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语言对行业人物形象的塑造

2022-05-25 13:47黄玉冰
新闻潮 2022年4期
关键词:工作者纪录片工作

【摘 要】地质行业有较强的专业壁垒,如何将行业特色通过纪录片的方式展示给观众,塑造其行业形象,值得探索。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下簡称“广西地矿局”)拍摄制作的5集纪录片《新时代新榜样——最美地质队员篇》(以下简称“纪录片”)为例,分析其通过创新电视语言塑造行业人物形象,提升行业文化影响力的成功实践。

【关键词】纪录片;行业形象;地质文化

2020年1月,广西地矿局拍摄制作5集纪录片《新时代新榜样——最美地质队员篇》,以国家及自治区选出的20位最美地质队员为人物载体,用现场跟拍、模拟场景、口述访谈等方式,通过记录典型人物工作状态,采用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折射出整个行业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现了他们勇闯敢干的气魄、开拓创新的品质、锲而不舍的韧劲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效地塑造并传播了地质文化和行业形象。

一、提升纪录片解说词意蕴突出行业特色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纪录片的不断发展,作为纪录片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解说词,不再只是起到陈述事实、解释说明的作用,其能通过用平实又充满温情的措辞将影片所想要表达的情感直接输送到观众内心。

(一)用讲故事的方式生动表现行业特色

对观众来说,地质行业有较强的专业壁垒,如何让观众较为轻松地了解行业领域,摄制组在纪录片撰稿过程中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为了能够撰写出鲜活、接地气的解说词,摄制组走进人物的工作和生活中,了解主人公的真实故事并提炼出打动观众的细节。比如,在描述找矿员徐文忠时,是这样写的:“6000万吨的铝土矿,如果用载重10吨的货车来拖运,需要600万辆车才行,而10吨载重的货车长度为9.6米,所有的货车连接起来可以围绕赤道一圈半。惊人的数据背后更多的是找矿人的默默付出,发现、详查、布井、采样等环节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用叙事的故事手法,能够让观众更容易接受,情节也更吸引人。

(二)用感情充沛的文字提升行业的形象美

纪录片解说词感情充沛,不仅能够避免叙事上枯燥乏味,还可以感染观众进而引发对地质行业的思考。在纪录片的开头,引用了这么一段话,非常富有诗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这样的文字感情充沛,表现了地质工作者默默坚守在祖国的深山之中,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血液”和“粮食”,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精神。而单靠画面是无法完全展示出来的,文字所体现的意蕴正好弥补这个缺陷,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更好地表达了纪录片的精神和思想。

二、真实立体地将野外地质工作搬上荧幕

几乎所有依赖采访的当代影片创作者都会事先与他们拍摄对象进行会面、交谈,也经常会排练一下在镜头前要说的话,以便确保采访的衔接和连贯。另一个很实际的好处是,让影片创作者依据自己的需要,而不是被拍摄对象的经验,来掩盖某一观点或强化某一基调。[1]地质工作的主场在野外,常年工作生活在山区、密林、峻岭、沟谷等十分危险的工作环境中,他们的专业内容具体可以细分为矿产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如何真实、全面地展现其工作,纪录片没有采用简单观察并记录的方式,而是从主题内容呈现、人物形象刻画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一)立足地质工作,呈现多元主题内容

在整个纪录片内容生产过程中,摄制组深入野外一线,先后对20位地质工作者做了全面调研采访,针对他们各自的工作特点,筛分整理成5个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单元进行拍摄制作,分别为《开路先锋——实干担当,拓地矿新路》《技术精英——勤研深钻,引领创新》《找矿能手——找矿突破,报效祖国》《打井尖兵——解危济困,服务民生》《赤子初心——百折不挠,坚定信念》。这5个单元共分为5集,从工作内容来说,已经全面展示了其涵盖的工作性质,体现出地质工作多元化的特点。比如,《开路先锋——实干担当,拓地矿新路》介绍的唐专红,曾与团队踏入我国西藏的“无人区”开展野外地质调查研究,为青藏高原的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提供重要依据,所行让人钦佩。在《赤子初心——百折不挠,坚定信念》主题单元中,几经地质行业起起伏伏,却从未放弃的林光荣,年过半百依然坚守在野外一线,保有一颗地质初心。为了做好传帮带工作,他以身作则,带领一批批年轻地质队员奔赴在艰苦的野外找矿征途中,事迹令人敬仰。

