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点评:
十八年如一日,她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却真切地改变了大山里孩子们的成长轨迹。
登上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舞台,用希腊语献唱《奥林匹克圣歌》的44位山里娃,以及因为音乐梦想,从山村走出来的200多位学生,他们挚爱的老师、引路人,79岁的邓小岚奶奶,3月22日在北京逝世,令人心碎……
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代英才,曾任《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她的母亲丁一岚也是《晋察冀日报》的老报人,是1949年开国大典的播音员、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任台长。
1943年冬天,在日寇扫荡的阴影下,邓小岚出生在马兰村旁的易家庄。之后她被寄养在了马兰村附近的老乡家,整整3年。
1970年,邓小岚从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分配到了山东泰安制药厂工作,1995年调回北京,在市公安局工作。这时母亲丁一岚和《晋察冀日报》的老报人们致力于光荣历史的研究。看到这些80多岁的老革命四处忙碌,邓小岚便帮助他们抄写东西,后来索性加入《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为老人们搞服务。
邓小岚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成长在革命家庭,父母的革命志向和成长经历鞭策着邓小岚。她深有感悟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非常浅显又非常深刻的道理。我要做中国共产党队伍里的战士。”她说到做到,勤恳为党忘我工作。
邓小岚对马兰村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眷恋。刚刚退休,她就沿着当年游击办报的路线追忆红色岁月,看望养育她的乡亲,看望久违了的山川大地。
而她第一次回到马兰村,看到的是破败不堪的村落。小学教室几乎坍塌,交通极为不便,从村中无路通向外面。她决心要为马兰村做点事情。
1999年,邓小岚退休。她的退休金每年3万多元,她用2万元来帮助马兰村,先后帮助村里修路种树、翻建校舍、改建水冲式厕所、救助贫困户和贫困学生、发展旅游等。
邓小岚自幼热爱音乐,学习小提琴,在清华大学就是清华乐队成员之一,到工作单位,又教工人拉琴,教工人的孩子们学音乐。2004年,当她和《晋察冀日报》的老人们来到马兰村小学,发现孩子们竟然不会唱歌。就是这次经历,让她萌生了为马兰村孩子教授音乐的想法,并付诸实施。
18年来,她把马兰村当成了自己的另一个家。刚开始到马兰小学授课时,学校只有4间危房。为了给孩子们建一个“音乐教室”,邓小岚不仅拿出自己的退休金,还动员北京的弟弟、妹妹一块捐钱,在村里盖起了7间校舍,并将亲友们家中闲置的乐器要了过来,还寻求相关部门支持帮助,陆续置办了架子鼓、电子琴、钢琴、小提琴等乐器。
从“小燕子、穿花衣”到《欢乐颂》《雪绒花》,一年又一年,沉睡的小山村飘来了优美的音乐。邓小岚为马兰村的孩子们打开了一个音乐世界。孩子们有了一技之长,体会到了音乐的美好、浪漫,属于他们的未来渐渐清晰、美好。
2006年,她给孩子们成立了马兰小乐队,带着这支乐队去各处演出。2008年,她带着马兰小乐队参观北京奥运场馆鸟巢,并在中山公园举办了“马兰小乐队小型音乐会”,受到《晋察冀日报》社老同志们的热烈欢迎。此后,他们的足迹延伸到全国很多地方,还登上了北京电视台、湖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大舞台。
2008年,阜平县德信人物评选中,邓小岚被评为“十大德信人物”之一。2009年1月,保定阜平县人大授予邓小岚“阜平县荣誉公民”称号。2011年12月,她还荣获“2011北京榜样”光荣称号。
2013年,70岁的邓小岚发起“马兰儿童音乐节”活动。2015年,邓小岚亲自设计,自筹资金,把小学校旁边的黄土坡打造成一座三层“音乐城堡”。从开始教孩子们唱简单的歌曲,到教他们演奏各种乐器,再到连续举办四届马兰儿童音乐节……北京来的邓奶奶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孩子们的童年因音乐变得绚丽多彩。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44位来自太行山深处的孩子用天籁之音演唱了希腊语的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圣歌》。这歌声背后,是默默耕耘十八载、无私奉献的志愿老人邓小岚。十八年来,为改善当地孩子的读书环境,她来回奔波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五周,为让山里的孩子感受音乐的美好,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爱心与努力。
在一些人为金钱、名利忙碌的時候,邓小岚却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向上、朴实、执着的信念。作为一个平凡的个人,她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她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为祖国新一代的健康成长,无私奉献着。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人,因为持守而变得美丽。”邓小岚就是这样的人。
18年来,邓小岚培养的200多名学生很多上了高中、读了大学,其中10余人在大学里攻读艺术专业,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工作。
“邓老师像一束光,启发和鼓励我们,走出一条更精彩的人生路。”学生们无限感激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