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祎娉,刘智敏,林宏城,任东林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肛肠外科 广东广州 510655
梭形细胞脂肪瘤(spindle cell lipoma,SCL),是一种特殊的脂肪瘤亚型,以成熟的脂肪细胞和梭形细胞为特征,由Enzinger和Harvey[1]于1975年首先提出。1981年,Shmookler和Enzinger[2]报道了另一种以花环状多核巨细胞为特征的脂肪瘤,命名为多形性脂肪瘤(pleomorphic lipoma,PL)。SCL与PL都曾作为独立的疾病类型被报道,但二者临床表现、免疫表型及细胞遗传学特征等方面都有重合,组织形态上,PL部分区域可见到SCL成分,两者之间可看到过渡现象,故二者现被认为是同一种疾病[3]。流行病学上,该病患者多为中老年男性(中位发病年龄64岁),好发于颈肩部和背部的皮下组织[1],少见于头皮、前额、面部、口咽、下颌、上肢、肛周、外阴等部位,极少见于下肢[4],发生于骶尾部目前仅见1例报道[5]。SCL表现为无症状的活动性真皮或皮下肿物,病理学特征表现为脂肪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样梭形细胞混杂,后者与成纤维细胞相似,胶原和基质物质不同;病灶多为圆形或盘状结节,边界清楚。由于镜下特征与普通脂肪瘤差别很大,易被误诊为脂肪肉瘤。SCL作为一种无侵袭性的良性肿瘤,罕见复发或转移,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局部完整切除,现有文献报道中仅见2例因病灶位于面部鼻旁无法完整切除[2,6]。本文以1例罕见的骶前SCL患者诊疗过程为例,详细分析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案及术后恢复等内容,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47岁,因“排粪困难半年余”就诊。患者自诉半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排粪困难、粪便变细,1~2天/次,无黏液脓血便,无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排粪不尽感。1个月后自觉左侧骶后有包块,逐渐增大,伴排粪困难加重,局部无皮温升高、无疼痛,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骶尾部肿物”,随后转诊至我院治疗。入院体格检查:腹部视诊未见异常,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正常。未触及浅表淋巴结肿大。肛周皮肤无红肿、溃疡,左侧臀部坐骨直肠窝区域见椭圆形包块隆起,直径约5 cm,包块边界清楚,质软,无压痛,无波动感,表面光滑,挤压臀沟向右侧偏移。直肠指诊肛门括约肌张力正常,直肠左侧壁可扪及凸向肠腔椭圆形包块凸向直肠,上缘未触及,无触痛,直肠黏膜光滑、肠壁软、表面平,直肠腔内未触及肿物,退指指套无血染。盆腔MRI提示:直肠肛管受压变窄并向右前方移位;骶前巨大肿块,肿块内部分脂肪、部分实性成分,需考虑脂肪肉瘤、畸胎瘤可能;范围约8.8 cm×10.6 cm×19.8 cm(上下径),病灶沿骶前向上达S2水平,向下延伸至左侧臀部皮下脂肪间隙(图1)。胸腹盆CT提示:骶前巨大占位,考虑畸胎瘤可能性大,直肠肛管受压变窄并向右前方移位。为明确肿物性质,行超声引导下左侧臀部皮下肿物穿刺活检,病理提示:(骶尾部)镜下见成熟脂肪组织,脂肪间质见散在奇异细胞,核大、深染,结合影像学表现,高度疑为脂肪源性肿瘤,不除外脂肪肉瘤。
图1 入院时MRI检查结果
笔者团队考虑该患者肿瘤巨大,病灶范围包括盆腔及肛周,一次手术完整切除肿瘤难度大,术前经多学科讨论,决定术前先行经外周血管介入栓塞治疗,经过如下:经股动脉穿刺行肠系膜下动脉及髂内动脉造影,静脉期盆腔内可见巨大肿瘤染色影,显示以阴部内动脉、臀下动脉供血为主,予以栓塞。
栓塞治疗2个月后,患者再次入院拟行肿瘤切除治疗,诉栓塞后排粪困难较前有所缓解。入院后盆腔增强MRI提示:骶前巨大肿块,肿块内部分脂肪、部分实性成分,考虑脂肪肉瘤可能性大,直肠肛管、膀胱、前列腺及精囊腺受压改变,直肠向右前方移位,肿物体积较前略有缩小。增强CT提示:肿瘤供血血管未见显影。术前经科室讨论,决定尝试采用完整保留消化道(肛管、直肠)、单纯剥离肿瘤的手术方式,遂在全麻下行经腹骶联合盆腔肿瘤切除术。