(二)展示专业技能,立体构建行业形象

地质专业技能,对于地质工作者而言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必备的条件。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地质工作不被大众所熟悉,观众对地质工作固有的认知是片面的。纪录片不仅通过对工作内容的展示塑造形象,还从工作技能的角度进一步塑造其形象,进而打破大众对地质工作的单一认知。在《打井尖兵——解危济困,服务民生》主题单元中,记录的是他们为百姓寻找安全水源的感人故事。面对中国西南地区最难打的水井,他们没有放弃,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为地处大石山区的东兰县金谷乡百姓打出了日用水量132吨的水井,解决了当地百姓饮用水安全问题。如何将工作技能进一步展现,纪录片中介绍了金谷乡的特殊地理位置,收集了踏勘时艰难过程的照片,并现场还原了他们夜以继日埋头研究的工作场景,通过镜头的语言生动展示了工作技能。在《找矿能手——找矿突破,报效祖国》主题单元中,通过对地质工作者野外镜头的记录,从发现大山中的露头这一重要信息,到不断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探获世界著名的龙胜各族自治县三门乡滑石矿区,这些画面采用模拟场景、现场跟拍、航拍以及写意的镜头语言,让观众有身临其境、视觉震撼的沉浸感,也体现了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超高的工作技能。

(三)运用镜头语言,刻画人物真实性格

长镜头不仅能够客观、真实地记录被摄者的状态,而且在营造气氛和意境方面效果显著,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技术精英——勤研深钻,引领创新》主题单元中,拍摄化學实验员阳国运时,摄像师从他开始拿样品时跟拍,然后到实验室分析监测样品,最后坐在电脑前登记样品的过程,向观众用镜头的语言完整地叙述了整个事件,将人物繁忙的工作状态呈现出来。除此之外,纪录片运用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多种景别强化表达人物形象,展示多样化视角,加强视觉效果。如《找矿能手——找矿突破,报效祖国》主题单元在拍摄黎兆喜时,就运用了大景别交代他与同事坐在河边休息大环境,全景交代他休息后开始拿出饭盒准备吃午饭,而后运用小景别和特写镜头展示他简单的午餐以及脸部的汗珠,这种多种镜头语言在真实表现人物性格和渲染氛围上更具有说服力。

三、以多样表现手法提升地质文化感染力

纪录片是有组织的镜头序列,因为有了这样的组织,概念性的、抽象性的东西才得以在影片中表达出来。[2]“以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是地质文化的精髓,它是抽象的,地质工作者不仅是地质文化的追求者,同时也是地质文化的创造者,如何让地质文化通过纪录片的传播更具有号召力和凝聚力,摄制方进行了创新尝试。

(一)善用细节表现

在观众眼中,因为工作环境恶劣等原因,地质工作往往由男士承担,但纪录片在两个不同的主题单元树立了不同的女性地质工作者的形象。如在《技术精英——勤研深钻,引领创新》主题单元中,记录了一位中年女队员,她身材微胖,一走起路来就满头大汗,却常年行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对灾害点进行评估,画面拍摄了她攀爬高山的镜头,也拍摄了她在泥泞道路骑着摩托车险些打滑的镜头,这些细节的表现,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在《找矿能手——找矿突破,报效祖国》主题单元中,有着一头利落的标志性短发,善于言谈的罗桥花,是一位15年来一直坚守在桂北深山的一线女地质队员。镜头画面拍摄到桂北的冬天寒风呼啸,细节特写拍摄到她冻得发紫的嘴唇和通红的脸颊,10只生了冻疮的手指,展示了工作的艰辛,也生动塑造了行业形象。在采访过程中,罗桥花面对镜头乐观地说:“面对大山,我们是渺小的,但是我们用自己的学识征服了大山却又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再如野外工龄20个年头,才40岁就头发花白的徐文忠,常年背着缝补过多次的地质包行走在桂西北的大山之中,被野草划伤脸颊等这些细节都映射了地质工作者们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

