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赵文笛 ,张晓简
1校对
2迎挥阶段
3触球阶段
近年来,中国羽毛球队运动队在世界各大赛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世界羽坛建立了难以撼动的领先地位。随着世界羽坛竞争的愈演愈烈,科学技术的革新、新型训练方法、训练理念的涌现等致使中国羽毛球运动队长期以来的地位受到威胁[1]。中国羽毛球男子双打方面,主要以比赛中速度快、攻守转换激烈为突出特点,这一打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突破对手从而决出比赛胜负,然而中国男子双打却一直不能占据霸主地位[2]。为了我国羽毛球的地位,必须采取措施调整技战术打法从而适应当前世界羽坛瞬息万变的变化局势。从技战术打法来看,采用组合元素加强进攻,形成后攻前封的方式就成了主要得分手段,随着世界羽毛球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单纯的后场杀球已经无法直接得分,靠后场组织打出一个高质量杀球,迫使对手回球质量不高,进而封网得分,这种得分效率在实际比赛当中日渐高效。所以,笔者以此为出发点研究男子双打技术并提高运动成绩,对中国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对优秀男子双打运动员的封网技术进行分析,深层次的研究双打进攻的技术、探索封网与后场的技术组合,提高封网技术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我国男双运动员以及低水平运动员提供训练和比赛指导,巩固我国男子双打运动员的羽坛地位并为体育强国战略助力。
封网也是一种下压击球技术,是指击球点在肩以上的位置,将球从上至下向对手场区扣压过去的一种进攻性击球方式。在双打比赛中常采用前后站位,后场队员主动发起进攻从而形成对对手的压制局面,迫使对方回球至我方前场队员击球区域范围内,我方前场球员运用下压技术回球,这种技术叫做封网技术。
头顶封网技术是持拍手在头顶上方异侧手臂体侧位击球的一项技术。击球时向来球方向移动,以前臂带动手腕,由外旋后伸到内旋前屈,快速向前闪动发力,将球向对方场区前下方击压过去。正手封网击球点在右肩上方或斜上方,头顶封网击球点则在左肩斜前上方[3]。头顶封网就是后场下压突击的中前场体现。
运动学主要测量参数有肢体的关节角度( “°” )、角速度( “°/s” )、加速度( “°/s2” )等;它的特征是指完成动作时间、空间、时空方面表现出来的形式或外貌上的特征,完成动作过程中人体各个关节、各环节随时间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空间差异。运动学测试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肩关节角是指同侧肩关节点和髋关节点连线与同侧肩关节点与肘关节点连线之间夹角;肘关节角是指肘、腕连线与肩、肘连线夹角;腕关节角是指同侧中指指尖与同侧肘关节标志点的连线之间夹角。
本研究以不同级别羽毛球男双运动员头顶封网技术运动学对比分析为研究对象。以辽宁省健将运动员、一级运动员以及沈阳体育学院二级运动员各6名为测试对象,所有运动员在测量期间无运动损伤,无其他方面疾病。测量对象(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等级羽毛球男运动员基本信息统计表(M±SD)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羽毛球、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学等学科的大量相关书籍,在中国知网和沈阳体育学院资料室查阅国内外有关羽毛球动作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学、头顶中前场下压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等相关文献资料,对羽毛球头顶封网技术运动生物力学与运动学方法使用特点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归纳总结,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测量法
