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鲁玉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选题的来源无外乎指令表达需求,视觉表达需求和主题表达需求三个类型。前者来自外界指令,后两者源于自我观察体验,但其核心问题是一定要寻找到和自己内心结合最紧密、最诚恳的情感动机和最初的冲动、诉求。美国著名作家、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指出:自1839年摄影术面世,“此后,几乎所有东西都被拍摄过,或看起来如此”。这一论断给纪实专题摄影创作带来了挑战,摄影师很难找出从未拍摄过的新颖题材。然而,如果能把大家反复拍摄的题材以新的形式表现,这反而能让我们看到作者敏锐的观察和独到的表现力。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题材并不是直接来源于客观世界,而是来自摄影师对这个已经运行了亿万年的客观世界的崭新观察和思考。孙京涛先生在《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一书中曾经论述选择拍摄题材的三条方法:一、就近取材,尽可能地在自己生活经验的范畴之中,对自己熟悉的题材进行拍摄。二、差异化思维选题,从身边生活中的经验入手,运用每个人不同的经历、知识和思维方式来挑选题材。三、分析题材的综合价值,其中包含社会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总之,对世界的认识是从对其表象的拒绝而开始的,然而要拒绝表象首先也要做到对其熟悉,我们对一个事物越熟悉才能对其认识越深刻。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纪实专题摄影的题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纪实专题摄影创作的第一步是选择拍摄题材,这是创作的前提,选题对最终作品的呈现也有一定影响。在创作前要先确定拍摄题材,才能进而确定拍摄的形式,对其用光、角度等做出合理的选择,使纪实专题摄影也呈现出艺术性,不仅反映出客观事实,也使得观者有良好的视觉审美体验,引起观者的共鸣。纪实专题摄影的选题较为丰富,因此作品也呈现出多样的风格,不同的拍摄选题又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优秀的纪实专题摄影通过照片可以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使观者身临其境,不由自由的代入思考。
在纪实专题摄影创作选题时,应以走近生活为首要,拍摄内容表现一定的现实,体现出社会的状态。透过创作的选题,使人们对目前社会现状有所了解,同时也使人们进一步产生一定的思考,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纪实专题摄影其本质是要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但绝不是简单的对客观现实的记录,在进行摄影创作时,同样要注意用光、角度、影调的处理。摄影师不只要表现现实,还要使其作品具有艺术观赏价值,迎合观者对艺术审美的需求,进行提升整个作品的价值。因此,要在保证表现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增加画面的表现力,提升人们的观看体验。当今的世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对世界、对社会的认知也是在不断的更新的。人们需要通过这些纪实专题摄影看到这个社会的变化,摄影师也可以通过镜头传达自己对当前社会现状的看法,推动了纪实摄影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这个社会的思考,潜移默化的对这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摄影师所创作的贴近人们生活的纪实摄影作品,有利于人们多角度的观看社会,了解不同的生活,从而引发个人的深思,用心体会自己的人生,一定程度上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摄影的意义是把具有意义的瞬间定个下来,永久的保留在影像上。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纪实专题摄影师在题材的选择上应倾向于更具历史意义的题材,留住值得纪念的瞬间。对于纪实专题摄影的创作而言,每张照片都被赋予历史意义,社会发展的每个历程都是值得被记录的,是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的。摄影师就是将这些具有意义的瞬间定个在影像中,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历史上的每个瞬间都是不可再现的,用影像的形式记录社会的发展可以较为便捷、直接的了解一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同时给社会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好的纪实专题摄影作品绝不只是简单的记录,其中一定还包含摄影师对社会的理解,摄影师从多个角度对当前社会进行表现,而不同的观者透过同一个作品又能得到不同的思考和感受。这使得纪实专题摄影的价值更加丰富。
一个可以作为纪实专题摄影创作题材的事件,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在创作时要将复杂的事件进行拆解,从复杂的表面看到其本质,找到一个小的切口去深入挖掘其价值。这个切入点要注重表现拍摄题材的故事性、具体性、戏剧性。纪实专题摄影要通过这些切入点来挖掘其深层的含义,引起观者的兴趣。
不同拍摄题材的的纪实专题摄影所反映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不一样的,传递着摄影师的想法和情感。在纪实专题摄影拍摄前,首先要确定好拍摄题材,然后定下主题,找到切入点来反映主题,运用细节传达摄影师想要表达的观念。然而,不同的题材所映射的社会现象和价值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拍摄前准备时,就要选好拍摄题材,进而表现摄影师想要传递的精神与情感,引起观者的共鸣,体现纪实专题摄影的价值。
在进行纪实专题摄影对价值挖掘创作中有两个要素:首先是方向,其次是方法。在创作中对拍摄主题和价值的挖掘并不只是说服对方,而是说服摄影者自己,给自己一个深入的理由。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主题深入挖掘能力,而不是在一个角度反复进行创作,创作手法和形式单一,情感表达上不够深入。
