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丽
[摘 要]师范专业认证是师范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培养目标实现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本项研究基于课程发展的基础理论,借鉴国际教师教育认证有益做法,结合师范专业二级认证管理要求,在对高校师范专业课程体系各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视角提出了俄语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旨在为高校师范专业认证俄语课程体系建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操作指导,为教师教育宏观政策制定提供決策支持。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课程体系;俄语[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5-0074-04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进入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师范人才培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与此同时,高校师范教育改革也面临着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教师教育从传统转向创新发展的迫切问题。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1月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并提出了“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师范认证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课程改革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师范专业认证的基础与核心,体现了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过程的质量要求,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为从源头上确保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提供保障。本项研究是通过高校师范专业认证俄语课程体系建构研究,认识和反思世界范围内教师教育改革浪潮中我国高校师范专业课程改革成果,旨在改变以往对职前教师固有的俄语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考核评价方式,是对师范俄语专业课程改革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对高校教师教育研究既有重要理论意义又兼具实践价值的研究,为保障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二、师范专业认证实施状况及相关研究
美国教师教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美国师范认证开始较早,其发展机制与完善的专业认证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专业认证领域学习的典范。美国师范专业认证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师范专业认证体系的建立,在其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共性与个性兼顾兼容的认证标准,认证标准的科学性及认证的信度和效度等研究对我国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美国学者关于师范专业认证的研究多集中于认证体系实践模式探索及认证标准的研制,然而,对美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却有很大的争议。著名教育学家舒尔曼(Shulman L.S.)曾经批评过美国许多州的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不完善,认为他们仅考虑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两部分,忽略另一种重要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舒尔曼的批评不无道理,教师的职业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可以说是教师经过融合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方法理论、学生学习行为认知、教学情境认知以及教学经验等而形成的整体性认知,因此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与发展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俄罗斯教育机构国家认证第一次被写进联邦教育法是在1992年,它是欧洲国家中最早进行高等学校专业认证的国家之一。国家教育认证协会的主要职责是从整体上根据高校的办学类型评估高校的各项活动,以确定高校在国家中的教育领域和地位,其进行认证的目标是为了保持国家统一的教育认证标准和体系。俄罗斯国家拥有一套完备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证体系。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信息搜集与统计,在数据分析基础上确定高校的各项活动结果与认证标准的契合度。为了达到有效认证的目的,俄罗斯在1996年建立了国家中央认证信息数据中心。全国各高校每年都要按照固定的信息模块形式向数据中心提供所在高校的信息。采集的信息包括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工作、科研水平和育人能力等几方面。认证体系数据库侧重监察教育教学机构人才培养能力、教学资源的充分程度、继续教育的潜在能力等。俄罗斯国家开展的高校专业认证,具有注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教育国际化、注重信息化建设及信息公开等特点。从2003年起,随着俄罗斯加入欧洲教育博洛尼亚进程,俄罗斯高等教育进入国家专业认证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国家认证的主要内容是促进与欧洲国家教育的协调一致发展。2005年在原有信息库基础上又引进了对高校学生进行成绩测量的机制和毕业生的职业信息反馈系统。俄罗斯国家对高校师范专业认证与其他专业认证相同,关注课程设置与实施、教学资源分配和使用、教师教学能力及教师的继续教育等问题。俄罗斯的师范院校具备比较完备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在师范院校专业发展过程中,国家尤其重视师范生在基础教育学校教学实践过程经历,严格规定了教育实习实践教学时间和数量。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校专业认证实施起步相对较晚,师范专业认证在高校中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对于师范专业认证人们缺乏基本的认识。关于师范专业认证的研究也多集中于教师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范畴,研究的问题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资源开发、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等方面。近几年来,随着专业认证的广泛开展,国外专业认证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开始蓬勃发展。学者们研究的共同之处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探索师范专业认证本土化发展的路径,提出了我国师范教育专业认证的工作框架,如许方杰(2021)、冯晖(2021)等人的研究。研究对我国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基于师范认证的课程体系建构核心要素及存在的问题等,缺少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至于师范专业认证俄语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探索更是少见。俄语师范专业认证是培养高素质基础教育俄语师资的重要保障,是俄语教育振兴发展的新征程。由于高校俄语师范专业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师范生专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亟待加强等问题目前仍然存在。俄语课程体系不能很好地支撑优秀俄语教师培养的需要,俄语教师培养质量滞后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求已成为制约我国俄语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师范专业认证指标体系分析
