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三产融合视阈下农民增收的福建经验及其推广价值

2022-05-24 04:10高洁如
南方农业·下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农民增收

高洁如

摘 要 以福建省宁德市等3个县(市)为观察对象,可以看到通过“农业+科技”“公司+基地+农户”和“生产+加工+旅游”搭建三产融合平台,农户收入增长预期获得持续改善。但考虑到以农业为基础的深度产业融合缺失,各地发展模式雷同问题突出,利益分配机制不成熟等现实约束,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赋能农民增收尚且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因此亟待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因地制宜规划发展布局、优化利益联结机制。

关键词 农村三产融合;农民增收;推广价值;福建省宁德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8.03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而城乡收入差距是其重要表现之一。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农业生产总值占GDP比重的下滑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农民想单纯从土地中获得突破性的收入增长变得更加困难[1]。由于农民缺少资本、技术,无法承担来自市场和生产的风险,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只能处于弱势地位。农民无法取得与企业平等的地位,在农产品的加工、出售环节中,农民难以分配到合理的利润[2]。因此,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中一直无法兼顾效率和公平。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的转型升级,2015年中央首次在一号文件中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资源优势,整合农业产业链,通过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随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持续强调要着力发展“三农”领域,聚焦农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产业的跨界融合。增加农民的收入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在农村三产融合背景下,探讨农民的收入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对农村三产融合视阈下农民增收的问题、具体案例、优化路径展开研究,为福建省深化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经验。

1 农村三产融合与农民增收的互动机制

1.1 农村三产融合驱动农民增收

农村三产融合主要通过“农业+科技”“公司+基地+农户”“生产+加工+旅游”这3种形式分别从技术要素渗透、农业内部整合、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打破原先3個产业独立发展的局面,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并且农民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优化配置各生产要素,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从不同的路径达到增收的目的。农村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可归纳为以下3点:1)通过提升价值链促进农民增收;2)通过拓展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3)通过完善利益链促进农民增收。

1.2 农民增收反作用于农村三产融合

农村三产融合与农民增收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农村三产融合能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又能加快农村三产融合向更高层次水平迈进的进程。农民增收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民参与农村三产融合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改善农村三产融合的内外部环境。实现农民增收是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政府制定未来的工作方案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根据实践经验出台适合各地的相关政策,助力农村三产融合。

2 农村三产融合视阈下农民增收困境

2.1 以农业为基础的深度产业融合缺失

我国三产融合尚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处于初级阶段,农村各产业的融合度并不高[3]。1)先进生产要素,如技术、高端人才的匮乏,致使产业间融合仅仅停留在产业链前端。2)由于现阶段大多数产业融合只是作为产业间的一种简单合作,其融合内容及融合后期利益分配方面都没有形成很好的融合。大多数农业经营主体是通过较为单一的“种植+加工”“种植+销售”等模式进行简单的产业间融合,且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仅仅是作为一个主体存在,其实质上并没有履行合约的能力,在产业融合时也仅仅是作为参与主体,发挥作用并不大。3)各地农业产出成果较为单一,目光仅仅聚焦于农业生产功能,致使各地农业产业链较短。

2.2 对农业多功能性探索不足,各地发展模式雷同

我国尚处于三产融合的探索阶段,也并未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在调查中发现现阶段三产融合多聚焦于产业链前端,对农业的多功能性探索不足,不少地区的融合规划项目处于低质量的照搬模仿阶段,缺乏差异性、长期性、高质量性的产业融合发展规划,这也进一步导致各地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容同质化严重、市场缺乏活力、产业融合陷入困境等系列问题,不利于农村产业融合良性健康发展[4]。此外,各地在其融合发展规划上,差异化弱、同质化强,各地发展模式雷同现象普遍,多数以休闲式农家乐、体验式农业采摘园等形式开发农业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功能,缺乏对本地区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的深度挖掘,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增收。