手术采用气管插管全麻,麻醉满意后取头低足高截石位。(1)泌尿外科团队先予经皮肾镜输尿管逆行插管,留置临时性双侧输尿管支架。(2)肛肠外科团队作下腹正中绕脐切口进入腹腔,探查见:肿瘤位于乙状结肠近端系膜内,向骶前间隙生长,肿瘤质地稍韧,无外侵性生长,直肠受压变窄并向右前方移位,未见侵犯结肠、直肠壁,与周围脏器边界尚清,余脏器未见明显异常。(3)腹腔组处理过程:沿外侧切开乙状结肠系膜,向肛侧游离,术中见肿瘤与直肠系膜边界清晰,与骶前筋膜无粘连,肿瘤位于直肠后间隙。暴露直肠后骶前间隙及右侧盆腔侧壁,沿着肿瘤包膜向肛侧游离。突破直肠骶骨筋膜后到达肛提肌上间隙,在肛提肌后上方留置一纱布用于指引,腹腔操作部分结束。(4)肛门组处理过程:自肛门左侧作弧形切口,使用LoneStar拉钩暴露,进入左侧坐骨直肠窝浅层,随即触碰到肿瘤边缘,沿肿瘤外缘游离进入肛提肌下方,见肛提肌被肿瘤突破并后推向后方,切开肛提肌背侧进入骶前,取出指引用纱布,沿着肿瘤边缘完全切开左侧肛提肌与腹腔组相通,充分游离后将肿瘤自肛旁拖出,肿瘤大小约20 cm×15 cm×8 cm。(5)由于肛提肌肌肉组织菲薄,切除肿瘤后缺损较大,无法行肛提肌成形/修补,于是腹腔组关闭盆腔腹膜隔绝骶前腔隙,充分止血后肛旁留置骶前引流管,予逐层缝合腹部及肛门部切口。
术后禁食,经中心静脉予肠外营养、预防感染、消肿镇痛等对症支持治疗,逐渐恢复流质饮食。术后1个月返院复诊,予拔除骶前引流管,伤口愈合良好,肛门功能正常。
手术标本大体观见图2A。手术标本术后病理回报:镜下见脂肪组织,脂肪细胞大小不一,脂肪间质见散在异型细胞,核大、深染,MDM2基因未扩增,免疫组化CD34(+)、Bcl-2(-),不支持脂肪肉瘤,倾向于梭形细胞脂肪瘤(图2B)。
图2 手术标本及病理结果
SCL占脂肪瘤的1.5%[6-7],除经典型外,文献还陆续报道了SCL的其他形态学分型,如低脂肪型(low fat)或寡脂肪型(fat-poor)、乏脂肪型(fatrfree)、假血管瘤样型(pseudoangiomatous)、树突状纤维黏液样脂肪瘤(dendritic fibromyxoid lipoma)[6]。各亚型特点见表1。
表1 SCL亚型分类及其特征
SCL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表现为无痛性真皮或皮下肿块,直径多小于5 cm,查体类似于脂肪瘤。与脂肪瘤不同的是,SCL好发于中年男性(80%~90%),且颈部以上的SCL几乎仅见于45岁以上的男性[1]。在Ko等[8]报道的53例女性SCL病例资料的回顾性研究中提到,女性的疾病诊断年龄更小,病灶部位更多见于肩、颈以外的身体部位。
病理学特征方面,SCL大体病灶表现为坚硬的黄色、斑驳的灰黄色结节或黄粉色结节,边界清楚,切面灰白、灰黄色,质地可因肿瘤内脂肪和纤维的比例不等而有着不同的表现,可为柔软至坚韧,部分可呈胶冻样。在罕见的病例中,肿瘤边界不清,并可浸润到肌肉组织。与普通脂肪瘤成熟、均匀的脂肪组织细胞分布不同,SCL表现为由大小不一的脂肪细胞和异型、多形性、多核的巨细胞组成[2-3,9],且各成分比例不固定,经典型SCL中脂肪细胞和梭形细胞的比例是可变的,大部分病例中这两种细胞的占比均较高,诊断难度相对较小。但小部分病例中只有很少或几乎没有成熟脂肪细胞(<5%),被称为低脂肪型或寡脂肪型SCL[10],此两种亚型极易误诊。遗传学方面,有研究证实SCL中存在16号和13号染色体长臂为单体或者部分缺失。免疫组学特征方面,通常CD34表达阳性,S-100蛋白、STAT6、desmin蛋白为阴性,视网膜母细胞瘤-1(RB1)基因表达缺失[5,7,10-13]。关于肿瘤发生的解剖位置的机制尚不明确。SCL常见雄性激素相关受体高表达[6,8],这可能是肿瘤好发于男性的相关原因。
SCL需要与一系列良恶性肿瘤相鉴别。由于SCL发病少见且有多种亚型,组织病理学特征多样,患者在就诊时易被误诊为脂肪肉瘤,其次是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atypical lipomatous tumour,ALT)、黏液性脂肪肉瘤(myxofibrosarcoma,MFSC)和梭形细胞脂肪肉瘤。脂肪肉瘤通常以腹膜后或下肢肌肉组织的巨大肿物被发现,极少发生在皮下。对于高分化脂肪肉瘤/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鉴别困难者可借助FISH检测,结果可见MDM2基因扩增,而良性脂肪瘤MDM2基因未扩增[6,14]。本病例镜下可见脂肪组织,脂肪细胞大小不一,结合免疫组学CD34(+)、Bcl-2(-),MDM2基因未扩增,不支持脂肪肉瘤,考虑SCL。