本着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原则,运用森之高科无线传感动作捕捉系统设备,选取迎球挥拍阶段、球拍触球阶段、随势挥拍阶段(三个阶段挥拍方向一致)肢体各关节的角度、角速度、加速度作为测量指标进行测量。测试过程中,运动员需熟悉测量过程,热身20分钟,记录符合试验要求的击球动作顺序。为了减小误差,用发球机(距网约3.5米)左右侧随机发球,将羽毛球(测试球均为尤尼克斯05号球)发至距球网10~50厘米高的位置(球拍为尤尼克斯天斧ASTROX3U),所有受试者从同一个点准备做封网技术动作,以准备姿势站在场地前发球线后(中前场固定标志物)。当发球机准备发球时,测试者都从同一地点(中前场固定标志物)以封网技术动作击球(每名运动员至少做3次动作),使球在与球拍作用力的作用下飞行,落入对方半场的指定位置。当一次击球完成后,运动员重新回位到规定启动位置,并做好了击球准备时,再发下一个球。所有运动员完成有效击球动作之后,按照仪器管理人员要求脱下可穿戴智能传感设备,森之高科无线传感动作捕捉系统设备以测量参考系为自身坐标系和参考坐标而得出运动姿态数据。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ecel和SPSS.26.0统计学软件统计18名运动员的肩、肘、腕等关节的角度、角速度、加速度,本文使用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的数据表示为M±SD,对测量的原始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为理论分析提供依据。结果中P<0.05代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代表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3.1.1 迎球挥拍阶段健将一级二级运动员头顶封网技术角度对比分析
由上述研究结果可知,右肘、右腕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右肩角度值,P<0.01,健将和一级二级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健将、一级和二级运动员产生差异与专项力量的强弱有关,力量越大越利于发力。除此之外,还跟运动员持拍手的肘关节和腕关节角度屈伸程度有关。由于健将受过专业化训练程度更高,相比一级二级来说,健将手腕外展更加充分,以获得更大的击球速度。由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可知,健将运动员迎球挥拍阶段扩大手臂的伸展程度,能够封住更大范围的来球,这是导致与一级二级运动员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3.1.2 迎球挥拍阶段健将一级二级运动员头顶封网技术角速度对比分析
由研究结果可知,左肩、左腕、右肩、右肘、右腕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迎球挥拍阶段持拍手的右肩关节、右肘关节和右手腕关节角速度,健将高于一级,一级高于二级。一级小于健将、二级运动员小于一级肩腕关节的合速度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因为人体上肢由三个关节组成,如同一条三节鞭,当肩关节制动时,把动量传递给肘关节,肘关节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肩关节动量的传递。二级运动员肘关节速度比一级运动员的值小,有一部分的原因是肩肘关节的配合紧密性比一级运动员差,造成肩关节动量传递没有一级运动员充分。除此之外,二级运动员肘关节屈伸幅度没有一级运动员大,造成前臂的运动距离小于一级运动员,因此,二级运动员肘和前臂的速度要小于一级运动员。
3.1.3 迎球挥拍阶段健将一级二级运动员头顶封网技术加速度对比分析
由研究结果可知,加速度值不同级别运动员在左肩、左腕、右肘三个关节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引拍阶段肘关节和前臂在上臂内旋的带动下开始向下运动,这些关节对不同级别运动员的角加速度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而决定各关节角加速度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封网击球点的选择,因为选择最佳击球点是致胜的关键。从动作技能习得规律来看,在羽毛球运动过程中,在球过网高度相同的情况下,封网技术质量好于坏与各关节角加速度直接相关,而更关键的是击球点的选择。
3.2.1 球拍触球阶段健将一级二级运动员头顶封网技术角度对比分析
由研究结果可知,球拍触球阶段右腕、右肘角度具有显著性差异。肘关节角度健将大于一级,一级大于二级;右腕角度健将大于一级,一级大于二级。健将运动员由于长期训练手腕和肘关节伸展角度更大并且动作自动化程度更高,这为高质量击球奠定了基础,而一级二级低。在确定大致击球位置的前提下,肩关节起到固定球拍和前臂的空间位置的作用,虽然肩关节在球拍触球阶段变化不明显,但是,通过健将、一级、二级运动员肩关节角度标准差值变化,可以看出健将触球时动作稳定性最佳。从肘关节角度看出,健将和一级通过专业化训练,肘关节动作舒展,健将相比于一级更有利于击球,二级除了专业训练不足还存在技术动作理解和掌握程度较低的问题,因此,二级比一级击球质量更低。另外,腕关节、肘关节只有大范围的伸展角度,才能形成更大的挥拍速度,才能保证较高击球质量。
