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希宏
立夏乌米饭,端午吃粽子。节令时分,作为主食的米饭又纷纷以另一种形式登场。
乌米饭,是用一种乌饭树叶的汁水将白糯米染乌了,寓意驱邪。而粽子的主要原料,也是糯米。将浸泡的糯米,用几片清香的笠叶,左右一裹,包裹成一个香香的饭团。
粽子真是一种历史上著名的饭团。相传,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投汨罗江后,楚人每年五月初五以竹筒贮米投江祭之。后世沿其习俗,以粽子为端午节传统食品。我国最早的农书《齐民要术》就有记载:“五日为端阳节,祀先收药草,食角黍。”南宋陆游诗《初夏》云:“已过浣花天,行开解粽筵。”陆游《过邻家》云:“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看来端午吃粽子由来已久,陆诗人也很是喜欢解粽饮酒。当代著名画家程十发曾说,当你打开粽子的时候,闻到的是中国文化的青芬。说得极是。2008年以来,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从此五月五,放假吃粽子。
粽子皆糯米所为,普通的籼米粳米是不容易捏成一团的,因为普通的籼米粳米,含有一定比例的直链淀粉,煮熟了还是颗粒分明。糯米的淀粉,百分之一百是支链淀粉,通体呈乳白色,糊化之后就非常黏。简单理解,直链淀粉就是个直肠子,相对干脆。而支链淀粉有很多的短链绕来绕去,柔韧得剪不断理还乱。
杭嘉湖地区盛产糯米。芦花糯,羊脂糯,白壳,乌蓑,都是曾经广为种植的上好糯稻品种,深受当地人喜欢,所以粽子也作为日常点心。著名的有五芳斋,做粽子做了一百年,成为名扬江南的粽子大王。五芳斋的鲜肉粽子,糯而不糊,肥而不膩。他们还非常注重糯米新品种的应用,与科研单位开展了合作,来满足不同的口味需要。也许某天,你很快就能吃到包裹着彩色糯米的粽子,色彩鲜艳,吃起来会不会五彩缤纷呢。
人的口感喜好各有不同,粽子里也完全可以包裹不同的口味。蜜枣,猪肉,鱼片,豆沙,松仁,椰蓉,香菇,白菜等等。风物皆宜,咸淡自取,都是你的美味精灵。苏东坡说,“不独盘中见卢橘,时於粽里得杨梅。”(《皇太后阁六首其一》) 司马光也说,“强取酒卮池翠柏,懒开粽叶觅杨梅。”(《和子渊除夜》)想来果品很早已经深入糯米里头。糯米里面包着一粒杨梅?究竟是个什么美味。时令当下,不妨你也试试。
“青斗笠,绿蓑衣。”(张志和《渔歌子》)箬笠的叶子有巴掌那么大,柔软有韧性,成为裹粽子的首选。小时候很高兴的事之一,就是看母亲裹粽子。母亲把山里摘来的箬笠叶清洗干净,又把一些箬笠叶撕成一条一条结成绳子。两片箬笠叶一凑就形成一个斗状,浸泡的糯米舀入,然后把箬笠叶几经折叠,箬笠绳子几经缠绕,很快就一个个大功告成。一个裹字,我觉得非常生动,表达出了劳苦生活的自由风度。母亲裹的粽子非常大个,父亲出门干活,经常袋子里装一个绿意葱茏的粽子,不用担心挨饿,也不用担心饭盒会打翻了。
粽子在世界上很多产稻国家也都盛行,虽然长相不一样。在印尼和马来,粽子叫做郎当(lontong),多是用香蕉叶裹成的圆筒饭团。稻农经常把它带到田边,休息的时候吃上一口。当地人还会把糯米打成糊糊再裹成饭团,浸在酸辣汤里,也是别有风味。有的还会在粽子里头裹一肚子鸡肉丝,第一口以为就是白米饭吃得不知所措,第二口就很让人惊喜。
粽子最早的名字叫角黍。想来一开始粽子就长得有棱有角的。现在的四角粽子,看似简单其实长得奇特。解开一个粽子,你看到的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正四面体。从正面看,它是三角形的,有点像金字塔。不同的侧面看,有不同的立体感。查了一下,有资料说,粽子这个形状是一个幻方,蕴含了诸多智慧。
就在昨日,有位饱经沧桑的老太太与我聊天,说起让人生愉快的几大口腹之欲,不过米饭、猪肉、酱油,还真是。一种是主要粮食,一种是主要肉类,一种是主要调味,代表了食物的基础意义。不过你说这些东西,加起来,难道不正是一个鲜肉粽子吗。
大过年的,菜肴丰盛,各式零食也多。米饭更加退居二线了。饭店也好,家庭聚餐也好,米饭往往是最后一道候补。一顿胡吃海喝,等米饭上来的时候,有的早就干脆吃不动了。过年走亲戚的时候更是如此。一杯茶水,两颗鸡蛋,三五盆肉,七八个小炒,杯盘都是堆成山外山,末了谁还吃得下一口米饭?
