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胜,许晓安,卢 洪,黄子娟
(1.东莞中科云计算研究院,广东 东莞 523808;2.东莞市中科云智产业孵化有限公司,广东 东莞 523808)
广东是国内最早提出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的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科技服务业分为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活动和综合科技服务。2020年,科技服务业被纳入科创板五大领域之一,随着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和产业融合不断加强,科技服务业的重要性凸显。
科技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得到充分发展。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主的发达国家建立了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结构合理的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了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色相一致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国外典型的科技服务发展模式有三种: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政府营造环境的间接支持模式:二是以欧盟为代表的市场驱动型联盟发展模式: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直接支持模式。
发达国家科技服务发展特点和趋势如下:一是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高,人员精英化。科技服务是专业很强的工作,具有技术、营销、法律专长和丰富产业经验的服务团队才能胜任。二是行业发展市场化、网络化。发达国家注重建立科技服务的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机制,采用以盈利性为主、非盈利性为辅的发展模式和以股份或合伙为基础的法人公司制运行机制,典型机构如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日本新技术开发事业团等。三是科技服务趋向专业化、差异化。科学技术和专业学科日益细分,科技服务呈现专业化的发展特征[1],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差异化的服务项目。四是科技服务化与服务科技化成为重要趋势。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科技创新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五是服务外包成为科技服务业的一种经营方式,近年来,外包业务领域高端化趋势明显,信息技术(IT)外包、产品和流程创新发展较快。.
全国(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范围内,沿海发达城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较高,之后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减,形成了三大梯队。2020年全国技术合同交易数据显示,第一个梯队中,北京、广东、江苏、山东、上海等地区领跑全国,北京成交额达6 316.16亿元,广东成交额达3 465.92亿元,江苏成交额达2 335.81亿元,山东成交额达1 953.92亿元,以及上海成交额达1 815.27亿元[2](见图1)。得益于丰富的政策资源、众多的高校科研资源以及浓厚的创新氛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领跑全国,在产业规模、竞争力、经济效益和影响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广东、江苏、山东等地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服务需求量大,能吸引科技服务企业集聚。第二梯队是陕西、浙江、四川这些经济较发达区域,第三梯队则是一些经济较弱的区域。
图1 2020年我国技术合同成交额情况
以北京、上海的科技服务业发展为例,据北京市统计局统计,北京2020年科技服务业产值达到2 985亿元,占本市生产总值(GDP)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8.30%和9.86%[3],且技术合同成交额领跑全国。主要原因:一是形成大力建设扶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发布系列有效政策,特别是《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极大地促进了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区域定位清晰,将16个区县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等四个功能区,根据区位特点及优势逐一制定发展目标和战略,有的放矢地推进科技服务业,2020年各功能区科技服务业产值占比分别为68.3%、21.7%、9.3%和0.7%(见图2)。三是重视服务平台及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北京面向全国市场及全球资源,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强大的资源网络,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果显著;大力培养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拥有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292.8万人,数量居国内之首。
图2 2020年北京四大功能区科技服务业产值占比
2020年上海科技服务业产值为4 367.79亿元,同比增长8.9%,发展迅速,引领长三角科创一体化发展,全市255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对GDP的直接贡献率达5.4%[4]。上海结合自身发展优势与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形成了较完善的科技服务框架体系和具有上海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通过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及利用科技手段,形成高科技创意文化区、城市中心区和郊区科技服务区三大区域服务版块,空间集聚,辐射周边。二是依托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创中心、国际物流航运中心、金融科技服务中心,重点打造信息、金融、物流等科技服务业,形成产业集聚。三是以国际赛事及活动为契机,发挥长三角核心和国际大都市的优势,发展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和中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格局。四是以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和上海技术交易所为龙头,以全市技术转移办公室为支撑,形成覆盖全市的技术转移服务网络。
2014年以来,广东科技服务业以年产值20%的增速蓬勃发展,产业总体规模持续壮大,服务内容进一步丰富,服务创新日趋活跃,新型服务组织和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截至2020年年末,省内各类科技服务企事业数量约3.5万家。随着全省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社会对科技的需求趋向专业化、多样化,市场驱动下的广东科技服务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服务领域方面,初期以科技情报、计量标准、测试分析等服务为主,逐步拓展到研究开发、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创新创业等服务领域,并形成工业设计、创意设计、研发外包、科技投融资、科技集成服务等新兴业态。发展模式方面,逐渐形成了园区科技服务、集聚科技服务、连锁专业科技服务、生产力促进服务、外包科技服务等特色鲜明的科技服务业典型发展模式。