(二)巧选采访对象

纪录片中,解说词起到客观描述的作用,但仅使用解说词,内容难以吸引观众的眼球,简言之,稍显内容苍白无力。如何使影片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摄制组不仅采访了主人公,还根据故事情节发展,整理好采访思路后,从其亲朋好友、同事、家人中选择采访对象,通过多个人物采访,使观众更加全面了解主人公。如《开路先锋——实干担当,拓地矿新路》主题单元中的翁敦贤,两次受命奔赴安哥拉共和国,担任23万套安居家园公房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协作项目总工程师,摄制组通过采访其妻子得知,他在异国感染了疟疾,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后依然坚持工作,并用精湛的地质专业技术展现了中国专家的精神和风采。再如《技术精英——勤研深钻,引领创新》主题单元,在描述陆刚勤研深钻的形象时,摄制组采访了他的徒弟潘艺文,后者展示陆刚帮其修改的项目报告书,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比原始报告的文字还要多,使纪录片叙述更具感染力。

(三)音乐表现恰当

纪录片是一门声话结合的艺术品,背景音乐在纪录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以音乐的语言展示片中的人物心理、情感,与解说词、画面等组成部分立体地塑造人物形象。利用音乐有很强的描述感染力这一特点,如在《技术精英——勤研深钻,引领创新》主题单元中,展示黎海龙夜以继日埋头研究绘图软件时,运用了舒缓低沉的音乐,塑造他在深夜里心无旁骛、沉心研究的形象。又如在《打井尖兵——解危济困,服务民生》主题单元中,运用低沉平缓的音乐表现地质工作者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安全应用水的过程,运用激扬澎湃的轻快音乐展示当地村民得知消息后激动的心情。音乐不仅渲染了纪录片的气氛,带动群众观影的情绪,也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四、利用多元手段进行有效传播

(一)搭建媒体矩阵,提升现代传播能力

随着媒体格局的变化,传统媒体使用频率大幅降低,以微博、微信、短视频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媒体作用逐渐突显,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宣传规律和传播特点,对塑造和宣传地质工作者形象是很有必要的。应主动结合时代发展,搭建将影片和网络媒体融合传播的新型传播矩阵,拓宽传播渠道。纪录片的出版发行,主要是以光碟的传播形式进行宣传,为了扩大宣传效果,纪录片还在地质行业的有关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播放,迅速吸引了大量粉丝,并且在后台及时与粉丝互动,赢得观众的口碑,以此来确保传播内容与观众群体的接触面最大化,为传播效果的优化提供保障。

(二)结合社会热点,多元塑造行业形象

社会新闻报道抓住的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和事,容易形成热议话题。地质行业要随时关注社会新闻动态,尤其是有效结合当下热点话题,通过自身专业知识进行生动易懂的解释,对群众加以引导,以此提升自身的传播效果。2019年11月25日,百色市靖西县发生5.2级地震,广西地矿局第一时间联系相关地质工作者录制短视频并发至网上,内容结合专业知识,从地质的角度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震后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从权威人士的角度给出了相应的答案和引导,让观众及网友在获取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地质工作者的形象。

五、结语

纪录片可以较为详细地展示地质工作者的专业性和精气神,新媒体能够为地质工作者的精神面貌提供有效的舆论支持,二者相结合,能够进一步强化地质工作者的形象塑造。经过纪录片的宣传塑造,陆刚、翁敦贤两位地质工作者获得了“广西工匠”称号。

参考文献

[1][2]比尔·尼科尔斯.纪录片导论[M].3版.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   黄玉冰,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宣传信息中心影视部主任

猜你喜欢
工作者纪录片工作
Rough Cut
5·30,致敬最美科技工作者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不工作,爽飞了?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选工作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