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越山
摘 要:科技在新闻传播的不同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字传播时期,技术演进推动文字载体的不断优化,使文字由记事向传播过渡。印刷传播时期,印刷术的不断改进,促使新闻传播产生,开始进入大众化传播时期。电子传播的广播传播时期,新闻传播的受众范围急剧扩大,时效性大大增强,真正实现了新闻传播的大眾化;电子传播的电视传播时期,技术的进步促使新闻传播方式的不断演变,进入电视新闻大众传播的成熟期。互联网传播时期,新技术颠覆了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从官媒向自媒转变,进入“手媒”时代;新技术颠覆了传统新闻传播过程,从向大众传播转为定向传播;新技术颠覆了传统新闻传播理念,出现了融媒体、全媒体等新型传播理念。
关键词:科技;新闻传播;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2.05.11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科技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新闻传播的不同阶段,科技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科技的推动下,传播媒介经历了纸质媒介、电子媒介(广播与电视)、互联网媒介等发展阶段,与之相应的,人类的信息传播发经历了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联网传播4个阶段。自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开始,科学技术就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于科技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现有研究多侧重于探究现代技术对电子传播、互联网传播两个阶段的影响。例如,强斌主要分析和研究了现代科技对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1]刘经南主要研究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颠覆,对传媒业的生产方式、传播模式、消费形式等造成的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和影响。[2]蓝岚着重研究了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对新闻媒体和新闻伦理道德的影响。[3]赵楠分析了区块链核心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探讨了区块链核心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4]杨允通过研究大数据和新闻传播的关系,探究出大数据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以及新闻传播如何更好地运用大数据。[5]鲁俊探索了新媒体技术对广播传播的影响。[6]或者是总体研究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科技只是其中一环,并未作专门研究,如刘宏、栾轶玫所著的《新闻传播理论》[7],阳金洲所著《中外新闻传播史》等[8]。笔者拟系统分析探究科技在纸质媒介、电子媒介(广播与电视)、互联网媒介等发展过程中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在文字传播前存在口语传播时代,关于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起自何时,学术界尚存在争议。根据科技在传播中的作用体现不同,笔者将研究界定为文字产生之后,远古的口语传播时期不在研究范围之内。对新闻和新闻媒介的定义学界也存在着不同看法,现采用一般意义上的定义:新闻是人们通过传播媒介而传播的具有社会认知价值的最新发生的事实信息。[9]传播媒介是指传递信息的手段、方式或载体,如语言、文字、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脑、电话、电报等。[10]
一、文字载体技术:传播的缘起
文字传播时期对应的时间大概是文字产生之后,至印刷术流行以前,严格来说这段时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主要是信息传播,是新闻传播的早期阶段。
技术演进表现为文字载体的不断优化,文字逐步由记事向传播过渡。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陶器上的。[11]陶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石头、木棒,已经需要人类的技术加工,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技术发展的产物,陶器上的文字多是符号表象,反映了原始人类审美的精神世界。继而发展到甲骨文、金文,甲骨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金文刻在青铜器上,此时的人类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在铸造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甲骨文上的文字多为占卜记事之用。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文字的载体逐渐过渡到竹简和绢帛。从文字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个过渡使文字传播发生了质变,刻在陶器、龟甲上的文字基本没有传播的功能,更多的是展示或记事。与陶器、龟甲相比,竹简和绢帛更利于携带和流传,也因此以其为载体的文字开始在社会上流通和传播。
造纸术的发明,使文字开始由小众传播向大众传播过渡。随着传播知识量的增加,竹简和绢帛的弊端开始显现。因体积和质量的限制,单位面积的竹简记载的内容十分有限,不便于携带,动辄需要用“车”来拉,而且不易保存、不易修改。而绢帛的成本过高,普通人消费不起。因而,以竹简和绢帛进行文字传播的过程就传播人群来看属于小众传播,社会上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到竹简、绢帛传递的信息。“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蔡伦用树皮、麻头、破旧衣物、渔网等造纸,现代意义上的“蔡侯纸”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蔡侯纸不仅解决了竹简不易携带等的问题,而且造价较低,使文字有了可以向大众传播的理想载体,同时奠定了今天纸质媒介发展的基础,也是印刷术发明的基础和前提。3—4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中国唯一的书写材料,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纸的发明和逐渐普及,为文字信息的大众化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印刷术:新闻传播发轫的助力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的印刷术经历了雕版印刷、胶泥活字印刷、木活字印刷等几个阶段。由于汉字繁多,用一张木板全部刻完再进行印刷比较省事,所以中国等亚洲国家长期使用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是从欧洲普及开来的。[12]15世纪中期,德国工匠古腾堡开始探讨金属活字印刷术,经过近20年的研究,1456年,古腾堡成功地印出了300部《圣经》。[13]15—16世纪,世界范围内开始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中国明代开始有了面向社会传播的定期雕版印刷的报纸,西方开始有了职业新闻人和活字印刷的定期出版物。
