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荣华,曾惠芬
(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030)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下,广州的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挑战。以苏州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后起之秀正全速进位,苏州持续加大创新投入,R&D经费进入全国前列。本文对比分析广州与苏州科技创新投入的发展趋势与内部结构,试图精准找出差距,并为促进广州R&D经费持续增长提出对策建议。本文数据来源为2015-2019年的《广州统计年鉴》《苏州统计年鉴》《广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和《苏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
2019年,苏州R&D经费支出为700.34亿元,比广州高22.60亿元;苏州R&D经费同比增速为16.61%,比广州高3.75个百分点;苏州R&D投入强度为3.64%,亦高于广州(2.87%)。从2009到2019年,除2016-2017年期间,其他年份苏州R&D经费均高于广州。“十二五”时期,广州R&D经费总额为1 510.29亿元,较苏州(1 639.84亿元)低130亿元。2016-2019年,广州R&D经费总额为2 267.78亿元,比苏州(2 209.66亿元)高58.12亿元。“十三五”时期广州与苏州科技创新投入的差距明显缩小。
如表1所示,2015-2019年广州与苏州的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均逐年加大,为各创新主体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有效带动了全市R&D经费的稳健增长。2019年,广州地方财政科技支出是2015年的2.75倍,比苏州高62.37亿元。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的大幅增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十三五”时期广州R&D经费总额对苏州的反超,扭转了“十二五”时期R&D投入全面低于苏州的局面。
表1 广州、苏州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对比
一是苏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实力远高于广州。2019年,苏州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为629.78亿元,是广州(286.24亿元)的2.2倍。苏州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全市R&D经费总额的89.93%,远高于广州(42.23%)。二是广州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实力优势明显。从增长贡献率来看,2019年广州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广州R&D经费的增长贡献率达43.69%,苏州规上工业企业对苏州R&D经费的增长贡献率达111.98%。苏州和广州的研发投入主体结构有明显差别:苏州R&D活动主体极为集中,规上工业企业为核心力量;广州R&D活动主体分布均匀,且高校和科研机构相对优势明显。
2019年,广州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数为14 465家,是苏州的1.61倍。广州企业研发投入经费比苏州少,但企业享受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金额比苏州高136亿元,实际减免企业所得税金额比苏州高34.06亿元。广州研发活动相对活跃的部分企业可能未纳入统计范围,广州企业R&D经费具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对促进企业“小升规”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苏州规上工业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企业研发投入增长迅速。因此,深入对比广州和苏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情况,找出差距和短板,对提升广州工业企业研发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苏州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占比高于广州。2019年,苏州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为5 537家,占全市规上企业数量的比重为50.14%,明显高于广州(2 349家、40.60%)。广州有研发机构的规上企业数(2 620家),高于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数(2 349家),说明广州至少有271家规上企业设有研发机构但未开展研发活动。二是苏州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远高于广州。2019年,苏州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是广州的2.2倍;R&D经费同比增速为21.57%,明显高于广州(7.10%);平均每家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为0.06亿元,亦高于广州(0.05亿元)。
一是苏州规上工业企业自筹研发资金增速远高于广州。与2015年相比,2019年苏州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中企业自筹资金增长了90.60%,远高于广州(38.78%)。二是苏州大型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实力高于广州。从企业规模看,2019年苏州大型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规上工业企业经费总额的比重为48.32%,高于广州45.98%;平均每家大型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为0.90亿元,亦高于广州(0.78亿元)。三是外资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对苏州R&D经费的贡献大于广州。从企业类型看,2019年苏州外资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R&D经费支出合计占规上工业企业经费总额的比重为48.02%,高于广州的41.71%;但苏州平均每家外资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R&D经费为0.07亿元,低于广州(0.12亿元)。
在制造业中,广州与苏州R&D经费排名前三的行业相同,但苏州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R&D经费是广州的3.24倍,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R&D经费是广州的2.1倍,汽车制造业的R&D经费比广州略高。2019年广州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是苏州的2.92倍,但R&D经费同比下降19.83亿元,研发投入强度(0.91%)远低于苏州(2.91%)。
如表2所示,2018年苏州规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数量占规上制造业企业数量的比重为16.00%,高于广州(13.20%);规上高技术制造业R&D经费占规上制造业的比重为35.60%,远高于广州(25.10%)。苏州高技术制造业对全市R&D经费的贡献大于广州,但是苏州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53%,远低于广州(2.30%),主要原因为广州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4.26亿元)远低于苏州(7.31亿元),广州企业营收能力不及苏州。
针对广州规上工业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不足,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医药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不高等问题,借鉴苏州的先进经验,提出对策建议。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自筹资金研发投入。摸查设有研发机构但未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清单,通过政策宣讲让企业了解研发投入的益处,激发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内生动力。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广泛开展产学研用协作创新,积极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1]。二是加大外资引进力度,扩大外资企业规模。广州平均每家外资企业研发投入高于苏州,要积极发挥该优势,利用广州的地理位置和“商贸之都”的优势,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完善外商投资税收政策,优化投资创新环境[2]。三是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企业研发。鼓励社会资金以基金、捐赠等形式支持企业的研发活动,探索实施天使投资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流入战略性先导产业。
一是推动工业企业“小升规”。联合工信、统计、税务等部门建立小型微型工业企业“升规”培育库,对研发投入较多、营业收入较高的规下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摸底排查、重点培育。对于已达到规模企业标准但尚未入库的企业,积极跟踪帮扶,确保“上规”[3]。二是推动高企做强做优做大。加强培育高成长性的优质中小微企业,夯实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基础,完善“储备一批、培育一批、入库一批、认定一批、上市一批”企业梯队培育机制,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加大企业在设备投入方面的支持补贴力度[4]。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培育规模企业中的领军企业,鼓励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在税收政策、科技经费、设备购买补贴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龙头企业创新引领作用。
一是加大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生物医药是广州的核心产业,但医药制造业的整体研发投入较少。一方面,广州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在技术改造、设备购买、人才引进、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不如苏州,应积极扩大政策的覆盖范围,提高奖补力度。另一方面,应积极推进重大创新机构建设,依托广州实验室、中科院研究所、三甲医院等创新研发机构,加强与生物医药企业的科研攻关合作,优化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创新集群[5]。二是提高汽车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汽车制造业是广州工业产值最大的支柱性产业,但2019年汽车制造业研发投入经费负增长且研发投入强度较低。要找出广州汽车制造业R&D经费下降的主要原因,针对具体问题精准施策,通过政策引导车企加强关键零部件开发及主要芯片生产,不断提高研发投入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