2014年以来,在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引导下,广东省科技服务品牌战略初显成效,一批科技服务机构迅速成长为龙头骨干机构,并对全省科技服务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全省已认定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111家,机构总资产近1 000亿元,服务企业累计390多万次,表现出强大的服务能力;全省有19家技术转移机构被科技部批准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此外,全省共有7家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批准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7家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1)生产力促进服务体系。2018年,全省共有生产力促进中心130家,服务企业3.3万家,培训人员近10万人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0万项次。全省生产力促进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机构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服务条件显著改善,已初步形成上下联动、协同合作、地域分布覆盖省内主要地市县和专业镇的生产力促进服务体系,服务领域遍及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专业镇创新服务体系。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围绕专业镇转型升级需求,建立和发展了一大批专业镇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机构,目前全省98%的专业镇已建立专业性或综合性服务平台,开展涵盖工业设计、技术创新、检测、知识产权、信息网络、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及融资、培训等领域的科技服务,初步形成了专业镇创新服务体系。
(3)创业孵化服务体系。近年来,广东通过组织实施高新区发展引导专项等科技计划,鼓励扶持各类孵化器的建设,特别是孵化器内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有效地支撑了孵化器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成为广东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全省21个高新区基本都建立了孵化器,并涌现一批虚拟孵化器、异地孵化器等新型创业孵化加速载体,高新区创业孵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对优化园区创新创业环境,辐射引领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研究开发服务体系。实验室体系和新型研发机构是广东研究开发服务体系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省实验室及重点实验室是全省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已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中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1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6家、省实验室10家、省重点实验室196家[5],服务覆盖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与应用开发研究、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新型研发机构是全省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和生力军,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广东科技服务机构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以广州、深圳的科技服务业最为发达,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显著优于经济落后的粤北和东西两翼地区。珠三角地区科技服务业典型集聚区有深圳高新区、琶洲创新区、广州知识城、天河软件园、南沙资讯园、广东工业设计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佛山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园、珠海横琴新区等。高新区、专业镇、产业转移园、科技园等产业集群在转型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科技服务需求,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双重作用下,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加速进驻产业集群,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广东省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经济总量全国第一,但科技服务业的产业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产业规模对支撑经济发展不足,总体实力不强[6-7]。在科技服务业机构数、产值、从业人员数等指标方面,广东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仍存在差距。截至2020年年末,广东拥有国家级孵化器150多家;江苏拥有国家级孵化器200多家,累计毕业企业数量和在孵企业数量都排名全国首位,领先于广东。此外,广东科技服务的层次不高,大多数尚未形成自有品牌和特色,一些机构仅提供牵线搭桥、信息传递、组织发布会等服务,没有能力或较少开展行业关键或共性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战略策划、行业规划等更高层次的服务。
科技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深厚的科技背景,还需具有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多学科知识。目前,广东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结构不断优化,但整体来看,大多数科技服务机构规模普遍偏小且综合竞争力不强,对高素质人才吸引力不够,从业人员中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占总数比为6.5%,拥有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总数比为17.7%。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总体占比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才缺乏制约了广东科技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广东部分科技服务机构为官办、半官办、官民合办,政府部门与科技服务组织之间的紧密联系导致部分机构依赖政府政策及扶持资金,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管理水平低等问题,科技中介作用未能有效发挥,难以满足企业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广东科技服务业行业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科技服务机构认定标准,各类机构良莠不齐,严重制约了科技服务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二是缺乏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资格认定标准及相关管理办法,没有规范的执业资格考核制度及退出机制、奖惩制度,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服务水平难以提升;三是缺乏规范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易出现收费不合理、经营行为不规范乃至商业欺诈等不良现象,不利于科技服务机构品牌化建设及行业的良性发展。
从区域分布看,广东科技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域,科技服务机构数、科技人员数量、科技投入数额等指标占全省的比重都超过70%。从服务机构看,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中心和孵化器等平台发展较快,而科技评估、知识产权和创业投融资等领域服务机构发展较为缓慢。从技术领域看,服务于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材料、生物科技等领域的机构发展较快,而能源、环境、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服务机构发展较慢,新兴产业前瞻性研究、国际科技发展动态研究等领域缺乏专业的人才和机构。