印刷术的不断改进,促使新闻传播产生,开始进入大众化传播时期。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手抄,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同时无法进行大批量定向传播,这也就意味着新闻传播中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无法得到保障。印刷术的特点是方便灵活、省时、省力,随着印刷术的改进,尤其是西方的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普通大众开始能够接触到大量印刷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早期知识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在造纸术推广的基础上,印刷术的不断改进,使得社会大众有了接触到最新知识的可能性,从而产生了早期新闻传播的雏形,信息传播进入大众化传播时代。
新闻传播受众必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有较大局限性。印刷传播时期的大众传播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印刷术带来的大众传播主要是以文字为载体的,也就意味着受众必须“识字”,不是文盲。但据估计,17世纪苏格兰的男性识字率约为25%。[14]中国虽没有明确的统计资料,但“识字”的人在社会中肯定是少数。因此,印刷传播时期对受众的要求較高,新闻传播仍有较大的不可触达性。
三、电子技术:大众传播发展的支撑
自印刷术普及之后,新闻传播主要是以报纸为载体进行的。虽然,印刷方式、纸的质量、受众范围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新闻传播在本质上仍处于文字时代,属于新闻传播的早期阶段。
(一)广播传播时期
直至广播的出现,新闻传播才从文字时代进入电子传播时代。无线电技术是无线广播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在无线电通信逐步应用发展的基础上,1920年11月,美国匹茨堡KDKA广播电台开始录音,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广播电台。广播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传播的形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新闻传播的大众化,现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出现,新闻传播业开始形成。
新闻传播的受众范围急剧扩大,时效性大大增强,真正实现了新闻传播的大众化。广播是以声音的形式传播新闻的,这也就意味着广播的受众不需要“识字”,只要听力正常、语言相同即可收听广播。广播不同于报纸,只要声音足够大,可以同时传播多人,且广播受地域、气候环境等的影响很小,只要能接收到广播信号即可收听。随着技术的发展,国际广播开始出现,与此同时也就出现了新闻传播的国际化。从传播受众的角度来看,广播时期真正实现了新闻传播的大众化。文字传播时期,就新闻的时效性而言,是不存在“新”闻的,印刷传播时期,以报纸形式出现的新闻,限于印刷时间、配送时间等,往往以“日”计地滞后于新闻事件的发生。广播以声音的方式,将新闻传递给受众,此时新闻多是以“报摘”“联播”等的形式出现的,报道播出的时间即为受众接收的时间,与纸质媒介相比时间大大缩短,甚至做到了新闻直播,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即时性,时效性大大增强。
(二)电视传播时期
电视相比于广播在技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除了音频广播外,还要有活动的图像。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电视开始在英国、美国、德国等产生,但早期的机械电视播出的是无声图像,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电视事业开始发展起来。20世纪60年代,电视技术日趋成熟,逐步进入黄金时期,成为众多大众媒介中首屈一指的交流工具。[15]从此,电视媒介取代了广播、报纸,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
技术的进步促使新闻传播方式的不断演变,进入新闻大众传播的成熟期。早期电视新闻为口播新闻,与广播新闻类似,需要有写稿和播音员播报。继而,电视新闻发展到影片新闻阶段,采用16毫米摄像机和胶片,还需要经过冲洗、印制、剪辑等,从新闻拍摄出来到后面放映,甚至要过好几天。虽然时效性较差,但是传播上毕竟采用影像和声音结合的方式,仍然具有广播和报纸无法比拟的优势。然后,电视新闻进入电子摄录阶段。电子新闻采集设备的使用,使新闻传播取得了根本性突破,电视新闻实现了摄录同步,现场报道、现场采访等即时性的新闻传播开始被广泛使用。此时,电视新闻传播具有了广播、报纸无可比拟的优势,时效性、真实性、观赏性等均远超其他传播媒介。最后,电视新闻进入卫星传播阶段。卫星传播方式使电视新闻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做到同步报道,其时效性和传播范围得到极大提升。在互联网传播时代到来之前,电视都是新闻的最重要来源和最有影响力的媒介。
四、互联网技术:传统新闻传播更新的基点
2016年10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网络信息技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进入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过程、传播理念,互联网新闻传播的速度、时效、接触方式等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具有碾压式的优势。
新技术颠覆了传统新闻的传播方式,从官媒向自媒转变,进入“手媒”时代。传统新闻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新闻传播都是专业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权威载体向大众传播新闻的过程。但互联网传播时期,出现了所谓的“自媒体”,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新闻的发现者、传播者,每个人都有可能从各个视角去“报道”新闻。以MU5735航班事故为例,最先发现事故的、拍摄飞机坠毁视频的都是个人,而非专业的新闻媒体。新闻传播进入“手媒”时代,即今天人们获取新闻主要从手机端。这极大改变了新闻传播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对传统新闻媒体产生较大影响,报纸几乎退出新闻传播的舞台,广播、电视等载体也成为小众新闻传播渠道。
新技术颠覆了传统新闻的传播过程,从向大众传播转为定向传播。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的新闻传播都是面向大众传播的,即向相同的人传播相同的新闻,但互联网传播时代,借助智能算法进行内容分发和个性化推荐进行新闻的定向传播。例如,今日头条、天天快报等,都是根据受众喜欢的新闻推荐相关的内容,是新闻传播的定向、精准投送。随着移动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手机的普及,借助移动网络可以实现网络直播,在有网络的前提下随时、随地可以观看新闻,真正实现了新闻传播的即时性。
新技术颠覆了传统新闻的传播理念,出现了融媒体、全媒体等新型传播理念。融媒体是充分融合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的优点,实现不同媒体之间的融合,是一种全新的传播理念。例如,报纸媒介同样可以借助广播、电视,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号、短视频账号、手机端App等,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不同载体的内容融合的“资源融通”“内容融通”“宣传融通”。
2022年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9.7%,互联网普及率达73.0%。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以前是“人找信息”,现在是“信息找人”。全媒体是不同媒体之间的嫁接、转化与融合,相比融媒体,其融合程度更深,不同媒体之间的边界更淡。全媒体是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光线等多种表现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传播内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