高校师范专业认证自实施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认证指标体系。认证指标体系的建构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配置资源、组织课程教学和实施评价”。认证指标体系涵盖了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每个环节,按照确定的标准对学校人才培养进行全过程的监督与评价。与以往专业评估不同的是:师范专业认证强调评价结果应用于教育教学改进过程,以此來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并形成长效的发展机制。此外,我国师范专业认证体系的建构充分借鉴了国际高校专业认证的成功经验,在认证过程中运用了现代化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建设了质量监测平台和数据库,使质量监督与评价常态化,以此促进师范专业建设不断持续发展。师范专业认证对于推动教师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及实施过程。
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属于专业育人质量合格标准认证。认证的核心是:强化教师教学责任和课程目标达成,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保障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达到国家合格要求。认证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中心,从“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保障体系”“学生发展”等方面制定了师范专业认证的指标体系。通过层级规划设计,确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观测点,教育机构通过举证对各项指标进行一致性验证,证明指标体系中的各项要素符合认证规定的要求。如图1所示,指标体系围绕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要求共分为6个1级指标。每个1级指标下设2级指标,3级指标点为具体的观测点。以俄语师范专业二级认证标准为例,其中1级指标中“课程与教学”一项下设包括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4个2级指标观,各指标点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性。2级指标点之下根据各项内容的复杂程度分别设置3-4个观测点。观测点重点考查达标情况、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四、俄语师范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要素
师范专业认证要求专业依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所规定的中学教师素质能力要求,构建能有效支撑专业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体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课程基本理念。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育人功能的整合系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课程的体系框架、组织形式及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俄语课程体系建设基于OBE教育教学理念,围绕“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建构以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为核心要素的有机整体,以保证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情感,并具备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一)课程结构
按照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高校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学科教学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及教育实践环节。各类课程学分设置比例合理,能够实现培养目标并有效支撑毕业要求。因此,科学规划课程发展并有效实施是提高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首先,促进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通识课程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是贯彻素质教育的路径,适当增加专业选修课比例是促进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有效手段。从目前各高校俄语师范专业课程体系来看,专业必修课程所占比重过大,而专业选修课所占比例不足,尤其是多数院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专业选修课几乎都开成必修课,这势必影响通识教育质量。因此,俄语师范专业在办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课程选修资源,适当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其次,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协调发展。俄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语言能力形成,还是教学实践技能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俄语专业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毕业要求。为此,要改变目前高校课程设置偏重理论课程的现状,增加实践课程比例,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协调发展。
(二)课程目标
师范专业课程目标建立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基础上,课程目标的系统化设计是课程体系建构的重要环节。俄语课程目标强调加强学生专业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师范人才。基于课程目标建构的系统性原则,我们在目标制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系统性问题。俄语课程“知识目标”既要考虑知识体系完整性的问题,也要考虑课程内容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及能力养成方面的作用。“能力目标”设计侧重学生所获知识与技能在实际中的运用。“素养目标”体现了课程育人的素养导向,综合了学生的反思能力、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及价值观等。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相互促进,素养目标是学生知识与能力获得的动力保障。三个维度的目标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协调发展,缺一不可,在我们俄语课程体系中起到了统领的作用。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规定了学习者“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是影响毕业要求达成的直接因素。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选择和系统设计要体现中学教师的职业要求,为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关注课程内容的思想性。课程内容的思想性首先是课程要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核心要素是“课程思政”。坚持把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把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社会责任与俄语师范专业各类课程紧密结合,将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并贯穿于课程实施过程之中。适当增加中国文化课程内容,培养学生自觉对比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文化异同,具有坚定的家国情怀,用俄语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其次,要强调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强调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就是要关注俄语学科发展最新动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让学科前沿知识融入课程教学中。