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尹芳霞 刘丹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当前,我国把稳就业放在“六稳”工作之首。解决就业问题的一大重点关注对象就是高校毕业生。近年来,西藏高校毕业生逐年增长,几番创历史新高。高校人数增长常态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质量受到极大影响:毕业人数激增、就业渠道单一、就业心理焦虑、就业方式转变等问题严重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进一步加速了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深化。本文利用西藏高校的问卷调研数据,深入分析了西藏高校畢业生就业意愿、原因以及措施,并提出以大数据为桥梁,从个人、院校两个就业主体构建起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路径机制,助力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一)研究背景
1.就业招聘方式“新”变化
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都面临着就业的变化:首先,线上招聘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而受到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青睐,高校毕业生急需转变面试方式,增强自身应变能力;其次,高校毕业生大多选择近地就业,“扎堆”就业形势严峻。
2.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
我国自2016年起,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2021年达到了909万人,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就西藏来讲,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14年的14435人增加到2018年的21368人,增长67.55%。2019年高校毕业生23421人,2020年为28102人,2021年为29700人,西藏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且由于区内岗位提供有限、就业资源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二)研究目的
此项目研究的目标对象为西藏自治区所有高校毕业生和(预)毕业生,针对不同学校、年级、专业的高校学生,以发放问卷、实地调查、求问专家学者、后台数据分析,全方位、多层次地分析高校学生的就业意愿、就业心理以及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学校层面如何促进高校学生的就业,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可就业性,提出一系列可行性对策和建议,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让高校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在此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时代趋势的(预)毕业生培养方案,着力建设在校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让他们“提前毕业”。
二、研究意义
微观层面看,高校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毕业时,常常面临着就业、升学、出国等问题。以“00后”为主体的高校毕业生和(预)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较之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偏好于高收入、大城市、体制内“舒适”的工作。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就地就业、就业信心低迷、逃避就业、对个人职业生涯感到迷茫及焦虑、对就业工作一味妥协等特点;宏观层面,对于高校来说既要看到当前新时代下的就业挑战,也要意识到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下的就业挑战。在我国“十四五”开关之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时间节点,高校毕业生和(预)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的思想动态走向,阐释何种方式可以有效增加高校毕业生“可就业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进行一定的探讨和指导,对大学生和社会乃至国家都具有很重要的社会意义。
三、关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文献
(一)朱佳艺认为新时代下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线上招聘、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与用工难的结构性矛盾,提出高校应该将“稳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立足点、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可实施路径:第一,有序推进就业服务。提供分群体、分层次、差异化的服务,加强校企合作;第二精准施策,加强就业指导。加强职业生涯、就业观教育,开展个性化求职技能指导;第三,关注就业困难群体,进行精准帮扶。全面梳理各地就业创业政策,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参与实践活动,根据政策领取各类补助;第四,完善就业创业平台功能,加强网上就业服务。
(二)祝军、岳昌君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对近十年选择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创业动机和工作满意度进行分析。首先,发现高校毕业创业者具有明显的群体性差异:男性、少数民族、独生子女、专科本科学历、毕业于非重点学校和中西部地区高校的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概率更大;其次,就创业动机来看,多为主动性创业,最主要的原因是:更好的职业发展、想自己当老板、有好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第三,从工作满意度来讲,不同就业去向的高校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评价从高到低依次是自主创业、已确定好工作单位、自由职业、灵活就业;最后,就创业区域来看,在东部创业的毕业生人数多,其次为中部、西部。创业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业、经济技术软件业、教育行业,创业资金大多来自家人和亲友的借贷。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各级部门要继续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投身创业;其次,政府可以考虑在一定条件或情况下对创业者以及亲友在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和减免;最后,政府部门(尤其是中西部)城市应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吸引创业人才,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三)杨晨亮就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和西藏就业岗位进行了对接分析。在就业需求方面,西藏共有7所高校,普通本科院校4所,专科院校3所。当前,西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有:企业就业、参加公考、升学等,就业意向单位首选机关、事业单位,其次为国有企业。在西藏就业岗位供给方面,各省市援藏就业招聘人数多且岗位类型丰富。在就业选择过程中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第一,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公招岗位招聘数量大幅下降、当地企业吸纳毕业生数量逐年提高,但整体能力有限、援藏岗位门槛提高;第二,西藏高校毕业生及家长就业观念陈旧固化,总体还倾向于“铁饭碗”公职岗位;第三,西藏高校培养与实际岗位需求存在差距,毕业生整体的综合素质达不到企业实际岗位的要求,尤其是区外企业。