2.3 涉及主体众多,利益分配机制不成熟

福建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6年福建省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已经有1.78万个,还有众多龙头企业、农业个体户参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在多个主体参与的前提下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是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议题[5]。1)不少产业融合项目的利益联结机制并不是十分规范,其利益联结的主要形式为订单型,股份合作型较少。2)虽然农村产业融合主体数量众多,但其创新能力弱,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带动作用不甚明显。此外,由于现阶段并不成熟的利益联结机制,虽然农业合作社数量众多,但真正具有有效组织方式的农业主体并不多,多数农村产业融合项目也因此缺乏能够发挥主导作用且实力突出的产业化组织,融合主体的弱质性成为农村产业融合提质增效的制约因素。

3 福建案例

3.1 “农业+科技”:以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食用菌产业为例

古田县作为福建省宁德市发展的排头兵,是宁德市占地面积最大的县。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古田县秉持着“数字古田、绿色古田、开放古田、健康古田、魅力古田”的发展理念,注重发挥科技渗透对农村三产融合的关键作用。古田县大力推进对“8+1”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即食用菌的种源保护,研发高附加值的功能性产品,促进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古田县委、县政府与福建华电双口渡水电有限公司合作推出光伏发电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运营模式,辐射永安村、吉巷乡等食用菌种植村落。推广食用菌屋面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依托设备远程监控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数字赋能信息管理和服务,按照集约利用、环境友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发展思路,旨在将古田县打造成首个百亿农业产业园区,巩固和发展食用菌作为古田县支柱产业的主导优势。2021年古田县已开发38个食用菌品种,各食用菌栽培总量达83.78 t,产值53.68亿元,其中银耳产量达48 010袋,占全球产量的90%以上。

3.2 “公司+基地+农户”:以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地瓜产业为例

2018年以来,拥有“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美誉的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投资建立了200 hm2地瓜绿色标准化基地,通过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地瓜种植补助、商品有机肥发放、轻简化栽培技术运用等措施,在提高地瓜品质的同时实现了农民丰产增收。连城县为进一步推广地瓜良种,不断引进、筛选和试验适宜当地种植的多类型地瓜品种,建成15个超过20 hm2的规模化、差异化的地瓜新品种展示基地,夯实地瓜产业的发展基础。同时,3条地瓜自动化精深加工产业链即将投产,届时地瓜年产值将达5 000 t,产值达8 000万元。

为培育壮大加工过程,连城县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福建省农科院等缔结合作关系,致力于研发地瓜皮、地瓜藤、地瓜干加工废水等副产品再利用技术,提升地瓜产业的附加值。另外,“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保障了地瓜的销售渠道和销售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

3.3 “生产+加工+旅游”:以福建省福鼎市管阳镇白茶产业为例

2016年在看到白茶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及在政府出台的农村三产融合相关政策的鼓励下,西昆村两委在和农民商讨后决定从红米产业向白茶产业转移,合作社规模超过350户,涉及茶园1 300 hm2以上,主要对接陶源茶业等3家本地加工厂,与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等2家销售公司缔结合作关系,高效整合了西昆村全村的茶叶资源。2017年,为保障白茶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金叶子”,西昆村制定了“红黄绿”评级办法和《西昆生态茶园生产管理标准》作为管理茶园的基本准则。采摘下的茶青先由本地指定的加工厂进行加工,处理后的毛茶由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按照“茶青市场价格+加工费+10%溢价”进行兜底收购。截至2020年,西昆村的茶园面积超过

133.33 hm2,园中的茶叶加工厂超过10家,农民人均收入达17 802元,产品远销欧美等地区。同时,签约馨鼎农业茶旅文化建设项目,打造“贯岭—叠石—管阳”等6条溯源白茶的茶旅路线,开发文创产品,实行“生产+加工+旅游”一条龙服务,提升福鼎白茶品牌影响力的同时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民增收。