目前,高校俄语师范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普遍偏旧,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在课程建设中,要善于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程资源,不断引入课程改革和研究最新成果来完善课程内容。此外,要适当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采用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从而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课程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师范专业认证首先要考察的是课程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活动方案所设计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落实程度。首先,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系统。师范专业认证坚持逆向设计,强调以学生学习产出为中心组织活动,因此,课程组织与实施强调学生能力导向,把课程实施看作是一个动态发生和发展过程,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科学的调整。学生是这个动态系统中活动主体,教师要赋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其次,课程实施强调学生素养导向。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提倡合作与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自主选择学习方法,探索个性化学习方法与策略。另外,课程实施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程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是否运用了恰当与合理的方法手段是决定活动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它能够反映课程目标实现的程度和学生学习的成效,是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有效监控。为了建构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点:第一,促进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目前高校俄语课程评价形式普遍较为单一,评价的主导力量仍为学校和教师,社会、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参与评价程度较低。这不仅评价主体单一,而且评价标准和内容较为空泛,培养的学生较难适应学校和教育机构的需求。第二,加强评价结果的可信度。目前,对课程的量化评价主要采用目标达成度的计算方法,然而,在课程目标与测评方式的一致性以及比重赋值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人为性,甚至缺少科学根据,因此造成了部分课程达标度数值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第三,加强实践课程评价的科学性。随着俄语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学分比例不断增加,实践课程评价的科学性问题也被提了出来。目前俄语课程评价普遍比较重视课堂理论教学评价结果,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缺乏比较科学的评价标准。再加上缺乏良性的监督机制,出现了评价结果不能客观评价学生实践能力的问题。因此,为推进课程与教学高质量发展,要创新课程评价内容与方法,重点关注课程内容与实施过程给学生带来的行为变化与能力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俄语师范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路径
(一)立足立德树人,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俄语课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课程发展理念,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师德素养,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二)确定产出导向,注重课程结构系统设计
俄语课程结构设计应符合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发展的内在逻辑,关注学生的共同基础。课程结构严谨,多学科知识融合,具有层次性与系统性。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使课程目标与内容、方法与过程、评价与反思等课程要素有机融合,使各类课程结构之间密切关联。
(三)聚焦实践能力,构建合理课程内容体系
俄语课程内容选择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突出学生对学科思维方法的领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主题内容设计科学,贴近社会生活,课程内容体现主题意义与时代性;关注课程内容体系的内在逻辑性以及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国家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
(四)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注课程实施过程,推动教学方式改革,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从灌输式课堂向互动式课堂转变,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倡合作与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自主选择学习方法,探索个性化学习策略;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程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改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
课程评价是将培养目标转化为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俄语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反映了学生在知识、能力与素养等方面实现的程度,课程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结果引領课程的发展方向。因此,课程评价倡导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充分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课程体系建构涉及多个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衔接,是保障师范认证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从课程体系建构方案制定,到课程实施,再到结果评价,体现了课程体系建构的科学性原则。本项研究通过对已有师范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分析与解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试图探索适合我国高校俄语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路径。课程体系建构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直到现在仍有一些值得不断研究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课程研究中要持续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陈德云,周南照.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及其认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舒尔曼.实践智慧:论教学、学习与学会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Ибрагимов Г.И. Оценивание компетенций: проблемы и решения / Высше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 в России. 2016.
[4]杨娟.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类专业的课程建设[J].教师教育学报,2021(6).
[5]许方杰.美国教师教育专业认证评估的证据文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21(7).
(责任编辑: 杜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