我妈妈也知道,煮了是吃不完的。但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又必须煮得满满一锅,这几乎成为一种过年的仪式感,表示饭有的吃呢,还就让你吃不完。再者,一锅好饭余到明年,也寓意年年有余。
大年初一第一餐,必定是青菜泡饭。通常,母亲是把昨天去年剩下的鸡汤鸡什,还有冷肉、芦笋、藕块等,或者还倒入什么,加入煮好的米饭,一股脑儿煮一锅。炖炖炖炖冒开了,添一大把新鲜的青菜。一大锅子青菜泡饭,严严实实地把菜和饭捣在了一起。我们一大家子8个人,齐齐地吃个稀里哗啦,在寒冷的冬天里热气腾腾。新年的所有期待,仿佛几分钟就填饱了。
米饭这时也显示出它的强大包容,仿佛它能包容万物。荤素万物融入在一碗菜泡饭里,都变成了米饭的一部分。菜泡饭,不管泡的什么菜,都还是泡饭的滋味,我觉得这是米饭最值得骄傲的时候。菜泡饭也不再另外添加油盐,特别爽淡可口。冬天的青菜也是糯糯的。新年第一餐,仿佛就把去年的油腻,直勾勾刮去了一层。我甚至能听到,青菜泡饭在体内的游走,像一个吸尘器在工作。
我总觉得,青菜泡饭是一碗天才。那滋味,是米饭又胜似米饭,是人间又胜似人间。
国人日常所食,不过寻常一碗米饭。一碗香喷喷的米饭,也成为多少代人的食粮慰藉。
先祭谷公,再拜祖宗。米饭最值得尊敬之处,其实就在米饭本身的清香正统,在于保胃暖心。现在的人感觉富得流油,总喜欢寻找所谓最好吃的米饭。可是米饭就是米饭味,你就不用想在米饭里面吃个西红柿味道出来。哪怕是香米,也是闻着挺香,吃到嘴里就不那么香了,因为香气是挥发的,如袅袅炊烟。
可不知什么时候起,米饭好像变得不怎么“香”了。若干朋友约吃个饭,讲是讲吃饭,事实上是一桌大菜小菜,末了才上个米饭,基本上想不起来吃一口了。又比如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各种大米,也颇感无所适从,不知道买什么米好吃,买了什么米都不好吃,仿佛是小时候那碗香喷喷的米饭走丢了。
更有甚者,十个人一桌吃饭,七个会说在减肥。怎么减肥?不吃米饭,因为米饭是碳水,据说要长胖的。米饭是典型的淀粉食物,碳水化合物提供给人最基本的营养供给,给人以食腹的饱足。淀粉在人体内是第一时间得到消化,转化为香甜的日常能量。人是铁,饭是钢,吃饭可是头等大事。
所以我们有时会觉得,吃得饱饱的却饿着肚子回家。为什么?因为你光顾喝酒吃肉,忘了吃饭。没有吃饭,就没有底。我就想问一下深夜回家的你,是不是还得到处找点米饭吃吃?反正我是。我见米饭一天三次,叫我如何不想?我在朋友圈里看到,搞农业品牌建设的贾总,三个月降去了二十斤体重。我正想讨教秘诀呢,就看到他在回答别人的提问,恰恰是说:按时吃饭,晚饭七分饱。后来又划重点说,以前吃面,现在改吃饭了。当然我认为这个是巧合,关键是控制不吃太饱了。所以嘛,控制吃,不是不吃,吃饭七分饱,减肥才有力气。
正常的米饭都是清香有加,有我们熟悉的温饱味道。“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庄子·列御寇》)而最好吃的米饭,却是可遇不可求的。最好吃,是一个美丽瞬间的定格。比如我自己的回忆,最好吃的米饭,是在读大学时候,我和高中同学王刚到他在农大当教授的舅舅家里,突然吃到一碗与众不同的米饭,粒粒晶莹,柔软馨香,战战兢兢如同吃了玉一般,饭香云子炊如玉,至今为念。最好吃的米饭也在于田舍人忙麦饭香。十八洞村的杨英俊大叔,几十年一心一意种田,却种成了个贫困户,但他对田地有一份普普通通的情感,堅持说晴天不要骂晴,他陪老母亲吃饭吃得津津有味。又比如陆游说,“粳新午饭香。”(《即事》)食物以新为鲜,新米自带稻米清香,还存有田野气息。而市场毕竟鱼龙混杂,难免有些“年份陈米”充斥其中。还比如说,“斋余佛饭香。”(黄庭坚《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用其韵》)当你心存敬重,不由口舌生香。
有一次无聊,瞎拆了两个字,舀禾为稻,日禾曰香。要知道,一斤稻米吸收了多少斤阳光?自然活色生香。所以我相信人们最早的香的体验,来自稻禾。也正如《随园食单》里所说,“饭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饭不必用菜。”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认认真真吃一碗米饭。
面粉是北方的有嚼劲,米粉却是在南方更Q弹。
