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究竟是什么?

2022-05-26 22:41阿来
美文 2022年10期
关键词:想象力战争建构

阿来

今天我们所有人都会谈想象力,但想象力究竟是什么?想象力在文本中是怎么发生作用的?想象力只是在不真切的状况下帮助我们建构人物关系,人物关系互动的时候产生故事情节,我想大部分的人在谈想象力的时候他们在谈的是这个问题。但如果大家读过贝科夫的《狼群》,我们就知道想象力究竟有多重要。因为贝科夫那一代至少是没有参加过二战的,仅听说过二战故事,他们开始写这些小说的时候大概是20世纪70年代左右,那时他们都是年轻人。解冻文学一代,除肖洛霍夫外都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当然今天写抗日神剧的人也没有经历过战争,这是想象力走向另外一个方向。当然贝科夫他们的想象力能够帮助我们复原当时的战争场景,我们不觉得虚假,甚至当解冻文学的这批作家出现以后,那些参加过二战的老兵说这些比原来西门洛夫他们写的还强。西门洛夫是参加过战争的,参加过战争的写来不像,没参加过战争的写得像。用今天的文学理论讲就是有没有深入生活、有没有生活体验,所以今天我们老去深入生活。深入生活对不对,当然是对的。但据我看来大多数时候的深入生活是无效的,因为那个是形式主义的深入生活,我们把它叫采风。采风大家知道是从《诗经》时代开始的,收集民歌,把老百姓有意见的那些民歌拿到“皇帝”那里去,“皇帝”晓得老百姓有什么反映。我们知道《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这样来的,汉代乐府诗里的大部分也是这样来的。汉诗里的特别棒的《古诗十九首》就是这样来的。所以“采风”这个词从头到尾就错,你又不是朝廷的采风官,去打听啥子意见。

什么是生活?对于这个问题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说过,当然她说的是摄影,触类旁通,她谈到什么时候我们的作家艺术家知识分子变成了像游客一样的旁观者,游客从纽约北京巴黎出发到不一样的地方,他们变成旁观者,把所有人的生活奇观化。今天我们在采风的时候大多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这是被苏珊·桑塔格辛辣讽刺的一件事情。而且刚才我讲,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贝科夫写战争比经历过战争的人写得像,那么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深入生活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深入生活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为什么?

我们今天的战争文学就是模仿苏联早期的战争,中国人自己并没有创造一种战争文学,我们就写卫国战争时期的这种文学,那就是英雄主义的、典型化的。一场战争下来死多少人都不太知道,百分之七八十死去的人的名字都不知道,我们只记得典型,一些英雄。这是我们的战争,这是苏联早期的文学,我们越来越这样,就像苏珊·桑塔格说的奇观化,奇观化没有到一种匪夷所思的程度怎么能叫神剧呢?而且这也不是编剧这样编,导演这样导,演员这样演的问题,整个中国社会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心理。如果所有观众都不追这种剧,唾弃它,它能风行吗?如果官方在某种程度上不支持,它能风行吗?所以这是我们全社会的一个问题。有些时候有些人就看这种东西,吐槽吐得那么详细,说不定昨天晚上你看得很细致呢,早上醒过来才想起要表达你的高明。在这样一种文化环境中,我们更容易受到这样一种文化环境的熏染。回头我们来说这个问题,深入生活解决一切问题吗?如果深入生活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那么你深入一种生活,这种生活体验能不能发生一些转移,转移到另外一些情景和体验中去?这是可能的。很多时候,我们把另外一种体验转移到陌生的领域建构丰富的细节。如果要说什么是想象力,这是最要命的想象力,这是想象力最重要的。我们建构一种场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小说,当然有的小说是基于社会经验的,老百姓也有发言权,这个写得像不像,像他不像你,文学什么时候等而下之到要像一个叽叽喳喳的老太婆,让她来发表意见呢?但是我们的文学基本上就在这样一个思路中展开。小说或者其他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不是重现社会生活场景,小说是一种探讨社会可能性的艺术,可能性就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什么时候说过小说只写那些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比如说英国作家奥威尔,《1984》是发生过的吗?没有发生。但会不会发生,会发生。同样是奥威尔,《动物庄园》的事情会发生吗?当然不可能。但真不会发生吗?也许会发生,这就是可能性,这叫小说的可能性。这个时候想象力才是重要的。奥威尔在《1984》里面想象所有的环境,那种才是靠想象力建构一个事情,老大哥要监视所有的人,那种监控手段要像一个工程师一样建构一个监控系统,第一当然需要知识,尖端前沿的知识,今天当然很好理解,但是你想想20世纪50年代写这个东西,这才是想象力。想象力一定是和细节场景相关的,而不是最庸俗的理解。我们编织一个人物关系,只是一个小小的虚构能力,这个能力不是重要的。如果有一点小小的虚构能力就觉得我们是小说家,那是弥天大谎,如果人家告诉你那可以,这是弥天大谎,如果自己告诉自己这样可以,那是自欺欺人。所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构想出更真实的场景,一个是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思想资源。你说西蒙洛夫他们不能写?他们参加战争不知道战争是什么样的?但是他的文学理念,他所接受的思想资源要求他忘记这样的真实,这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这是对苏联普列汉洛夫他们的思想更通俗的表达。让我们要有典型化,典型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高大上的过程。所以你会发现原来观念比生活更重要,生活有方式,观念对头了,哪怕我们没有经历那种生活,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力,可以通过接触到别人的讲述,接触到很多别人的材料,然后去重新建构。没有想象力,没有历历在目,你写出什么东西呢?这也是我们读书的方法,贝科夫的《狼群》,同样一个文本我们从不同的方向看它的时候,它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思索,其实就是一个文本。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要读好的文本,好的文本给我们好的启发,当然有时读一些坏的文本,看坏是怎么坏的,看可能是好小说的小说怎么变成坏小说,你可以看到可以变成杰出的小说怎么变成平庸的小说,那么这里面有很多文学方法,既有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更有今天这个世界更广大的思想资源的一个问题,理解它的一个问题。

总体来讲呢,文学上的问题,古人讲得很好,功夫在诗外,我们现在诗内下的功夫稍微多一点,诗外的功夫很少甚至没有,这就造成文学上的一些困境,就是我们进展不大,我们还是比较看重题材的重要性、独特性,我们还是比较看重文本内部的人物关系和故事建构,除此之外我们对一个文本更该提出的别样的东西就比较少。但是小说这种文本经常需要提出更多,用中国古典文论讲是意在言外,当然他们更多是说诗和词的,但是小说要有更丰富的韵味,而不是简单的对主题的社会学阐释,今天批评家也在诱导大家做苏珊·桑塔格反对的那种社会学阐释,最后造成我们小说文本丰富性的消失、意蕴的消失,最后只剩下故事、人物和意义。大部分时候我们就在这样一个层面讨论文學——故事合不合理,曲不曲折,人物有无个性。其实这种东西早不是问题了,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指出,有的人物叫圆形人物,我专门要写一种没有性格的人物叫扁平人物,有些时候小说中出现某个人物就是符号化的、象征性的,他要那么多性格干什么?所以有些时候我们花大部分笔墨去勾勒他的音容笑貌,让他说几句有个性的话,性格不是那样产生的,性格是在行动、在抉择中产生的。

猜你喜欢
想象力战争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想象力
建构游戏玩不够
象牙战争
战争催生的武器
战争
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
知识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