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奎,赵 勇,申才佳,刘东旗
太和县人民医院骨二科,安徽 太和 236600
胫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类型,若未能及时治疗,极易诱发患肢缩短畸形及骨折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1]。内固定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骨折复位后使用固定装置进行骨折端复位固定,以促进骨折端愈合[2]。但临床治疗中发现,内固定术后有患者会出现骨折不愈合情况,需进行二次甚至多次手术治疗[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21年6月太和县人民医院骨二科收治的200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找出影响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相关因素,为临床早期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200例患者,男性109例,女性91例;年龄45~79岁,平均59.6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16例,摔伤27例,高处坠落伤38例,其他19例。本研究经笔者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19L032),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2方法采用笔者医院自制的基线资料调查问卷,统计并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复位方式、内固定方式);术前抽取患者静脉血,离心(3000r/min,10min,离心半径10cm)取血清,采用比色法检测白蛋白水平,采用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美克曼公司)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素氮(BUN)和肌酐(Cr)水平(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骨不愈合判定标准:每半个月通过胫骨正侧位X线片检查进行诊断,术后连续检查3个月出现以下征象之一且无进一步愈合倾向,即可判定为骨不愈合:骨断端硬化或存在间隙,骨折面清晰光滑;骨髓封闭,骨折断端无骨痂生成,且出现连续骨折线;骨痂中未见骨小梁;假关节形成。将骨不愈合患者纳入不愈合组,其余纳入愈合良好组。
4结果200例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发生骨折不愈合24例(12%)。不愈合组白蛋白水平,骨折AO分型A型、B型骨折,Ⅰ型、Ⅱ型软组织损伤占比低于愈合良好组,高能损伤、切开复位、钢板固定、C型骨折、Ⅲ型软组织损伤占比均高于愈合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将基线资料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赋值说明(表2),将胫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情况作为因变量(1=未愈合,0=愈合)。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能量损伤、切开复位、钢板固定内固定、骨折类型及软组织损伤程度是胫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危险因素(OR>1,P<0.05);白蛋白水平是胫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的保护因素(OR<1,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表2 自变量赋值说明
表3 胫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能量损伤、切开复位及钢板固定内固定是胫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危险因素,白蛋白水平是胫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的保护因素。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高能量损伤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软组织损伤程度更严重,而复杂的骨折类型极易导致骨缺损,术中易增加对骨折断端血管的医源性损伤,不利于骨折愈合[4-5]。(2)切开复位内固定强调解剖复位及坚强固定,但因骨折端周围软组织存在较大损伤,在进行切开复位时,不仅导致骨膜过度分离,且容易导致骨折不愈合的发生。(3)A、B型骨折复位剥离骨膜,但一般复位良好,骨折面的对合面积大大增加,在两种因素综合做作用下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C 型骨折为粉碎性骨折,多由高能量所致,切开复位损害了骨膜又无法很好地复位骨折,不利于骨折的愈合[6]。(4)钢板内固定的作用力主要集中在骨折端,长期的压力下可导致固定物失效或钢板断裂,影响骨折端愈合[7]。而髓内钉贯穿髓腔产生的纵向力更利于骨折端受力均匀,利于骨折端的愈合[8]。(5)骨折愈合是一个维持骨吸收与骨形成平衡的过程,白蛋白是人体重要的一种营养物质,促进骨折端血液循环,促骨折愈合[9]。此外白蛋白涂层的移植物可增强成骨细胞能力[10]。
综上所述,胫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可能受到高能损伤、切开复发、钢板内固定、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及白蛋白水平的影响,临床可根据上述相关影响因素积极防御,降低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发生风险。
作者贡献声明:于小奎:资料搜集、论文撰写;赵勇:资料收集、文献检索;申才佳:资料整理、统计学分析;刘东旗:研究指导、论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