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存在的科研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2-05-26 01:22关振国徐歌周红云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校

关振国 徐歌 周红云

摘  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能力建设,对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地位、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办学实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面对某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日渐边缘、制度保障匮乏、经费投入不足、研究团队缺失等问题,文章从加大行政支持、建构激励制度、加大财政投入、注重团队建构等几个方面明确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能力发展方向,为从根本上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水平和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1-0168-0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实际上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教学科研宣传与人才培养的多重任务,更暗含了教学与科研的密切关系,只有充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研工作,奉行“研中教”“教中研”,才会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出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稳定人才工作队伍、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实力。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错误,片面强调教学,忽视否认其所兼具的教学与研究双重功能,致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地位不能得到充分彰显。那么,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领域究竟存在怎样的问题?又该如何化解这些问题呢?

一、高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科研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教学轻科研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科研是教学的“养料”,教学是科研的“花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三大基本特征要求其科研必须具备四种类型,即教学科研、理论科研、宣传科研、行动科研[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质要求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性与大众化之间的关系[2]。部分高校领导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常识,对教学与科研二者关系认识处于迷蒙混沌和懵懂状态,甚至认为专业化的大学就要做专业的事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公共学科不需要科研,只需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弄懂弄清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因此很多高校将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列部或思政部)简单定位为“教学为主型”部门或单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功能简单定位为书本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相当一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整天埋头于教科书,专注于教材知识的学习记忆,“背书本,啃条条,记框框,加花样”,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学占用,没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思考如何通过强化科研来促进教学。教师的创新创造精神与激情灵感被极大地压制与扼杀。很多高校办公会议经常提及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质量,包括知识点如何讲授,甚至像培训中小学教师一样过度强调课件与板书,以至于学科教学被“基础教育化”,造成教师时间的巨大浪费,教师的科研问题很少被关注,更不用说关于科研的激励制度和政策的出台。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教学轻科研”致使科研“侏儒症”的高校并不在少数,主要是国内绝大部分省属普通高校,当然部分全国重点高校也存在类似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缺少科研氛围和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导致科研资金分配不公平、科研创新能力弱化[3]。由于国内大部分二三流高校主管领导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不科学不合理,教学成为教师唯一的工作,很多教师无奈地将自己笑称为“教书先生”,在这种缺少科研激励的氛围下,没有人会主动给自己制造写论文做课题的科研压力。长此以往,很多教师形成一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作态度。从科研氛围缺失的角度来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高校相关领导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工作。不论是大会小会,“开口重视教学,闭口强调教学”,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的评价一概是教学质量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课堂评价,高校组织的活动一般都以各类讲课比赛包括微课、公开课、示范课为主要内容,很少与科研相关;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会议与交流机会受限。尽管国内各高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的各类学术会议、专家讲座相关信息经常发布,但凡与科研相关的会议,包括因会议请假和报销费用等事务,某些领导一般不积极支持,而且由于排课过多,没有机会和时間参加交流和学习,所以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自然也就“无可奈何花落去”,失去了投身科研的积极性;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的职称评聘缺少科研要求。很多高校相关的职称评聘文件对科研成果的要求相对较低,在评聘职称时侧重关注教学成绩或教学比赛成果等奖项。这势必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氛围不断弱化直至消失。从缺少激励机制的角度来看:第一,很多高校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的激励机制。某些高校即使有激励机制,也是“蜻蜓点水”“不疼不痒”。激励机制所产生的动力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并没能从根本上激发和调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施双重奖励标准。其他学科奖励力度、激励机制比较健全,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对而言则是“芝麻对西瓜”“小巫见大巫”;第三,与科研激励相比,高校更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的激励,而轻视或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二者处于一种明显不对称的激励状态中。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缺少必要足够科研经费支持

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4]。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经费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热情来讲,很多省属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由于长期缺少科研经费的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因此缺少从事科研的热情与积极性。由于科研经费不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活动很难开展,对科研成果缺少适度的奖励激励政策和制度,所以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缺少搞科研的热情和动力;二是从科研活动的角度来讲,很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由于经费不足,很难邀请到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或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或者组织大型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因此,这就决定了很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长期停滞在一种相对保守和静止的状态,缺少前沿学术信息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在科研道路上只能是自以为是、自娱自乐、孤芳自赏、自我封闭、闭门造车。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缺少专业精干的领导班子和高精尖的科研团队