4 福建经验

4.1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价值链

福建省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环节仍处于初级阶段,导致农业资源浪费,阻碍价值链延伸[6]。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整合产业资源,加强规模经营势在必行,应主要从以下3方面优化。1)加快科技创新。福建省内各农村三产融合基地根据各自的产业特色进行技术研发,不断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提升价值链。2)推动研产联合。发挥福建省各高校、研究院的科研优势,致力于攻克精深加工核心技术难关,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研究和生产的合作共赢。3)整合生产资源。以福建省各地的优势产业为核心,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在生产方面,合理规划农民屋前屋后等零星土地资源,适当扩大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并且改善和推广新品种。在供销方面,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对接生产加工,构建共生圈,力争将当地各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4.2 因地制宜规划发展布局,拓展产业链

在当前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均趋向于饱和的供给和需求使农业不仅仅局限于种植农产品这一单一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利用福建省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一条有特点、有品牌的路。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加主要有以下3条途径。1)以福建省各地农业、农村的发展情况为依据,再次循环利用各产业原料及副产品,以企业带动产业提升,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链,将蕴含在农业中的经济属性转化为生产力。2)设置专门负责探析各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布局的机构,深挖当地特色,发展农村三产融合。通过走访调研各地产业和市场,借助民俗、文化等天然优势,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休闲农业,走差异化发展、融合之路。3)加强品牌建设,做优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需要通过品牌效应,把质量高、品质优这一无形的营销手段引入消费市场,而一个特色产业品牌将带动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4.3 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利益链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农村三产融合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明确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分工,在3个产业的各个环节中优化农民与多元主体间良性互动的利益联结机制,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7]。1)强化利益协调分配的监管机制。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建立龙头企业参与农村三产融合全过程的备案监测机制,将农民的反馈意见作为考核龙头企业的重要指标,对优秀企业进行嘉奖。2)提高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互动质量。推广、鼓励股份合作制度,引导农民以宅基地、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通过保底分红的形式让多元主体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增值,使农民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成果中实现增收。

5 推广价值

5.1 福建经验的普适性

有人认为福建省的成功是依托福建省的人文、资源、地理优势发展起来的特例,其经验不具有推广价值。但福建省之所以能以农业为基础,在农村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的转型升级,但不能断言福建经验不具有推广价值。从以下2方面对福建经验的普适性对农村三产融合视阈下农民增收做出总结。1)福建经验是多要素共同支撑下的综合演化过程,这种综合演化过程是适用于中国大多数农村的。2)福建经验是通过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拓展和多要素交互效应的充分发挥。

5.2 福建经验的持续性

福建经验的持续性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组织领导方面。福建省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首先要归功于党建引领。福建经验的持续性首要问题是领导班子的廉洁自律,是建党百年来党中央以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自我革命精神。2)产业发展的选择方面。进入新时代,立足高质量,追求高标准,实现高效能必须成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新理念,不断用高质量、高标准、高效能的三产融合高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 张厚安.深化改革:再从农村出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7(6):1-5.

[2] 李晓龙,冉光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如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农村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双重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2019(8):17-28.

[3] 张麦生,陈丹宇.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动因及其实现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20(8):6-8.

[4] 张艳红,陈政,萧烽,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湖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与空间分异研究[J/OL].经济地理:1-15[2021-12-1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126.k.20210716.1312.002.html.

[5]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4):3-28.

[6] 孔祥智,周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必须突破体制机制障碍[J].河北学刊,2020,40(6):110-117.

[7] 肖婧文,馮梦黎.农村产业融合嬗变:利益联结与生产要素的互动和共演[J].财经科学,2020(9):

64-78.

(责任编辑:张春雨)

猜你喜欢
农民增收
制约吉林省农民增收的因素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对百姓“菜篮子”的思考
论农民增收与农村金融之间的关联
浅谈灵武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与实践
北安长水河农场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增收的现状分析
对百姓“菜篮子”的思考
基于收入结构视角的农民增收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