四、西藏高校(预)毕业生就业意愿分析
(一)样本的准确性
西藏共有7所高校,普通本科院校4所,专科院校3所。在发放的问卷中:西藏高校毕业生以藏族居多,占比70%左右;男女比例基本持平;以西藏大学和藏医药大学人数居多;大学本科(在读)占比94.12%;上述样本内容一方面,符合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的设定;另一方面,对研究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原因都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二)高校(预)毕业生就业意愿分析
1.就业观念陈旧
毕业生就业时多偏向行政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以及大型国企。首先,其具有工作稳定、工作轻松、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好的特点,相对于企业来说,其竞争压力小,社会单位地位资源含量的差异性,引导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流动;其次,30.33%的学生是应父母的要求参加公考。就毕业意向来看,考公和事业单位的同学占比超过一半,其他依次为进入企业工作、继续深造考研、自主创业。
2.就业心态不明朗
在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的情况下,50.23%的学生觉得当前就业形势不太乐观,20.81%的同学积极乐观应对,其余同学觉得就业形势没有太大变化。疫情对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作岗位缩减、竞争激烈,出行不便,实习机会减少等方面。
3.人才市场发育滞缓
西藏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这也就决定了人才市场发育的滞缓,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事制度与市场化配置间矛盾凸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就业的自主性。
4.生源留西藏意愿强烈
西藏区内毕业生强大的群体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民族信仰以及故土情结,使得更多的西藏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西藏区内就业。就意向城市来看,68.66%的学生选择在西藏发展,8.14%的学生想要在一线城市,如北上广等地方工作。
5.稳定岗位更受青睐
当前新形势下,绝大多数学生在考虑就业时较为看重工作的稳定性、工资待遇以及工作地点。期望的行业也为金融行业和教育行业。薪资要求以5000-10000元居多,占比68.78%,10000以上的占24.43%;仅有4.52%的学生有意自主创业;17.19%的学生想继续深造。
五、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困境
(一)求职渠道减少
新时代下,各高校毕业生传统的校园招聘会均已采取网上招聘方式。问卷显示,在毕业生择业时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中,学校招聘会公示的信息占据70%,其余为父母、亲朋、老师等推荐、报纸期刊。
(二)就业竞争激烈
自20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西藏高等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高校毕业生规模也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增加,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才供给逐步增加,人才市场需求却与供给发生了冲突。一方面,由于西藏独特的气候环境与生态地位,企业类型单一且数量有限,用人单位就业需求减少且吸纳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西藏高等教育较内地高等教育落后,培养的毕业生很难在内地大城市找到心仪的工作。随着毕业生供给逐年增加,而毕业生需求市场却达到饱和状态,供需比例失衡,就业竞争激烈。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激发
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能力和专业能力与迅速发展的人才市场需求不匹配。当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供给与需求的类型、层次、专业错配。究其根本原因为在校生缺乏专业实践经验、高质量的职业素养以及较强的心理素养。
(四)大学生认知内在焦虑
大学生就业焦虑是指在没有确定就业单位之前或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对可能无法实现就业目标所产生忧虑、紧张、恐惧等消极心理情绪、以及由此引起有关认知、心理、行为上的不良变化。
六、对策分析
(一)高校
1.加强校企合作
首先,要建立校企合作领导组织机构。在组织机构上有保障,各系部应该按照领导机构指示担负起课程设置、实践培训等建设,保证校企合作工作健康循环发展;第二,进行市场调研,借鉴领军学校相关专业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第三,创造学生实践就业机会,提倡相应的订单式培养计划。
2.整合就业数据库
学校应该对各种就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建立网络化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首先,建立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对历年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进行汇总、保存和分析,通過用人单位招聘时间、专业、要求等为学校提供专业需求,优化现有的课程结构;第二,建立往届毕业生就业跟踪信息数据库,对学生的就业稳定性进行跟踪;第三,建立共享式平台,进行网络社区互动交流,从而形成往届毕业生就业的反馈机制;第四,实行高校毕业生自助式服务平台。按照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专业特点,对就业信息进行模块化分类。
3.做好职业规划
首先,学校应该着重建设职业规划相关硬件和人才引进,配备相关的技术骨干,对全校学生的生涯规划进行宏观统筹;其次,将生涯规划引入到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
4.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择业、创新创业
当前,推动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成为就业政策支持的重点方向。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要加强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进一步完善优化创业环境。将创业教育纳入课程建设,并通过建立就业场景模拟基地、竞赛、培训、宣讲等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不断提高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个人
作为高校毕业生、(预)毕业生,首先,做好职业知识储备,明确认识自我。除了自己本身的了解之外,还应该通过科学的测试方法,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等各个方面进行客观全面的认识;其次,要确定职业目标。职业目标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和自身的限制,在了解专业的社会属性后,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朝着职业目标不断完善发展自我;最后,尽早做好考研、考公、就业的准备工作。
基金项目
后疫情时代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实证分析; 项目编号:S202110694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