在中国南方,素有无宴不米粉的说法。江西人湖南人说嗦粉去,云南人说甩一碗,那都是一呼百应的事。嗦,嗦,嗦,南方的早晨,从一碗米粉里醒来。
“江西谁将米作缆,捲送银丝光可鉴。仙禾为饼亚来牟,细剪暴乾供健啗。”(楼钥《陈表道惠米缆》 )江西的抚河流域,青睐米粉的历史已久。米粉如银丝,光泽可鉴,健啗二字,就把吃米粉的喜爱说得很白了。据古烹饪书《食次》记载,米粉在古代曰粲,精米制作。米粉的制作方法,用稻米,绢罗之。水米中半,以和米屑,厚薄令竹勺中下。稻米碾磨成粉,经过打好孔的竹筒,米粒就搓成一股绳了。现在米粉的制作原理也大抵如此,只不过工艺改进了。
刚参加工作那会,集体宿舍边上就有一家陈生记过桥米线,难免就多光顾了几回。高深的大碗,一段一段的米线,薄片儿的猪肉,一烫就熟,吃得很是爽口。过桥米线,讲究的是趁热吃。后来在云南本地吃到,才知道凡物皆有正宗。
后来慢慢知道,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常德米粉,广东肠粉,也都是那么驰名。还有海南陵水酸粉,因为每年参加南繁的缘故,那是经常的不二早餐了。桂林米粉,卤水伺候,韧中带点脆与糯。螺蛳粉重要的一个搭档,是令人闻风丧胆的酸笋,与臭味相投的螺蛳汤交相辉映,回味因此更长了。湖南江西嗜辣,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吃粉吃得泪流满面。粗的细的,圆的扁的,汤的干的,各种酸辣鲜爽。米粉的江湖,花样太多。有一次我走在广西钦州的街头,不到二三十米的距离,山口粉店,黑山羊羊肉粉,牛杂牛腩粉,石磨肠粉,石磨簸箕粉,猪脚粉,老友粉……十来个米粉店,一家紧挨着一家。仿佛吃了米做的绳子,再也不束缚。
有时候一碗米粉,就是一桌大餐。米粉包容万物,加什么有什么。荤的素的有,汤也有,酸的辣的随你有。
晚米煮饭,早米做粉。与面条相比,米线的淀粉含量更高,容易中断。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却也正是米粉别有风味的组成。好的米粉,久煮不糊、久炒不烂。从稻米品种来说,也很有关系。近年南方种植面积最大的一个专用早稻品种,中嘉早17,这个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高,胶稠度长,正是米粉加工的理想品种,煮时间长了也不糊,筷子一拨,劲道的米粉在碗汤里会弹跳。
不管米粉还是米线,都是做成一条长长的线段,像是江南柳枝。不管米粉还是米线,在我眼里都叫做粉干。闽浙这边确实是叫做粉干,小时候家里来客人了,妈妈也经常煮粉干给客人当点心,清汤挂粉加个蛋,我和弟弟也都有份。我们会把一根粉干高高地用筷子挑起来,看谁挑得高,然后哧溜一下,一长段米一股脑儿吸入。秋冬之日,江南就有晾晒粉干的过年准备,密密麻麻地挂在竹架上,让人容易想起蓝印花布,或者柳枝摇曳,江南意味足。
不管米粉还是米线还是粉干,都是一碗乡愁。需要回到家里吃到肚里才是那个熨帖。研究农史的专家,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古百越族迁徙分布的地方多称米粉、粉干,古荆蛮族迁徙的地域多称为米线。这乡愁分布得有点大。沿着G60放眼一望,几千公里的一条大米线。的确是,千里乡愁一线牵。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曾几《苏秀道中》)“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杜甫《茅堂检校收稻二首》)“处处路傍千顷稻,家家门外一渠莲。”(皮日休 《送从弟皮崇归复州》)唐诗宋词里,处处都有记载唐宋时期的水稻种植。
千里稻花,平田百顷,处处路旁,可以想见那时的水稻种植,已经是非常普遍。稻米在唐宋时期,逐渐代替了北方的小米,自此之后成为我国人民的主食,并由此带来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爆发式增长,唐宋时期,我国人口首次突破了一个亿。明代宋应星在农学名著《天工开物》有明确记载,“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曾几《苏秀道中》)“乐哉今岁事,守得稻云黄。”(范成大《田舍》)出门七件事,首先要有饭吃,稻田的劳作与产出因此成为农人的第一心思,贯穿了我国整个农耕社会。长期的稻田耕作劳动,根植于心,催生了璀璨的稻米文化,米字旁的文字成语也比比皆是,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稻米首先在我国南方普遍种植,稻米种植的育秧、移栽、除草、收获等等,都需要赶农时误不得,自己插秧完了帮别家插,收割也是互相帮忙,由此养成了南方的强烈集体协作精神。
