会永远没有自己的时代,只有时代中的自己,增强学生的大局意识和政治担当精神。国家意志是宏观的,是全体国人共同美好生活追求的集中体现;学生群体需求是具象的,根植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在建设高质量的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国家意志的高度与学生群体需求的温度进行有机结合。二是利用社会热点讲需求,讲出新意和心意。青年大学生各种需求的产生和维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们会随着大学生自身身心环境与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波动。正在发生的国内外社会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的身心需求平衡会带来较大冲击,思政课堂教学应当走在学生群体思潮的前沿阵地,把社会热点融入常规教学中,使理论灌输、价值引导、思想教育、信仰树立、三观培育等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常讲常新。思政课教师要将热点事件表层、深层层层剥笋,将学生的群体需求置于社会热点事件中进行透视,讲出水平,讲出新意,讲出心意——大学生生逢盛世,也重任在肩;前路颠簸,行则将至,未来可期。这需要思政课教师练就过硬的教学素养,“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六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2]282-287。

四、教学语言:严谨规范与清新活泼相结合

恰到好处地运用严谨规范或清新活泼的教学语言,是锻造思政“金课”主要抓手。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交流沟通的表达工具。教学语言,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知识、态度、价值观等教学信息的符号系统。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思维的外衣,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重要中介, 在加强思政课堂教学建设时,“教学语言的充沛活力意味着可以将这一因素作为培养和提升课程整体亲和力的主要抓手,以局部的活力带动整体的变革”[6]。教师若能够灵活运用科学性、思想性并兼具趣味性、时代性的教学语言,对于吸引青年大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将起到良好效果。

思政课程特殊的课程属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必须首先要考虑使用严谨规范的教学语言,向学生传递符合国家意志的、兼具政治性和思想性的知识信息与价值观念。扎实的学术功底是教师运用严谨规范教学语言的坚强支撑,但是如何规避这种课堂教学语言可能带来的照本宣科与枯燥乏味呢?一是要注意教学语言表达技巧的灵活使用。教师在使用严谨规范的教学语言教学时,尽量穿着得体的便装,配以合适的肢体语言、轻松愉悦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言节奏、口齿清晰地表达等教学策略都可降低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刻板印象,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严谨规范的教学语言不是板起面孔教训学生、进行理论说教,而是要把教材有限的文字语言遮蔽与省略的思想政治丰富的教学意蕴充分注释和拓展出来。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严谨、逻辑自洽、方法辩证决定了思政课要准确地表述概念,精恰地推理分析,科学地归纳结论,从而建构严谨的教学语言体系”[7]。二是要注意创设双声道的课堂教学。“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2]291严谨规范的教学语言不是思政课教师“单声道”的居高临下,应该预置一定的教学留白,营造教学情境,创设具体应景的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积极表达,在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空间中构建双声道教学模式。教师严谨规范的教学语言表达范式会给青年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话语样本,青年大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头脑中已经储备了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在课堂互动环节,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模仿教师严谨规范的表达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批判假丑恶,宣扬真善美,政治性与思想性有了,立德树人的目标也就水到渠成地实现了。E559006C-9D3C-4CC1-87BE-092703D3943B

活泼清新的课堂教学语言一般都是青年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但是这种语言的使用不能一味迎合学生,放弃思政课程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原则。那么如何获得活泼清新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并把握好其尺度呢?一是要关注内政外交,时势造新词,教师要学会因时用语。“逆行者”“最美乡村教师/医生/奋斗者”“大国崛起/工匠”“感动中国”“懂王”“中国速度”“推特治国”“打工人”“人民至上”“云监工”“动态清零”……这些流行语折射了中国人民近年来经历的奋斗历程、世事变迁、重大历史时刻、国际热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时代特点。思政课教师要跟得上时代步伐,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地把新词和流行语引入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这些活泼清新的话语词汇,必然能够深刻感受到其背后蕴含的时代主题、时代脉搏以及时代对青年的呼唤。如在讲到“原理”课程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时,可以适时举例剖析中国抗疫“动态清零”政策的理论源头,是坚持群众史观基本原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最生动、最具体的阐释。二是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世界,熟悉学生的日常交流表达,学会因事用语。“躺平”“内卷”“真香”“中二”“耗子尾汁”“安利”“种草”“凡尔赛”“不讲武德”“可盐可甜”“可可爱爱”“U1S1”“名媛拼团”“工具人”“我酸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等学生常用语言词汇与表达方式,鲜活地体现了青年大学生日常所思所想所困所期。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下最为关心在意的事情融入教学内容中,回应学生的成长烦恼和发展诉求,恰到好处地使用他们惯用的表达用语和方式,以清新活泼的话语范式培育学生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自己和世界,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明白成长是一个懂得尊重、学会质疑、不再盲从、学会承担、不再逃避的过程。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寄语青年,他说:“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8]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立足本职工作,站稳站好三尺讲台,为党的执政思想鼓与呼,为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而努力工作,是我们的岗位职责所在。积极响应《意见》提出的“要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以锻造思政“金课”为目标,则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发挥主觀能动性,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对象、教学语言等多个维度,统筹推进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打好组合拳,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亲和力与感染力的系列革新措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孙麾.写在稿纸的边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3.

[2]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2020年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6.

[4]陈蓓洁.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66-70.

[5]冯刚,王振.着眼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构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80-83,97.

[6]周洲.试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101-104.

[7]洪岩.掌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四种力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3):106-111.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The Basic Way of Forging “Golden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O Renqing HUANG Zhibin

(1.School of Maxism,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Anhui230009, China;

2.School of Maxism,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Bengbu Anhui233030, China)

Abstract:The profound changes of the situ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National macro-strategy require higher and high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forg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lden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complicated project, which should be constructed from multi-dimension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is to accurately grasp and skillfully transform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important measure is to reasonably select the teaching form of explicit inculcation or implicit infiltration, it is the key link to combine the group needs of the teaching object with the national will of the course teaching,  and the main focus is the proper use of rigorous standards or fresh and lively teaching language.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s a whole, and forge the “golden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o actively exert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make a good combin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ffinity and appeal of classroom teaching by implementing a series of innovative measure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golden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编辑:邹蕊E559006C-9D3C-4CC1-87BE-092703D3943B

猜你喜欢
思政课堂金课思政教育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
基于信息权利视域的思政课堂慕课教学模式
现代慈善公益理念引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必要性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课堂教学现状及完善对策
实地考察对思政课能力本位的项目化改革的意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