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王玉珏
走进槟榔谷,在一个冬日的午后,北纬18度的阳光,热情得让人感觉不到一丝冬天的气息。漫山遍野的槟榔树伸展出细长的腰肢,簇拥着山峦叠翠,欢迎来自天南海北的客人。和它相处的一晌时光,我深深地被其古朴的黎族苗族文化所陶醉。
槟榔谷因其两边森林层峦叠嶂,中间是一条延绵数公里的槟榔谷地而得名。15年前,我曾游览过槟榔谷,感受过其黎族苗族文化氛围,此番再次游览,感触更深。和之前相比,新建的景区大门和游客广场更加气派、宽大。穿过富有黎苗特色的景区大门,一幅镶嵌在黎族茅草屋之间的大型龙被壁画首先映入眼帘,它瞬间把我带进了黎族的古老文明之中。据记载,世居海南岛的黎族系古代“百越”民族的一支,自殷商开始,其先民就陆续迁入海南岛,成为了岛上最早的居民。而龙被是体现黎族纺染织绣最高技艺的织造精品,是历代黎族人民崇拜的“五谷丰登,百业不衰”的吉祥镇物。前些年,在东方市东河镇采访时,当地的黎族织娘曾向我展示过祖辈传下来的一幅龙被。据介绍,它曾被选送参加迪拜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并被一位收藏家相中,欲出资100万元收购,但被拒绝了。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对龙被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我的潜意识里,一幅龙被已弥足珍贵。可没想到的是,在槟榔谷“非遗村”内的“龙被馆”里,竟然展出从明朝到清朝时期的10多幅龙被。其中最珍贵的是由槟榔谷旅游区董事长程天富先生几经周折,高价收购并珍藏的镇馆之宝“龙被王”。这幅“龙腾祥云、麒麟双凤吉祥图龙被”起源于明代末期,它长2.84米,宽1.29米,面积3.66平方米,2014年3月荣获“世界最大的黎族龙被”世界纪录证书。它的图案精美,色彩斑斓,堪称艺术精品。我久久伫立,认真欣赏,无不惊叹于黎族先民的高超技艺和收藏者的远见卓识。
漫步于“非遗村”内的“无纺馆”、“麻纺馆”、“棉纺馆”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之间,不一样的黎族文化分别呈现在眼前。其间,三位上了年纪的黎族织锦传承人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们在景区安排的展示台上,双手灵活地穿针引线,并不停地挥动手中的打纬刀,将彩色的棉线,一根根压实压紧,精美的图案渐渐浮现。一打听,方知她们分别来自东方市东河镇的东方村、佳西村和广坝村。我特意记下了她们的名字:符金花、符琼花、刘拜命。其中年龄最大的符金花老人今年已近80岁,在景区工作已满20年,是槟榔谷的明星级人物。在她的身旁,摆满了各式各样已经织好的黎锦和一些获奖牌匾、证书。当得知我是东方老乡,老人热情地和我攀谈起来。她说,在这里把黎族美孚方言地区的织锦技艺展示给各地游客,心情非常高兴。除了景区管吃管住外,她的所有织锦由景区代为销售,收入全部归她个人所有。交谈中,一拨拨游客驻足欣赏,啧啧称赞。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黎锦更加深受大众的关注和喜爱。时至今日,黎锦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传扬,这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人的接续传承和一批有情怀有担当的黎族文化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当我依依不舍地与三位远离家乡的传承人告别时,内心对她们平生了一种敬重之情。
走出“非遗村”,漫步在景区道路上,同样可以感受到浓郁的黎族文化韵味。沿路而建的茅草船型屋,独特的黎家谷仓,黎族风味小吃等等,一个个黎族文化元素,引起了游客的浓厚兴趣,他们在这里品味到了海南的“黎村故事”。踏入“甘什黎村”,这种感受更加强烈。正在“文身馆”内参观的一位内地游客站在一幅黎族妇女文身图片前凝神观察。他颇有感慨:“之前一直没有看到过黎族妇女文身,今天总算是开了眼界,真的是太神奇了。”资料显示,海南黎族妇女的绣面文身随着黎族世代生存繁衍流传了3000多年,被人类学家称之为“在人体上雕刻历史的敦煌壁画”。海南黎族分润、美孚、哈、杞、赛五大方言区,不同方言、不同氏族的文身图案都各不相同,黎族文身仅面纹就有37式,手臂纹有14式、腿纹有10式。相传,黎族妇女在世不文身,死后祖先不认,会成为无家可归的孤魂,所以未受文身的妇女,死后必须在身上脸上用木炭画些图案才能入殓。不过,现在的青年女子早就不再文身,只有少数上了年纪的妇女仍保留有文身图案。这一传统民俗正顺应历史潮流,逐渐走向消亡。站在“文身馆”内,我的思绪飞回了童年时代。那时候,东方的汉族群众与黎族群众有互认“同年”(即认亲戚)的习俗。祖父当时就与东方镇的一户黎族人家认了“同年”,他们偶尔会到我家里串门作客,其中也有文身的黎族妇女同行。第一次看到她们时,我害怕得躲到屋子里,不敢出来。因为她们的脸上、手上都纹上了花花绿绿的图案,好像“外星人”一般,把我吓到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幼稚无知!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要感谢槟榔谷旅游区,它为广大游客认识黎族的传统民俗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在“甘什黎村”一侧,分別建有一间过去黎族姑娘长大后单独居住,自由恋爱的“隆闺”和一间原来供黎族姑娘集体居住、娱乐或青年男女对歌、谈恋爱的“拜扣隆”,它们吸引不少游客驻足参观。也许很多在海南岛上生活的年轻人都已经不知道“隆闺”和“拜扣隆”是什么东西,但“甘什黎村”以实体的方式展现这一渐行渐远的茅草屋,并附以文字说明,很好地传扬了黎族传统文化。每一个到槟榔谷的游客,都在有意或无意中受到黎族苗族文化的熏陶。
14时50分,大型实景演出《槟榔·古韵》在舞蹈《钻木取火》中拉开帷幕。随着百鸟欢叫的背景音乐响起,一群黎族青年男女相继登台,他们以形象的肢体语言演绎了“钻木取火”的古老场景,诠释了“火”在黎族人民心中的神圣地位。舞蹈《捏》,让我第一次领略到了海南苗族的恋爱习俗。节目中,青年男女演员以其诙谐有趣的舞蹈动作,表现了海南岛苗族青年相互示爱的方式:“捏得越痛,爱得越深”。短短半个小时内,包括《黎家锦绣》《种山栏》《打柴舞》等在内的舞蹈节目,把观众带入了黎族苗族的历史文化之中,让他们感受到了黎苗文化的独特魅力。演出散场后,许多游客还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场。
“雨林苗寨”也是槟榔谷的特色景区之一,在那里,不仅可以到苗家喝一口拦门酒,听一曲苗岭飞歌,看一场体现苗族文化的“上刀山、下火海”表演,体验古老的苗染苗绣技艺,还可以带上一包缓解风湿的妙药偏方。之前我曾经领略过其独特的魅力,遗憾的是,这次游览时,“雨林苗寨”正在升级改造中,没能再次前往体验。
太阳渐渐西斜,我步行沿着景区道路边走边看,然后恋恋不舍地走出了景区。站在空旷的游客廣场上,回望绿树掩映下的槟榔谷,我浮想联翩,其古老的黎族苗族韵味流淌在我的心中,泛起了阵阵涟漪。“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我衷心希望槟榔谷旅游区能够长盛不衰,让古老的黎族苗族文化在这里代代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