首先,专题的深入需要正确的方向。深入必须是在明确主题的前提下,按照主题的展开方向和层次逐步迈进。如果偏离了这一点,就会迷航在细枝末节和海洋中,如同盲人持机枪射击,射中靶心全凭运气。徒耗费各种资源,且收效甚微。在图片编辑环节,会发现好看的照片很多,却难觅真正符合主题的照片,悔之晚矣。所以说,拍摄时间长、下的功夫多未必是专题深入拍摄的充分必要条件,南辕北辙就是很好的例证。在创作前期确定好拍摄主题后,对于拍摄对象的认识很难做到“一步到位”,大部分是在拍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补充的。可将拍摄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对每个阶段都进行具体的设计,通过自己积累的观察和经验,把自己的想法和实际拍摄融合到一起。其关键在于通过思考穿透事件表象和画面本身,用照片做论据不断证明主题。专题组照的拍摄,绝不是“好照片”的堆砌,尤其具备内在逻辑和思维深度。
其次,专题深入拍摄恰当的操作方法。专题的深入首先需要正确处理被摄对象的关系:在拍摄之初,要迅速消除对方的疑,与被摄对象建立信任,让对方了解拍摄意图,从开始的不配合到后面的主动配合拍摄,逐步寻求摄影师和拍摄对象在利益层面共同取向,以形成相对稳固的拍摄关系。进入拍摄阶段,尤金·史密斯会把自己形容为“被亲密接受的参与者”和“不受人注意的观察者”,他从一个自由摄影者、旁观者变成了事件的参与者。对于一个报道摄影师而言,照片只是和世界交往深入的副产品。摄影师的目的是和这个世界发生关联,而不是仅仅获得照片。
纪实专题摄影所表现的价值很大一部分是人文关怀价值,进而表现摄影作品的美学价值。然而,纪实专题摄影虽然是表现真实事件的摄影手法,但它不只是简单的对客观现实进行记录,还会挖掘作品背后深层的价值,展现社会的现状和时代缩影。例如谢海龙的代表作“大眼睛”,从技术上分析,他对光线、影像都做到了极致的控制,从社会意义上来看,反映了我国农村教育的状况,引起了社会对农村儿童教育的广泛关注。这幅作品成为了“希望工程”的宣传照,这就是纪实专题摄影中所挖掘的社会价值。
所谓“突破”和“创新”我觉得如果只是停留在表现形式方面的探索未免过于乏味。纪实专题摄影和艺术摄影的界限逐渐模糊,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作者对社会和内心的深切关注和探索。在数字摄影、自媒体方兴未艾的今天,世界上每天产生的数以十亿计的数字影像并且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扩散。今天的纪实专题摄影如果想凭借题材吸引读者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读者已经不需要像以前那样通过报道摄影师的照片来了解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并不缺少事实,但是鲜明的观点却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稀缺资源。纪实专题摄影表现事件真相的第一职能逐渐弱化,人们更想从照片中获取作者对这一事件的看法。纪实专题摄影师逐渐从记录客观真相转为输出观点。
摄影师在创作中需要用多种角度和思路才能实现大众所要的艺术追求,随着人们的审美意识提高,对纪实专题摄影的艺术表现也提高了要求,只是将客观的真相和个人的观点融合不再能使专题纪实摄影具有一定的地位。当代摄影在创作中常与多学科相互渗透,存在可兼容性。纪实专题摄影在创作中也要及时创新,不能只是停留在基本的创作手法,这样将不利于纪实专题摄影的快速发展。在纪实专题摄影创作时可以把音乐、舞蹈等多界艺术元素融合进取,还可以向不同的艺术学习其创作风格,这是提升纪实专题摄影创新性的有效途径。将客观现实的具象同主观的艺术性思维相结合,创作的画面一定是崭新的,这样有利于纪实专题摄影的创新发展与进步。把不同的创作风格融合在纪实专题摄影中,将开拓纪实专题摄影发展的新道路。
不同的时代下会产生不同的观念,甚至有着颠覆性的变化。因此,摄影师不能只注重单一观念的创新和运用,这样将把自己停留在单一的创作误区中。在纪实专题摄影创作时,可以把“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相结合,使其同客观现实观念融合在一起,开拓新的创作思路。在创作上不再只是使用一种观念,重视融合和创新,这样实现了纪实专题摄影的创作观念的创新,他们相辅相成,这样多元素的创作观念将使纪实专题摄影走向多元化和多维度的发展。
纪实专题摄影不但要继承专题摄影的经验和成果,还要注重自身的发展与创新,在传统道路的带领下还要加强个性发展,在创作形式、创作风格、创作选题和思路上进行深入探析,寻求新的思路,并推动创新观念的应用。当前的市场变化较快,处于一个新媒体时代,因此摄影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新水平,才能更好的立足于当今市场。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纪实专题摄影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提高商业意识,在市场上提高影响力。
分析当前纪实专题摄影的发展趋势,创作形式从单一向多元转化是必然的过程。在创作时把沉浸式、探求式等多种创作形式相融合,是决定一个摄影作品主题和风格的重要元素。纪实专题摄影师不能只是应用单一的创作形式,这样会造成大众的审美疲劳,而且题材较少,不能通过题材传递更多的社会价值。在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过程中,题材和影像语言同质化的现象逐渐显现。我国摄影师骆丹的作品《南方北方》在2008年连州国际摄影节上荣获大奖。此后就出现了较多其他作品来模仿,社会上也出现了大量的老少边穷题材或教育题材,成为了当时纪实专题摄影的主流表现题材,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术界对于同质化创作题材的深刻反思,资深媒体人李媚对这一现象提出了“骆丹式的摄影”的概念。一些摄影专业学者认为,当前纪实专题摄影题材的广度和深度问题是值得探讨的,题材深度不够成为了一个不得不研究的问题,但把摄影作为作为文化批判手段才刚刚开始,演变成社会学和人类学高度的题材还在不断发展中,达到实现还有一定距离。
当前社会由于发展速度较快会使社会发展不够均衡,甚至带来一些贫富差距、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问题、人类的历史文明遗留问题。这些都是纪实专题摄影师在选题时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的题材,从多个角度着手深入百姓所关注或平时生活容易忽视的细节。摄影师应更加关注历史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开拓新的题材区域,把社会发展的重要历程和当前社会的焦点领域记录下来。纪实专题摄影将社会发展进程记录下来,不仅对这一摄影领域起到推动作用,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传递社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