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林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所体现的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对出行品牌的规范和促进,更是对出行的保障与优化。媒体的曝光监督、消费者的维权成长、出行品牌的改进创新以及主管部门的监管服务,合力带来了出行新气象。
十年中,“3·15”晚会曝光涉及最多的行业是食品业、科技业和汽车业。
据中国汽车质量网数据,2012年收到的投诉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大众汽车DSG变速箱故障。车主称变速箱出现异响、抖动、顿挫等故障,踩油门汽车不走,不踩油门反而加速。汽车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2013年的“3·15”晚会对此进行了曝光。事发后,大众中国发布声明表示“高度重视该报道,并将以最快速度联系消费者予以解决”。
早从2012年初起,原国家质检总局便陆续收到消费者此类投诉,并对此跟踪监测,进行了10余次现场调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到DSG变速箱故障信息上万条,组织专家进行了分析论证,4次正式约谈大众公司负责人。
时任原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迫于国家质检总局大量扎实而有效的工作,大众公司对中国市场销售的所有DSG变速箱延长质保期至10年或16万公里。这也是当时DSG变速箱在全球市场最长的质保期。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进一步明确了生产者的责任义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生产者隐瞒缺陷、不按规定召回缺陷汽车产品的,最高可处以缺陷汽车产品货值金额10%的罚款。有法可依使消费者的权益更有保障。2013年3月1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依法要求大众公司就故障问题实施召回。
原清华大学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宋健认为,此次召回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监管部门要求下企业的被动召回今后应该还会更多,也应该常态化。
2014年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当天,新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简称新消法)正式施行,这是消法实施20年来的首次全面修改。新消法明确了企业对问题和存隐患产品的召回义务,且规定经营者负担消费者因产品被召回而支出的必要费用。召回管理规定从行政法规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此后,车企违法成本增加的威慑效应显现,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成为常态。这促使车企不断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重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除产品质量问题,出行品牌的服务猫腻也屡遭诟病。在2015年“3·15”晚会上,东风日产、上海大众、奔驰4S店被曝在车辆维修和保养时,故意虚报和夸大故障,欺骗消费者,从中牟取暴利。
随后,奔驰发布声明表示,个别经销商的不当行为是对消费者利益的侵害,更是对品牌的不负责任,将立即开展彻查并敦促有关经销商进行整改。此外,将进一步在经销商网络严格规范售后维修操作,避免此类事件再度发生。
事件曝光后,全国多地主管部门接到多例针对“小病大修”的投诉。原合肥市工商局3天内共接到对奔驰4S店的投诉4例。消费者的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及意愿显著增强。
2015年4月7日,原国家工商总局联系并指导各地原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依法查处其中涉及原工商职能的案件,对涉事汽车4S店进行约谈、责令整改或处罚,并对“小病大修”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
2012年12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现已废止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2022年1月1日又施行了《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在这一过程中,汽车维修行业进一步得到规范,消费者的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随着消费维权社会共治的推进,出行品牌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日益聚焦到消费者本身。出行品牌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不断优化。
2021年“3·15”晚会曝光了正通汽车旗下的100多家汽车4S店装有人脸识别系统,恶意营销侵害消费者的信息安全、个人隐私等。正通汽车随即回应称已停用所有设备,展开自查。监管部门依据《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对涉事门店进行了查处。
当前,消费者信息保护力度空前。国家标准《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规定,人脸信息属于生物识别信息,也属于个人敏感信息,收集个人信息时应获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授权同意。此外,《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也在为消费者的信息安全保驾护航。保护个人信息已成社会共识。
出于生态环保、能源、城市治理等方面的考量,我国对新能源车产业的发展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新能源车品牌快速发展,但问题也相应增多,维护消费者权益刻不容缓。当下,全社会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已不止“3·15”,成为了“365”。
2021年4月19日,在上海车展上,一位身穿印有“刹车失灵”字样上衣的女车主站上特斯拉车顶维权。此前,她曾在郑州维权未果,特斯拉一直推诿甩锅,这才采取了上述方式维权。当天下午,特斯拉中国副总裁陶琳回應称“特斯拉没有办法妥协”。4月20日,郑州市监局回应表示特斯拉拒绝提供行车数据。
事件被媒体曝光后,特斯拉的强硬态度引发了舆论的不满。2021年4月20日夜,特斯拉发布微博致歉,并表示将尊重消费者、遵守法律,配合相关部门调查,成立专门处理小组,尽全力满足车主诉求,争取让车主满意。
4月2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责成河南省、上海市等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强调企业要切实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的产品和服务。中消协回应表示尊重消费者是企业经营的首要前提,企业有义务拿出证据证明产品安全,拿出措施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拿出诚意解决涉及的消费者诉求。