水稻的繁殖系数远远高于小麦,这也许是选择稻米成为主食的原因之一。稻米和中国有缘。历史上,我国先民在一万年前就开始有意识地栽培和驯化水稻。在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浙江浦江上山等等,考古人员都发现了距今12000-16000年的古栽培稻。从自然采集到人工栽培,不能不说这是人类从生存到生活迈出的历史性的一步。
岁月依然漫长。大概又过了5000年后,我国先民才真正学会了大规模种植和收获稻米。比如在浙江的余杭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现了多达20万斤的古稻谷。一捆捆绑好的稻谷,颗粒分明,有的还带着小枝梗,一见空气就瞬间碳化了。而镰、石犁、石制耘田器等稻田生产工具的发明使用,大型的水利工程修筑,更是说明良渚的水稻耕作系统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良渚先民掌握了一整套水稻耕作技术。充足的食物有了,人们得以在一个地方固定聚居生活。良渚古城遗址因此被认为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当今世界,稻米养育了全球一半的人口,在我国,三分之二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平日里人们见面第一句总是会问,你吃饭了吗?一日三餐,我要吃饭,吃饭,吃饭。
水稻在我国常年种植有4.5亿亩,从南到北,随处所见。从春播到秋收,从一叶绿苗到一穗黄熟,那真是一个浩瀚的稻时空。作为一个水稻育种者,我也始终沉浸在稻花弥漫的自然芬芳中。稻花什么时候开,稻花能开多久,诸如此类,是我经常思索的问题。说实在的,我对最近杭州满城盛放的桂花都略显迟钝。我曾经在一篇《花开有时》的小文里赞美过,水稻的花语是:喂饱世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水稻单产增加了270%,翻了两番。可是水稻自己不会走路,水稻产量的不断提高,除了广大农民生产者的辛勤耕种,也倾注了无数水稻科研人员的心血。
这里发生有两个标志性的科学事件。第一件是水稻从高秆变矮秆。1959年,广东农科院黄耀祥先生,培育了第一个矮秆水稻品种“广场矮”,比国际水稻研究所育成的IR8早了整整七年。矮秆品种的培育和大面积应用,抗倒伏能力强,穗数得以增加,一下子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
第二件是杂交水稻的发明。杂交水稻利用了杂种优势,又一下子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杂交水稻不仅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还种到了全球几十个国家,帮助当地解决吃饭问题,被誉为“东方魔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曾在人民日报撰文《我的两个梦》,刻骨铭心地述说了1970年11月发现一蔸“野败”的事。“他们发现了三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野生稻穗的花药细瘦,色浅呈水渍状,不开裂散粉。”而且,业内的人明白,发现败育不是少见的事。比如遗传距离远的水稻杂交,后代是能发现不育植株的。只是苦于当时筛选不到恢复系、保持系。所以真正奇妙的是发现的这蔸“野败”,是一种细胞质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这是杂交水稻的突破口,它恰好与细胞核的不育性状互相作用,才小概率事件般地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至今读来,仍觉得身入其境。1973年在湖北沔阳(仙桃),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又第一次发现光温敏两系不育材料,一系两用,创新突破,更是让中国杂交水稻如虎添翼。