缺少行政力量推动的事务大都是没有效率或无果而终。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化主管领导班子的配备来看,目前很多省属高校只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为教学为主,只要做好教学工作就万事大吉,也就算完成任务。因此,很多高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主管领导的配备通常主观随意性强,部分高校只是简单地作为行政干部来任命,某些干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育教学,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高校教学研究中地位和作用,不了解国家的形势与政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研实践中,很多领导不知道抓主要矛盾,通常“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不懂得教学与科研的密切关系,不了解科研对于高校教学的整体推动与促进作用,不懂得科研与教师发展的关系,不懂得科研对于人才的激励和吸引作用,不了解科研与高校长远发展的关系,不研究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这就必然导致“外行指导内行,非专业指导专业”“瞎指挥、乱弹琴”,使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研究偏离正轨,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甚至“逆流而上”的尴尬境地。其次,从专业化高精尖的科研团队来看。目前很多高校科研团队处于一种缺失缺位状态,包括某些国家“双一流”重点高校在内。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变化,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提出了很多新思路、新想法、新论断,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回答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推进“三进”工作?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具有说服力?这些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进行认真地思考和研究。与此同时,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所具有的学科特质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科,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同步,因此教学内容变化性大、更新速度快,特别是时代变化中出现的一些热点、焦点、难点、疑点问题都需要认真思考,精心研究,这都需要科研团队集体作战,共克难关,而事实是很多高校都缺少这样富有战斗力的团队,这是当今国内很多高校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

二、解决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科研问题的策略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应在增强学科意识、深化平台建设、统筹教学科研、提高教学质量、加大经费投入和强化保障监督等方面下功夫[5]。要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系列消极因素的影響,就要从实际出发,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考量,主要从思想认识、科学定位、制度建构、团队建设、加大关注和经费投入力度等几方面给予关注。

(一)高校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的行政支持力度

高校的行政支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问题得以彻底解决的核心力量。加大行政支持力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高校领导班子要做好政治占位,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6],学校主要领导干部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7]。要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知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国家的指导思想以及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角色,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国家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地位,在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性进行充分认识,不论何种类型高校,不论何种办学层次、办学性质、办学规模,都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都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科研放在首要位置,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的重要作用;其二,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作为高校领导,首先要知晓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理论不能脱离实践,教学不能脱离研究,思想不能脱离实际,教学只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科研是教学的基础,学科教材建设内容体系较理论发展相对滞后[8]。另外,作为主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导,必须懂业务、懂教学、懂科研。要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教学是内容,研究是基础,没有深入的研究,缺少问题意识的教学是空洞枯燥的教学,要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在研究中提升教学质量,使教学更生动形象、更具有说服性、合理性;教学的同时丰富科研是从事科研的第一手资料。其三,要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给予正确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是可有可无的边缘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是思想的引领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排头兵”“领头羊”,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艰巨使命。因此,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在高校教育中所发挥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以“高校思想路线的引领者”的正确定位,充分鼓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与科研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相互促进。要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研给予正确定位,做到教学与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鼓励教师通过科学研究推动教学的发展,鼓励教师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深入研究,从而深化教学内容。对于国家建设、时代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焦点、疑点问题深入分析和思考,围绕问题撰写论文、申报相关课题,并给予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二)高校要建构积极的科研激励制度

和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研究性教育和学习,教学不拘泥于教材,教学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灵活性。因此,高校鼓励教师从事研究性教学、从事教学研究、从事专业研究,其意旨和目的之一就是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活力,让课堂充满激情和灵感的火花,让学生学习有获得感,让教师教学有成就感。基于此,高校要建构积极的科研激励制度。其一,高校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个富有时代特质的学科,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要不断学习和交流,要常态化参加各种学术培训才能不断获得最新信息,因此,高校相关部门要制定积极的制度,为激励教师学习交流和参加学术培训创造各种便利条件。与此同时,高校要让教师带着科研任务去学习,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要形成文字材料,以保证教师学有所获,而且要将学习内容与教育教学有机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徒劳无功、浪费时间,造成不必要的人财物浪费;其二,高校要创造条件鼓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多从事科研成果创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其三,高校科研奖励制度是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重要一环[9],高校要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成果激励机制。首先是健全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根据不同的成果设立不同的奖励标准,奖励标准要体现合理性、科学性,体现人性化和对人才的尊重与关爱,对取得的成果,高校相关部门要给以及时统计宣传和报道;其次是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的科研成果奖励要及时兑现,“趁热打铁”“乘胜追击”,鼓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取得更多更优秀的成果;最后,高校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科研成果做出“硬性”规定,缺少科研成果的教师,不论在晋升还是评职考核中,都实行“一票否决制”,通过这样的制度使教师增强从事科研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自觉树立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提升的学科建设理念,始终坚持理论研究[10],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真正成为教学与科研“双强”、体现时代精神、彰显时代风范的专家型教师队伍,这样既出成果、又出人才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学研究作为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希望工程对待[11]。