近日,中消協发布的《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伴随新业态、新模式、新政策的出现,消费维权形势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客观上存在维权难度较大的问题。
维权难的部分原因在于消费者举证难、成本高,新消法致力于解决这个难题。新消法规定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商品和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对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中国消费者协会以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消费者协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市场监管部门要用足用活现有法律法规,果断对新业态商业模式中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不法行为强化惩戒。
除了被倒逼整改,新能源车企也在主动作为,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准,以服务消费者赢得市场。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透露,我国新能源汽车品牌质量快速提高,2021年,我国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从2016年的253公里提高到400公里以上,消费者质量满意度与燃油汽车持平。
电动自行车也是新能源车中的生力军,它逐渐替代自行车和摩托车,成为民众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今年的“3·15”晚会上,绿源、小牛、新日等品牌被点名,它们为销售门店配备解码器,违规为车辆提速,而《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中规定时速不得超过25公里/小时。不光提速,加电压、改电池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四川纵目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王英占说:“通过改装来实现无限续航的行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如发生安全事故,则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问题曝光后,工信部高度重视此问题,立即责成属地省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开展情况摸排,督促问题企业严肃整改,切实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新日股份表示,公司将通过加大研发创新、升级防篡改技术手段、加大对经销商及消费者的风险警示教育等多种措施,最大限度抑制私自改装电动自行车情况的发生。
该事件与其他侵犯消费者权益现象的不同之处在于,消费者在一定意义上是“同谋”,但这客观上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早在2006年,中消协便提出要重视和加强对消费者的消费教育和指导,当前在这一方面仍需继续加强。
今年3月15日,中消协宣布在传统的消费教育“进社区”“进农村”基础上,正式启动“消费教育进平台”,这标志着消协组织在国民消费教育引导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将为提升消费文明、共促消费公平开辟一个全新的教育阵地。
中消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更多的商业平台、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贡献频道资源,协助消费组织更好履行“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的法定职责,为共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做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网约车平台出行和共享出行成为新的出行潮流,不仅丰富了民众出行的方式和体验,也盘活了社会出行资源。但同时,相关出行品牌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经过多方努力,消费者的出行体验被不断优化。
2018年5月5日晚,空姐李女士在郑州航空港区通过滴滴顺风车叫了一辆车赶往市区,结果惨遭司机杀害。事件震惊全国,也暴露出滴滴出行服务的安全漏洞。随后,滴滴公司发布声明称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致歉并成立专项工作组,配合警方开展案件侦查工作。
滴滴公司于2018年5月12日将滴滴顺风车业务下线整改,措施有司机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司乘双方的个人信息和头像改为仅自己可见,下线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将紧急求助功能提升至显著位置等。
生命健康权是消费者最重要的权利。为此,2018年9月10日,交通运输部与公安部宣布自当日起至当年12月31日,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打击非法从事出租汽车经营的专项整治行动,滴滴公司等平台企业在完成隐患整改前,无限期停止私人小客车合乘信息服务。
自2012年滴滴公司上线滴滴打车服务以来,我国出行平台品牌开始蓬勃发展,期间全国多地陆续出台了多项监管政策和法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于2016年11月1日施行,为网约车的合规化运营打开了大门。2018年5月30日,交通运输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行业事中事后联合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联合监管工作机制,共同推动网约车行业健康发展。
网约车不仅为消费者出行带来了便利,也创造了新型就业机会。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统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258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394.8万本、车辆运输证155.8万本。网约车市场用户使用习惯已经养成。
如果说平台出行是畅通了出行的主动脉,那么共享单车则是激活了末端的毛细血管,解决了民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过,乱停放堵路、押金难退、锁车难被多扣费等问题也困扰着消费者。
北京多个品牌共享单车的消费者反映,将车停入象征“电子围栏”的白线框内却锁不上车,要尝试多次才能锁上。一些赶时间的消费者只能选择离开,承受多扣费,有消费者表示最多时被扣16元。对这一新问题,需要企业和主管部门合力解决。
共享单车乱停放问题,就在2017年8月2日《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得到了很好解决。如今,共享单车进入了精细化运营阶段,共享单车品牌也更重视保障消费者权益。亿欧智库调研发现,超7成用户对共享单车持满意态度。
纵观十年“3·15”晚会曝光的出行品牌事件可以发现,传统出行问题日渐减少,新兴出行问题则在增加。技术焕新、市场拓展、监管倒逼下,出行品牌的发展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