在信息化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科技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媒体的传播方式,在科技的作用下,传统媒体式微,而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流量”的流失。用户纷纷转向新媒体,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随之大幅下降。虽然不能唯流量是举,但失去流量的媒体,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因此,加强对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等各个环节之中,对于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而言,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急迫。而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也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媒体都需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不断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全力提高媒体影响力、社会引导力。
参考文献:
[1] 强斌.现代科技对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J].传播力研究,2020(05):66-67.
[2] 刘经南.5G时代新兴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变革性影响[J].未来传播,2019(02):2-7,136.
[3] 蓝岚.新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窗,2018(02):49-50.
[4] 赵楠.区块链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分析[J].电视技术,2022(01):93-95,125.
[5] 杨允.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科技传播,2019(05):96-97.
[6] 鲁俊.关于新媒体技术对广播传播的影响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26):276-277.
[7] 刘宏,栾轶玫.新闻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8] 阳金洲.中外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
[9] 阳金洲.中外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14.
[10] 李彬.大众传播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38.
[11]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103-105.
[12] 池内了.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M].张彤,张贵彬,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161.
[13] 项翔.近代西欧印刷媒介研究——从古腾堡到启蒙运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版社,2001:38-42.
[14] 菲利普·阿利埃斯,乔治·杜比.私人生活史1:星期天历史学家说历史——从私人账簿、日记回忆录到个人肖像全记录[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98.
[15] 郭镇之.中國广播电视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4.
Hnological Evolution and News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Liu Yueshan
(Economic Daily Group Economic Magazine,Beijing,100054)
Abstract: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ifferent stages of news dissemination,during the period of word dissemination,technological evolution promotes the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word carriers,making words transition from memoir to dissemination. In the period of printing communication,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rinting technology prompted the emergence of news communication and began to enter the period of mass communication. During the broadcasting period of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the audience of news communication expanded rapidly,and the timeliness was greatly enhanced,which truly realized the popularization of news communication;in the period of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promoted the continuous evolution of news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entered the television news public maturity of transmission. In the period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new technologies have subverted traditional news dissemination methods,transformed from official media to self-media,and entered the era of “hand media”;new technologies have subverted the traditional news dissemination process,from mass communication to targeted communication;new technologies have subver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news communication,new communication concepts such as integrated media and all media have emerged.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News communication;Popular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