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敏
摘 要:亲和力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点之一。课程内容的时代性、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教师的专业性、教学环境的协同性是亲和力的生成机制。在生成机制的基础之上,通过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创新教学平台和方法,使用大众化的语言,加大教师情感投入以及完善思政课教学和教学成果评价的方式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生成机制;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3-0177-04
Abstract: Affin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ffinity is also one of the key poi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affinity is the timeliness of curriculum content, the timeliness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professionalism of teachers and the synergy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e improved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 to 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on of teaching platform and method, the use of popular language, the increase of teachers' emotional invest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of teaching result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ffinity; generation mechanism; promotion strategy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大学生思想素质提高的必修课。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寄予了厚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框架在十几年的探索里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这一重要论述充分表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生成机制
(一)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解释力是思政课亲和力
生成的基础
1. 课程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
大学时期既是青少年求知欲旺盛时期,也是责任感、使命感和家国情怀培养的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渴望了解世界局势的新消息、人类命运前途和国家前沿的重大消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2]”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要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及时向大学生传递有关世界局势、人类命运前途、国家前沿的重大消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政策方针、国内社会前沿问题等等。在课程内容上要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就要用马克思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来解读、阐释现实中的重大实践。课程内容要时代化,并符合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紧紧把握马克思理论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成果。
2. 课程内容要有深刻而生动的解释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目的在于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理论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日常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主要在课堂上完成,体现在课程内容上。教师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具有亲和力,最根本还是在于对基本理论的透彻掌握和精彩演绎,理论的魅力蕴含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地规定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必须要把马克思理论放在首要位置、置于核心地位,在课堂上努力发挥理论的魅力,加强教师对理论的解释力,用理论的彻底性、透彻性和科学性去赢得学生内心的亲和感,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把所讲授的理论掌握透彻,才能有效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难,有效地运用并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实际问题做出精准的解析和回答;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做到大众化。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变成高高在上、深涩难懂的理论,无法让大学生产生对理论的亲和感,也就无法产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感。
(二)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与引导力是思政课亲和力
生成的条件
要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必不可少,一是要提高教学内容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性,二是增强教学内容设计的针对性。认真上好每一堂思政课,抓好教学这一基本环节,既要做到在教学内容上充实丰富,也要做到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为大学生能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供条件。第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不是同一个体系,教学体系建立在教材体系之上,是教师对教材和实际情况的融汇贯通、独到见解、精炼讲解,把理论的魅力、理论的力量切实讲出来,体现了思政课的高度与深度。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根本还是在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不是在吸引学生、迎合学生的野闻轶事。高校思政课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第二,要有针对性。高校思政课着眼于学生成长和思想的实际状况与要求,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与发展。其教学内容经过教师科学设计,精心选择典型案例,把思政课讲出新意、讲出特色。高校思政课的引导力也包括通过教材内容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透视,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社会引导,廓清模糊认识,强化边界认识。第三,方法创新,现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也在进行创新,逐步形成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的教学方式。例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等。这些方式的创新与教学内容的结合,不断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提高了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
(三)授课教师的专业性与影响力是思政课亲和力
生成的关键
思政教师的专业性是思政课亲和力的第一个关键。思政理论课教师一定需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专业学习背景,保证教师源头的专业性,使思政课具备理论性、科学性,能够在日常教学中为亲和力提供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也不能为迎合学生的各种需求,一味地追求亲和力,使思政课失去灵魂、失去魅力。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包括专业知识掌握和将其转化为教学方法的专业性。在课前对课程内容精益求精、反复打磨。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积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课后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升教学能力。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性还包括对理论的不断研究,努力解决、攻克思政教学中的难点,做到真学真谨真信真言。第二个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个人的影响力,也可以说是个人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教师要有理性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3]”这就说明教师除了专业能力外,个人的影响力也十分重要。以专业能力触发学生的崇拜心、敬畏心,在无形当中就提高了课堂的凝聚力,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同时思政教师的包容心和温度能对学生起着循循善诱的作用,抵消学生对思政课的抵触心理和叛逆心理。
(四)教学环境的协同性与感染力是思政课亲和力
生成的保障
教学环境是指对高等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客观条件,狭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学校教學的场所、设施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宽阔明亮的教学场所、良好的教学设施和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在三者当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硬件设施,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不仅可以方便学生学习,也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同时还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的文化底蕴也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在拥有良好的设施之外,还应建设独特的校园文化,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每个大学校园都有校园广播电台、校报、校园网站、校园论坛等文化载体,充分发挥其作用,及时报道高校最新政策、党和国家最新政策方针、社会前沿问题等等,营造感染力。同时良好的宿舍环境、优良的教学科研设备、便捷快捷的网络通信服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便利。“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努力做到校园环境生态育人和人文育人,确保教学环境的协调性与感染力,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生成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策略
(一)增强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的力度与深度,以“言值”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解释力