(三)高校要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财政投入力度

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常规的教学方法?针对大学生思想多元化如何实施有效教育和引导?如何抵制社会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诱惑?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将“建党百年精神”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认真思考研究、不断探索、不断思考,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对问题进行研究思考的过程。而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思考需要高校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在科研的道路上助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完善和成熟自己。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第一可以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办学实力,提升办学水平,打造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而扩大办学影响力、增强凝聚力;第二,通过增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经费投入,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量体裁衣、明确目标、找准方向、实现教师的科研理想,最大限度上调动教师工作的热情、激情与动力[12];第三,通过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经费的投入,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提升学科的办学实力和水平,通过提升科研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谐师生关系、创建和谐民主课堂,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共同发展与进步;第四,通过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经费的投入,可以调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自豪感。通过平等地增加科研经费,也就意味着教师享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平等获得科研成果奖励的权利,而不是单纯“教书匠”的角色,进而树立职业认同感幸福感和自豪感[13]。

(四)强化专业领导和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化的科研团队

当今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时代,要加强领导和教师队伍建设,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高校的引领地位,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与科研的“双丰收”,这些都需要一支精干的专业化领导队伍和一支强有力的敢于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科研团队。从专业化的领导队伍来看,高校要有专门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业务性领导主管科研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也要有专门的“懂业务、有魄力、科研强、学术专”的领导来负责科研工作,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工作得以重视和落实的前提条件和有力保障[14]。如果主管马克思主义理論学科科研领导自身科研实力和水平不能做到“过硬”,则很难保证其所带领的教师有“过硬”的科研成果产生。从教师的视角来考虑,如果个人的成果超过了学术能力薄弱的领导,对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构成一种压力和挑战。因此,从多元化角度进行综合衡量,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的专业化领导,选拔推荐出真正懂业务、懂科研、爱科研、科研能力强的领导主管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科研工作发挥引领作用,教师在其带领下可以潜心科研、专注于科研,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从打造专业化科研团队的角度来讲,科研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专业化的科研团队包括原创团队和引进团队两种建构模式[15]。原创团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中通过正确引领、努力打造、不断研修,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此基础上,围绕需要解决的重大科研问题,组建科研团队,积极申报具有代表性的科研选题,通过集体攻关、分工合作、团队作战完成项目。引进团队主要是从外部引进集中解决高尖端研究课题和项目的团队组织。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培养或者引进的策略,不论是自身培养的原创性团队还是从外部引进的团队,都要做好引领和使用工作,发挥各自特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工作的长足发展建功立业,在最大限度上打造出精通业务、努力钻研、爱岗敬业的学术科研团队。同时,要完善科研团队建设管理,需重视培养科研人员工作标识,并提出完善科研考核机制和薪酬分配制度的建议。

三、结语

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面临的科研问题,除了上述所谈及的行政支持、建构激励制度、增加财政投入、强化专业领导打造专业团队等措施和策略之外,还有很多补充性的措施,比如充分把握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持的政策,积极争取经济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帮扶。再如抓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背景,大力从国内外弹性引进流动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人才。通过灵活多样的措施和制度,以海纳百川的情怀和精神、不拘一格的气魄将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思想、科研能力、科研志向的学术精英人才汇聚到一起,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形成科研合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水平真正质变性飞跃。

参考文献:

[1] 张雷声.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研类型和方法[J]. 思想理论教育,2015(10):28.

[2] 张有奎.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发展的若干问题[J]. 思想理论教育,2017(06):62.

[3] 聂秀平,张泽一. 高校科研应如何“去行政化”[J]. 中国高校科技,2015(09):18.

[4] 姜长付. 科研经费有效管理体系建设探析[J]. 中国高校科技,2014(11):22.

[5] 张瑞,赵君,邱杰. 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4(04):19.

[6] 陈秉公.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前瞻[J]. 中国高等教育,2011(12):17.

[7] 纪亚光.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保障环节[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49.

[8] 郑又贤.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解决的六个问题——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视角[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9):78.

[9] 刘宇文,周文杰. 我国高校科研奖励制度的现状与发展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4):135.

[10] 冯秀军.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新起点与新要求[J]. 思想理论教育,2015(08):29.

[11] 庄福龄.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J]. 学术界,2004(06):7.

[12] 邵彦敏,陈诗. 关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03):41.

[13] 齐晓安.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相互支撑及条件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218.

[14] 郑洁,赵媛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 思想教育研究,2016(02):67.

[15] 吴美华.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管理的现状分析与机制建设[J]. 生产力研究,2010(07):101.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陕西省高校教师队伍稳定性制度设计研究”(项目编号:SGH20Y1045)。

作者简介:关振国(1973—),男,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徐歌(1995—),女,硕士在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周红云(1963—) ,女,硕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