3.2.2 球拍触球阶段健将一级二级运动员头顶封网技术角速度对比分析
由结果可知,球拍触球阶段运动员左肩、左腕、右肩、右肘、右腕具有显著性差异。触球阶段右腕、右肘角速健将大于一级,一级大于二级是由于在迎挥阶段积蓄的力量在触球阶段得以释放出来。健将腕关节外展角度大,因此角速度大。击球时肩关节相对固定,肘腕关节形成鞭打发力。落地时,为了维持身体平衡,各关节角度处于相对恒定状态,这也能够保证良好的封网质量。
3.2.3 球拍触球阶段健将一级二级运动员头顶封网技术加速度对比分析
由研究结果可知,右腕具有显著性差异。健将在挥拍时的加速度大于一级,一级大于二级。触球时,由于双打健将运动员受过专业腹直肌等前侧肌肉封网练习,因此产生专项肌肉群的迅速发力,测量时,对侧肌肉群速度变化明显,一级运动员专项肌肉群练习程度低于健将,二级低于一级,因此加速发力表现不够明显。健将、一级二级运动员由于训练程度的不同,导致击球时“抖腕”、鞭打发力等的技巧的使用产生一定差异,击球速度与此也有一定的关系。
3.3.1 随势挥拍阶段健将一级二级运动员头顶封网技术角度对比分析
由研究结果可知,右腕具有显著性差异。随挥阶段腕关节在前臂内旋、屈、内收运动的带动下也做屈和外展的运动。由腕关节角度值来看,健将运动员封网随挥角度大于一级,一级大于二级运动员(差异显著),这说明封网时球腕关节角度大,而在击球后减小,导致传递给球拍的速度减小。
表3 球拍触球阶段健将一级二级运动员运动学指标统计结果(N=18)
表4 随势挥拍阶段健将一级二级运动员运动学指标统计结果(N=18)
持拍手肩关节角度没有显著差异,但从持拍手肩关节角度值还可以看出,健将运动员比一级,一级比二级运动员击球后对肌肉的控制更好更合理,保证较高的持拍位置,将有利于下一拍持续击球。通过角度值还可以看出,由于长期接受专业训练,健将运动员提前做缓冲准备的意识比一级,一级比二级运动员更为强烈。处于随势挥拍阶段的动作,健将各关节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从球拍触球到随势挥拍角度变化,健将变化幅度较小,身体重心不易产生起伏,因此,身体的稳定性比一级好,一级比二级好。
3.3.2 随势挥拍阶段健将一级二级运动员头顶封网技术角速度对比分析
由研究结果可知,左肩、左腕、右肩、右肘、右腕具有显著性差异。从移动到起跳到球拍触球速度变化范围较小,说明封网技术要求肩肘腕的速度要快。在肩肘腕的速度、蹬地时瞬间力量、准备时间方面,不同级别运动员动作自动化程度不同,健将优于一级,一级优于二级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应多注意肩肘腕屈伸的角度和力量的控制,增加各关节肌肉力量练习训练各关节的瞬间爆发力,防止随击球后肌力不足导致的运动损伤。
3.3.3 随势挥拍阶段健将一级二级运动员头顶封网技术加速度对比分析
由研究结果可知,不同级别运动员的左肩、左肘具有显著差异。在迎球挥拍阶段,一级伸展幅度比健将小,二级运动员肩的旋转角度也都小于一级运动员,自身发力没有一级运动员充分,击球时机和击球点以及动作的整体协调配合上没有一级运动员精确,不能把动量最大限度地传递给肩,导致二级运动员右肩获得的最大速度小于一级运动员,从而影响后续动作的质量。从迎球挥拍到随势挥拍阶段腕关节角度、角度度变化值看出,在迎球挥拍阶段活动角度大,挠背动作充分,因此在球拍触球阶段的速度最大,获得的动能更大击球质量也最好,随挥阶段,为了与下一拍紧密结合形成连续击球动作,健将运动员手腕制动,因此腕关节在随势挥拍阶段关节角度小、腕关节速度较小。
健将运动员各关节活动在力的传导作用下动作舒展性、动作衔接的紧密性、动作技能熟练程度优于一级和二级运动员,专业化训练程度是导致健将与一级、一级与二级之间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从迎球挥拍到随势挥拍结束,健将与一级、一级与二级、二级与健将在整个击球过程的对比中,腕关节的控制对击球起关键作用。
建议一级和二级运动员在迎球挥拍阶段留意、刻意并自我暗示改变各关节内收、外展、屈或伸的角度。另外,加强各个阶段挥拍动作的紧密型练习,注重培养自身的抢攻意识和主动控制意识。建议一级和二级羽毛球运动员在运动训中要注意增强右侧肩关节柔韧性练习;触球阶段一级和二级运动员应注重肩肘腕的制动发力练习,形成鞭打发力。另外,二级运动员在触球时注意手腕角度的控制,同时加大二级运动员下肢力量的训练;二级运动员在教学中要把握封网技术的关键,提升右脚蹬地封网时机的把握和预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