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程
(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南京 210008)
人体解剖学是指用手术解剖及肉眼观察的方法来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由于人体解剖学是学生进入医学院校后接触的第一门医学课程,授课过程中有大量的医学专业名词,知识较为晦涩难懂,对学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1]。因此,不断改善教学方式,提高人体解剖学知识的转化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解剖学教学研究的重点。为了解我国近10年有关人体解剖学教学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等问题,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中2011—2020年国内人体解剖学教学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改革人体解剖学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平台,检索方式设置为主题(精确),检索词选定为“人体解剖学”AND“教学”。检索时间限定为2011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纳入标准:符合主题并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排除标准:(1)重复发表文献;(2)会议通知、征稿通知等;(3)动物解剖学。
本次共检索2 916篇相关论文,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2 893篇文献。文献记录用Refworks的格式导出到input文件夹中,使用Citespace自带转换器转换格式存入output进行下一步分析。将转换格式后的数据再次导入Citespace中,时间分区选择1年,演算时阈值选择50,剪切方式选Pathfinder。
人体解剖学教学近10年每年相关研究发文量在200篇以上,发文量较为稳定(见图1)。
图1 近10年人体解剖学教学论文年发文量
图2 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领域作者图
图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节点越大代表此作者发文量越多。2 277篇文献中发文量最多的是姚立杰老师,共发表18篇文献,其次是李云庆老师(15篇)、于振海老师(14篇)和侯鹏高老师(14篇)。发表3篇以上论文的有282位老师。
统计发文量最多的前9位机构,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共发表19篇论文。发文机构中高职高专类院校略多于医学高等院校(见表1)。
表1 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领域研究机构
图3 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图
关键词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运用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能直观发现近10年的研究热点。将阈值设定为20,合并部分重复关键词后发现近10年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教学基本元素(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等)、教学对象(包括不同专业、不同受教育程度等)、课程种类(包括理论课、实验课)以及新型教学方式(微课、PBL教学法等)。
使用Citespace中的关键词突发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关键词的出现时间以及研究终止时间。从过去发生并且一直延续到2020年的关键词我们可以认为是当下的研究热点并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因此,对前40的突现词进行分析,发现至今仍在研究的研究热点有9个,分别是:思维导图、微课、翻转课堂、互联网+、虚拟仿真、高职院校、对分课堂、数字人解剖系统和信息化教学(见表2)。
表2 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领域突现词分析
如图1所示,2011—2020年这10年内关于人体解剖学教学的论文发表数量均在200篇以上。2019年发文量最高,为355篇。这表明近10年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研究热度。
对发文作者进行分析,发现图中作者间有较多的连线,这说明人体解剖学教学相关论文的合著率较高。合著率能够反映出研究课题的学科渗透、交叉程度[2],人体解剖学教学是医学与教育学等多学科合作发展的研究主题,需要多方面人才合作,较高的合著率说明该领域研究人员有较好的合作意识。本次分析中,发文量最高的是姚立杰老师,共发表18篇文献,其次是李云庆老师(15篇)、于振海老师(14篇)和侯鹏高老师(14篇)。按普莱斯定律,发表论文数为m篇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m=0.749(nmax)1/2,其中 nmax是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论文篇数,且核心作者群应完成所有专业论文的一半[3]。人体解剖学教学相关类文献发文量最多为18篇,由此得出m=3.18篇,四舍五入认为我国该研究主题的核心作者应发表文献在3篇及以上,共计282位作者,总发文量超过半数。证明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的核心科研群已初步成形,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奠定了基础。
对核心机构进行分析发现,发文量最多的前9家机构分别是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齐齐哈尔医学院、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南通大学医学院、蚌埠医学院、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滨州医学院、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发文机构与机构之间合作较少,证明研究单位之间合作意识不强,不同院校之间新知识、新技术的交流较为薄弱。9家机构中有超过半数的机构来自高职高专类院校,证明高职高专类医药卫生学校对人体解剖学教学较为关注。
纳入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近10年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教学基本元素(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等)、教学对象(包括不同专业、不同受教育程度等)、课程种类(包括理论课、实验课)以及部分新型教学方法的具体探索(包括微课、PBL教学法等)。在医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人体解剖学教师采用优化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填鸭式”的单纯灌输,采取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梁晓艳等[4]采取“理实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解剖知识的掌握水平。谢夏等[5]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采取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其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不同专业和不同受教育程度学生对于人体解剖学的学习要求不同。高职高专类院校更注重“职业性”,高等医学院校更注重“专业性”。过去人体解剖学教学一直沿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模式,对于不同专业以及不同背景的学生关注度较低。邹锦慧等[6]从高职护理专业出发,提出单纯从教学方法或内容的单方面改革往往缺乏系统性,应当从教学理念入手,结合高职高专教育以及护理专业的特点,适应临床护理职业性的需求,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教学改革[6]。姜华东等[7]对浙江大学药学院的学生进行分析发现,解剖学教师大多是医学专业出身,药学知识匮乏,教学时多采用临床专业教材,缺乏专业特色。充分挖掘解剖学与药学专业之间的联系,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深化解剖与专业需求之间的联系是解剖学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人体解剖学课程设置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部分学校实验课课程数量甚至超过理论课[8]。理论课主要是传递医学基本知识,让学生对人体结构产生基本认识。实验课以学生主动观察标本、认识结构为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人体形态学知识结构。由于教学目标的不同,使得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大有不同。不同课程类型的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基于不同课程状态下教学思想的改变、教学方法的调整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优化[9-11]。
PBL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最初起源于20世纪初[12]。此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法,还有以案例为基础的CBL教学法和以团队为基础的TBL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都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得到了应用。
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获得近10年人体解剖学教学的研究热点,而关键词的突现分析可以发现相关研究热点的研究趋势。为窥探未来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的趋势,我们筛选出至2020年仍具有研究热度的关键词,分别是:思维导图、微课、翻转课堂、互联网+、虚拟仿真、高职院校、对分课堂、数字人解剖系统和信息化教学。思维导图运用可视化的笔记模式,帮助学生厘清人体解剖学中的层级关系,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3]。微课[14]、慕课[15]、混合式教学[16]、翻转课堂[17]都是在“互联网+”背景下,解剖学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信息化教学方式,这是时代发展背景下人体解剖学教学与时俱进的尝试,也是未来人体解剖学教学、科研的发展趋势。虚拟仿真技术是由计算机生成模拟环境,头盔和耳机封闭外界景象、声音,使参与者沉浸在三维动态视景和互动的虚拟世界[18]。数字人解剖系统是将大量真实人体数据在电脑重新整合,建立三维人体结构模型的可视化系统[19]。虚拟仿真技术和数字人系统通过可视化的图像、随意更换视角、音图结合等特点,运用直观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共同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转变单向传授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一分为二,一半时间进行讲授,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讨论,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新型教育理念,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0-21]。由此可见,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未来研究趋势是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深入和创新、不同受教育主体的专业化教学、多感官配合的直观教学法改进以及深化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改革。
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了Citespace对人体解剖学教学现状做出了可视化分析,发现相关研究热度稳定,核心作者群已初步建立,但机构之间缺乏交流合作。同时明确了人体解剖学教学的研究热点并对未来趋势做出了相应的预测,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