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包含一定的教材内容。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进行教材教学,而不是教学内容教学,对教材照本宣科,枯燥地传授教材内容,很少回答学生的现实关切和思想困惑,这就引起了学生的抵触和疏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在于系统地将教材内容传递给学生,但这只是基本的教学内容。回顾目前大学生思政课的教材不难发现,它的理论性、学术性较强,教材内容主要由概念、观点、原理等抽象形式表达出来,缺少从实施到结论的推理过程。增强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的力度和深度,一是可以编制一些具有思想深邃、有趣管用的教辅资料,用来弥补教材的生硬枯燥。教辅资料也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读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重要载体,也为教学提供方法依据。教辅资料的编写可以分为教师教辅资料和学生教辅资料。学生教辅资料可由学校牵头组织思政教师编写、探讨,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写。以大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规律为设计基础,让大学生感兴趣、读得进、学得好、用得上,不断拉近学生与思政课的距离,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二是要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增进思想政治教学的问题导向和现实指向。增强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的深度与广度,就必须要直面历史和现实,实际回答学生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思政教师不断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精准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在此基础之上,从学生关注的深层次问题出发,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内外形式加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结合理论前沿问题增进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运用“新鲜感”给学生提供精神上的满足。只有回答了学生的思想困惑,解读了前沿问题,学生才能深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解释力,自觉拉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距离,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
(二)创新教学平台与方法的科学性,以“颜值”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教学平台和教学方法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优秀的教学平台和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亲和力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想要形成亲和力,必须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平台,而不是沿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
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可以从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出发。一是运用形象教学法。大学生的理论积累不足,教师在讲解理论时可以寻找一定的参照物,以具体形象向学生展示,让学生的概念形成建立在事实或者实物的基础上。感性认识过后再结合实际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理论形成过程的探究,以达到提高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这就需要运用到新的教学平台,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可视性、立体化的特点,构建不同的教学情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充满活力。二是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方法的重点在于强调师生在平等交流中,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互动教学方法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课堂上和课堂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可以是课堂后的网络互动等等。这种互动教学把教育学、线上与线下、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结合起来,从而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思政课之间的距离,可以消除学生对思政课的焦虑和抵触,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了思政课的亲和力。
(三)促进政治话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价值”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召力
教学语言是教师授课的重要工具之一,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语言更偏向于政治性,政治性语言给人普遍的感受就是生涩。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当中要努力寻求鲜明、生动、优美、活泼的的语言,使政治话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广大思政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必备技能。
正如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4]” 要使政治语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变得通俗易懂化,首先要懂得语言使用的基本原则:逻辑原则和历史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语言的逻辑性是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对生动语言的追求,以准确表达思想目的为前提,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讲透讲清楚。思政课教师的必备能力是要充分了解世情、国情、民情,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来回答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到把教材语言转换为教案语言以方便自己学习,再把教案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以便更好地将理论传授给学生。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把教材内容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來,使教材理论有现实的依托,用学生的语言风格和话语表达方式备课,用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来设计教学表达方式,同时也要注意教材语言和教案语言的统一性。在课堂上适当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氛围,不断拉近学生与思政课的距离,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
(四)增强教学情感的融入性,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以“产值”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的感染力
提高思政课亲和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师教学情感的投入,如果连教师都对思政课缺乏热情,缺少感情,学生同样也会对思政课缺乏热情和喜爱。忽视学生情感需求和情感世界,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变成学生认为的“无用”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升感染力,提升教师教学情感融入度,做到与学生共同学习;重点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是思政教师要做到真学、真信、真行。正所谓传其道要明其道、信其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对教学内容一知半解、半信半疑,是不可能达到教学效果的,也不能在和学生的交往当中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更不可能达成学习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理论,它会根据新的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思想和理论。思政教师就要不停止地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懂;并在学习研读的过程中做到真信、真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坚定信心,增加思政课的感染力。二是积极履行思政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加大师生之间的互动,增进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将专注的情感、勤恳的热情投入到思政课的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爱戴的好教师,才能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五)重视教学评价的过程性与开放性,以“分值”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力
教学评价能够引导教学活动,只有科学、全面、准确的评价才会有效地引导教学活动,发挥课程的引领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建立一个开放、有效、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提升思政课的引导力和亲和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思政课教学评价分为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但是两个方面的评价体系都不够完善。首先,学生评价体系中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也就是用学生的课程成绩进行评价。课程评价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个方面,由于一个思政教师会教授多个班,所以许多思政教师为了节约时间给所有学生的平时考核成绩一样,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期末考核的方法也是单一的考试,导致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期末靠临时突击复习。这使思政几乎变成了学生的负担,使思政课本该有的引导力和亲和力大大下降。其次,对教师的评价也不够完善。目前对思政教师的评价基本上采取在网络上评分的方式,许多学生为了获取高分会不顾实际情况给所有教师都打高分,或者部分学生为了方便给所有教师打一样的分。这就使对思政教师的评价失去了全面性、客观性,让一部分教师不积极从事教师行业,或者只是单方面地迎合学生,并不利于思政课引导力和亲和力的提升。
为建设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考核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平时成绩考核可以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或者分小组完成一次课程学习汇报等等。将考核根据实际分为实践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公平公正,让学生的努力能够被看到、能够被认可,增加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提升思政课的引导力。第二,考核的开放性。对教师的考核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还可采取专家评价的方式,同理对学生的考核也可以采取专家评价。引导学生正确对教师进行评价,引进专家评价,以及教师自我评价,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评价充分发挥作用,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第三,增强考核的有效性与联系性。建立全面长期有效的考核机制,在学生方面,学生考核成绩与学生的奖学金评选、评优评选、入党评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教师方面,教师考核成绩与教师的奖惩、晋升、职称联系在一起。这样能有效引起学生和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对其自觉学习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这能为思政课亲和力提升和引导力提高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01).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2).
[4]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