SCL影像学表现不具有特异性,这是由于SCL脂肪成分和非脂肪成分所含比例不等所造成。MRI一般表现为T2加权图像上脂肪成分明显强化或呈高信号,T1加权图像上除见脂肪成分信号外还有不均一的低信号,后者与肌肉信号相似,压脂后非脂肪成分信号轻度强化,易被误诊为脂肪肉瘤[15-19]。SCL、脂肪肉瘤、单纯型脂肪瘤的MRI表现见图3、图4、图5、图6。SCL超声检查表现为皮下脂肪层内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团块。虽然仅凭影像学检查结果并不能确诊SCL,特别是当脂肪含量较低时,但结合患者性别、年龄和发病部位仍能给临床医师带来一些提示。
图3 经典型SCL的MRI影像(图片引用自参考文献[15])
图4 低脂型SCL的MRI影像(图片引用自参考文献[15])
图5 高分化脂肪肉瘤的MRI影像(图片引用自参考文献[15])
图6 单纯型脂肪瘤的MRI影像(图片引用自参考文献[19])
SCL以局部病变为主,大部分患者最初以无痛、孤立的皮下小结节就诊,但该病易被误诊为良性脂肪瘤,需切除后通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明确诊断。其治疗方法是手术完整切除,得以完整切除者罕有复发,如未能完整切除则易复发[3,6]。对于本病例,骶前肿瘤体积巨大,手术方式和入路的选择需要考虑诸多因素。骶前间隙是直肠后方的一个潜在间隙,其内是疏松的结缔组织。前方是直肠固有筋膜,后方为骶骨筋膜,两侧为直肠侧韧带、输尿管和髂血管。骶骨筋膜下有骶前血管,这些血管来源于椎体血管丛,术中误伤易造成骶前大出血。骶前或直肠后间隙是胚胎融合和重建的区域,因此是胚胎残留组织的常见部位,可发展为不同类型的肿瘤[20]。早期肿瘤较小且位置深时,临床症状不明显,当肿瘤不断增大,对周围盆腔组织产生压迫或导致移位时才出现症状,如肛门坠胀感、排粪困难、骶尾部疼痛等。由于骶前肿瘤解剖位置特殊,手术路径选择十分重要,合理的手术入路选择可以获得更好的视野暴露和牵拉效果。常规手术入路可依据病变范围采用经腹入路、经骶尾部入路及经腹骶联合入路。经骶尾部入路适用于位置较低的肿瘤(S3平面以下),如直肠指诊时手指可触及病变上缘,应选择经骶尾部入路;经腹入路适用于高位骶前肿瘤(S3平面以上)及椎管外神经源性肿瘤;当肿瘤巨大向上延伸至S3水平以上,下缘距肛缘较近时,可采用经腹骶联合入路,以达到完整切除肿瘤目的[21]。亦有文献指出肿瘤直径>5 cm就应采用经腹骶联合入路[22]。术中需注意骶前间隙包含众多重要血管、神经,术中应尽量注意保护两侧输尿管、下腹下神经及两侧血管神经束以减少并发症,尤其是骶神经根,如术中不慎损伤S3双侧神经根可造成患者大便失禁[23]。Baratti等[24]报道了术后功能结果及其与神经根保留的关系:保留双侧S3神经根的患者均未出现泌尿或肠道症状;保留双侧S2神经根虽然会有暂时性尿潴留、大便失禁,或两者兼有,但在大部分情况下可恢复正常排粪和排尿功能;仅保留一侧S2神经根后,所有病例均出现排尿和(或)排粪障碍,只有少部分恢复;所有仅保留S1神经根的患者均出现永久性排粪和排尿功能障碍。因此临床医师应熟悉骶前神经解剖,合理选择手术方式以最大程度减少医源性损伤,减轻对术后直肠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除此之外,囊壁和瘤壁应完整切除,以避免残留增加肿瘤复发的风险。本病例病程较短,半年内肿瘤迅速增长,在高度怀疑恶性脂肪肉瘤的可能性下,选择先予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待肿瘤缩小、患者情况稳定再进一步手术完整切除,亦可减少术中出血。患者肿瘤切除术后2年随访未见复发。
综上所述,SCL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脂肪瘤,尤其对病灶位于颈肩部的中老年男性,要予以高度重视。该病罕见发生于骶前部位,对于非常见部位的SCL,临床医师可根据其病程和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评估,以及进行病理活检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尽早发现及完整切除对于SCL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此病的遗传组学、发生发展规律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利益冲突声明全体作者均声明不存在与本文相关的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