还有正在发生的第三件事,中国的超级稻。中国的超级稻从1996年启动,充分结合了矮秆理想株型和杂种优势利用,特别是籼粳亚种间优势利用。在常规籼稻和粳稻里,也通过籼粳渐渗融合。二十多年来超级稻的育种与大面积推广应用,在水稻生产水平较高的平台上,进一步逐年提高了我国水稻产量,挖掘了水稻亩产超千公斤的潜力,难能可贵。
农业是一项风吹日晒的事业。在中国,农民的皮肤是黝黑的,还有数以万计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精耕细作,春华秋实,也许是稻米从业者最好的写照。
小小一粒米,内里乾坤大。
一粒稻米里,主要含有的是淀粉。还有少量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维生素、活性物质等。稻米米质的测定,有12项传统指标,来说明稻米的外观、加工和蒸煮品质,近年来增加了食味口感的评判。作为粮食流通来讲,当然还包括营养、卫生、安全指标。简单地说,就是好不好看,好不好吃。
其中,有關淀粉的指标当然是最相关的。按照碳链的排列,淀粉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含量高,稻米口感相对偏硬;直链淀粉含量低了,稻米会软糯一些。以至于糯米,它的直链淀粉就接近为零,几乎都是支链淀粉,看上去通体乳白。现在我们知道,控制稻米淀粉的一个Wx基因,有数个等位变异。含有不同的Wx等位基因,就造成了不同的直链淀粉含量。
历史上我们国家出产了非常多的好米、贡米。比如占城稻,小站稻,增城丝苗,还有不同时期产自多个地方的贡米、香米、桃花米、胭脂米等等。占城稻,宋时从占城国引回,因其早熟耐旱等在南方盛行。小站稻,产于天津南郊小站地区,始盛于宋辽时期,“一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爨玉粒香”,因其优质口味曾作为宫庭御膳米。增城丝苗,其粒纤细,软硬适中,芳香可口。这些历史好米相对小众,因适应当地小气候才长出独具特质的稻米来。康熙皇帝还亲手培育了一个御稻,气香而味腴。他说,“朕每饭时,尝愿与天下群黎共此嘉谷也。”(《康熙几暇格物编·御稻米》)
事实上,现代中国在注重产量提高的同时,稻米的品质也一直受到重视。各地选育的优质稻、香稻比比皆是,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汕优63,也是当时的优质稻。1990年代末及世纪初,以长粒不育系中9A为代表的长粒型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米粒外观和稻米口感得到显著改善。以高产著称的超级稻,一半以上达到国家优质三级米以上,做到了量质齐升。
近些年,人们进一步加快了对优质稻米的追求,各地的好稻米风起云涌,大有超泰赶越之势。“泰”是泰国香米,“越”是日本越光米,是两种在国内比较知名的国外优质稻米品牌。在南方地区,籼米的粒长都已达到长宽比4.0上下,欣长苗条,直链淀粉含量也大大降低了,加入了香味基因,米饭变得香软可口,大有楚王好细腰的意思。在东北、苏浙、云南等粳稻主产区,粳米的直链淀粉也在进一步降低,如江苏和云南的软米,深受市场欢迎。传统的圆粒粳稻米变长了,有大家熟知的五常稻花香,是一种粒子偏长的粳稻。不由想起我培育的长粒粳稻材料,粒长也达到了长宽比4.0上下。同样粒型的籼稻与粳稻,长粒粳稻的整米率普遍要高出很多,这是重要的商品性。同样粒子大小的籼稻与粳稻,粳稻的比重要大些,这是因为粳稻米灌浆紧致。浙江的长粒粳稻育种已有二十年历史,市场口碑非常好。近几年已有长粒籼粳杂交稻育成,产量与口感俱佳。
有次听日本同行介绍,日本越光米之所以口感优良、经久不衰,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它的支链淀粉短链分支多,一个是淀粉与蛋白质达到了一个平衡比例。现在育成的新品种“一誉”更是如此,这很微妙。值得我们思索。
(责任编辑:马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