一是构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三类广东典型行业科技服务资源池,提供综合科技服务。将三类典型行业科技服务资源集中并梳理,搭建专业化公共服务示范园区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增强科技服务业与典型产业联动。鼓励科技服务机构的跨领域融合、跨区域合作,以市场化方式整合现有科技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发展全链条的科技服务,鼓励科技服务机构面向产业集群和区域发展需求,开展专业化的综合科技服务,培育发展壮大若干科技集成服务商。二是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典型产业科技服务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有针对性、专业化产业服务机构,通过实施一批粤港澳大湾区典型产业科技服务示范项目,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强化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支柱产业集群支撑,积极探索科技服务发展新模式,增强科技服务能力。
一是构建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技术转移体系。进一步完善技术转移政策保障体系,推动建立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化运作为目标,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手段信息化的技术转移体系;加快推进公共财政投入所形成的科研成果和研发能力向社会转移,重点推进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研究成果产业化。二是提升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大力加强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技术转移机构服务规模、功能和层次水平;实施骨干技术转移机构培育工程,支持建立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三是大力发展技术市场。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技术交易机构建立线上线下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平台,面向全省提供专业化、“一站式”服务;扶持和发展一批资源配置能力强、服务功能手段先进的新型综合性技术交易市场和专业技术交易所。
一是深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积极推进各种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动建立集信息检索分析、咨询服务、展示交易、法律援助、战略决策支持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信息综合服务体系,促进知识产权信息传播与利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广东专利信息大数据服务基地,加速专利与科技、产业、金融信息融合。围绕广东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关键领域[8],建设质量高、功能全、专业化的分类数据库,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和预警服务。二是发展知识产权商用化服务。创新发展知识产权评估、价值分析、交易、许可、转化、质押、投融资、运营、托管、保险等商用化服务,加强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平台、知识产权产业化基地、重点产业专利联盟及专利池建设。三是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设。围绕广东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龙头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培育自主品牌的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推出研发设计、市场需求调查、竞争对手分析、战略布局、专利申请、专利组合与运用、知识产权管理等全流程、全方位服务。
一是加快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覆盖计划,引进和建立研发服务平台,加强研发机构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二是创新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市场化运营,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检验检测认证领域,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平台。三是创新发展创业孵化服务。对全省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实施分类指导,建设一批区域标杆、各具特色的孵化器,支持广州、深圳探索建设国际化孵化器集群和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区;推动孵化器、众创空间开展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快构建全孵化链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四是创新发展科技咨询服务。引导和支持科技咨询机构围绕中小企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企业管理和战略咨询、行业预警、产业研究、科技动态趋势跟踪研究等科技咨询服务。
一是着力打造一流科技服务品牌。实施科技服务品牌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及发展服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的机构,引导其走向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9]。二是开展科技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组织开展支撑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促进科技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效能提升,加快新兴业态培育与发展,支持行业技术标准、专利分析预警、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科技评估、产业生态评估、企业管理和战略咨询、企业诊断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向行业特定需求的公共服务技术的研发。三是加强科技服务业发展软科学研究。开展广东省科技服务业政策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教育与人才环境等环境分析研究以及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等理论研究,为科学指导和制定扶持政策提供依据。
一是完善科技服务协同创新体系。支持各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广东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需求,建立覆盖创新链全过程的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引导科技服务机构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二是推动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10],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科技服务业集群。三是强化国际交流合作。支持科技服务机构通过海外并购、联合经营、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深化粤港澳科技合作,深入推进粤港科技创新走廊、深港创新圈建设,设立面向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广东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在充分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发展条件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重点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服务体系,辐射粤东西北科技服务业,共同推动广东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