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行者》的生态主义叙事与美学呈现

2022-05-23 16:31:02王楚然
电影文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非人类狼群行者

王楚然

(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狼行者》是一部由多个国家联合制作的奇幻、冒险类动画影片,作为导演汤姆·摩尔“爱尔兰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本片依然以古老的爱尔兰民间故事为创作蓝本,以人类和狼群在生存空间中的矛盾引发关于自然和人性的探讨。画面上延续了卡通沙龙工作室的手绘传统,高高城墙里的一排排屋顶、棱角分明的几何图形下的“城市人”等“现代化”城市形象,与之对应的是森林里整齐茂盛的植物、丰满圆润的流线形狼族等自然环境呈现,创作者利用五年的时间创作、打磨,运用拥有独特魅力而区别于3D动画、CG动画表现力的2D动画为观众呈现了动人的“自然力量”。

当今世界,人类对自然进行统治的欲望因工业化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增强,不计后果地对自然进行破坏后,生态危机随之而来,各种艺术类型的创作者们作为率先觉醒的代表,开始将其生态意识融入到作品当中进行传播。随着电影中生态意识的产生与发展,生态叙事的运用由此产生,生态叙事即叙事者从生态整体主义的角度出发,使作品呈现出叙事与生态意识相互交融的一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动画电影在生态叙事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无论是构建自然环境,还是设置非人的动画形象,都能够更好地将生态观生动地呈现在银幕之上。爱尔兰动画导演汤姆·摩尔同样通过《狼行者》呈现了自己的生态责任感,不但延续了前两部作品的古凯尔特文化,还通过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在给观众带来感动的同时也引发其对自然、人类关系的思考。

一、兼顾人类与非人类的生态主义叙事美学

《狼行者》的故事发生在1650年爱尔兰的基尔肯尼城,正值英格兰殖民扩张时期,当时的爱尔兰被认为是野蛮的、需要被驯服的国家,被视为“狼国”,攻占了基尔肯尼的清教徒克伦威尔,随即对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人展开清洗。导演受此民间故事的影响,塑造了“护国公”这一统治者的形象,与之对立的是森林里的狼群,统治者为了树立自己保护者的身份而将狼群冠以可怕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消灭狼群,树立威信,进而合理化驯服民众才是其最终目的。

影片对人类和非人类的形象进行建构,描绘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两个互相呼应的叙事空间——人类的居住城市和狼群的栖息森林,围绕这两个空间展现人类和狼群的对立命运,从而向观众揭示权利不对等的自然法则。当二者权利不对等时,势必有一方处于劣势,或是“人的死亡”,或是“狼的灭绝”。本片中的生态主义叙事美学,是通过多方叙事视角、具有生态意识的线性叙事结构等方面结合角色塑造体现的,《狼行者》的故事除了惬意的童真外,还呈现了人类文化里的生态美学意蕴。

(一)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蕴

生态主义电影,是为了通过描绘人与自然关系后,能够改变人类生态观念的存在,创作者将生态意识融入到作品当中,为影响未来人类文化发展而努力。生态主义认为,人与自然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联系,互为依靠,人类不能单方面强调个人利益而影响生态系统整体的和谐发展。《狼行者》一开场就以伐木工人和狼的冲突上演了一场自然环境对抗城市的生存空间战,贪婪的统治者要进行城市扩张、要毁坏森林、要消灭狼群,最终为自己愚蠢的决定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这个主题立意深刻的动画电影故事中,贪婪的人类受到了自然的对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直白的,人类要尊重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多视角的生态主义叙事策略

叙事策略即讲故事的方法,多个叙事视角的自由切换也是美国动画电影中常用的叙事策略。不同的叙事角度会呈现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观众也会随着不同视角的呈现进行换位思考,进而了解影片想要传达的价值取向。人类视角和非人类视角是动画电影中常见的生态主义叙事视角。

1.人类视角

人类视角,顾名思义,是以人类的角度进行故事的讲述,这一视角具有一定的主观意愿。在影片开场,呈现了伐木工人眼中狼的形象,对于人类来说,狼是一种凶狠的动物,原始印象中的狼是凶狠、狰狞的,人类对狼群常常是恐惧的,可是狼真的如此可怕吗?无论是“护国公”、猎人、城市居民,甚至是融入狼群之前的Robyn,为了要证实他们的观点,在人类视角中的狼群就是可怕的。

2.非人类视角

非人类视角的叙事角度在生态主义叙事的动画电影中,优势尤为突出,它区别于人类带有主观色彩的叙事视角,非人类视角可以带领观众进入不同的叙事画面,进行换位思考,了解创作者想要呈现的生态思想。Robyn融入狼群之后、以非人类视角所看到的狼群是顽皮可爱的,它们不再具有威胁性,观众跟随影片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的森林之中,它们闭眼倾听、用四肢感受、奔跑跳跃、享受自由,它们感受万物生灵的同时又流露对人类猎杀的惶恐和无助。

(三)具有生态意识的线性叙事结构

动画电影因其虚构性在生态意识的传播上具备一定优势,而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除了立意深刻的叙述主题、独到的叙事策略和丰富的人物形象以外,还要具备能增强影片叙事层次和节奏的叙事结构。有研究者在对大量动画电影进行深入解析后了解到,动画电影总体上遵循平衡——失衡——重新获得平衡的线性叙事模式。《狼行者》将创作者的生态意识通过人类与狼群的生命关系和生存空间进行呈现,通过“打破和谐——对抗破坏力量——回归和谐”这一具有生态意识的线性叙事结构推动故事的发展。

1.和谐被打破

按照常规的线性叙事结构,故事应该是从“和谐”开始的,这时的生态自然环境平衡且稳定,而《狼行者》中在冲突之前并未呈现和谐美好的画面,影片一开始就上演了狼群与人类的生存空间保卫战,“护国公”的出现和消灭狼群的统治思想,使人类与非人类的和谐被打破。而本来与父亲在英格兰过着自由捕猎生活的Robyn也因为统治者的侵略不得不远赴他乡,却因冒险精神闯入森林,阴差阳错地成为狼行者,作为主角的人类生活环境与人类意识的和谐也被打破。

2.对抗破坏力量

影片中的“护国公”为了合理化统治基尔肯尼城,渴望获得更广阔的城市空间而砍伐森林,迫使狼群反抗从而更加名正言顺地对狼群进行捕杀,以“护国公”为代表的人类在影片中充当“破坏力量”这一叙事功能,在以狼行者为代表的非人类眼中,他就是打破和谐的罪魁祸首,而狼行者在对抗之初并不想以暴制暴,它们试图感化人类或者对人类做出妥协,这种渴望和谐的方式在贪婪的人类面前却成了示弱。贪得无厌的人类继续破坏和谐使得愤怒的非人类不得不进行对抗,而Robyn的觉醒与反抗,不单单是摆脱父权的压制,更是冲破统治者枷锁。

3.重返和谐

“护国公”的贪得无厌导致其自食恶果,狼群通过团结抗争获得胜利,城市空间中的人类和森林环境中的狼群恢复了稳定状态,重返和谐。Robyn作为成长主体的人类,最终接纳作为非人类狼行者的自己;父亲作为被雇用的猎狼者,也融入狼行者群体。处于对立状态的双方走向和解,这是一种反省的力量。环环相扣的线性叙事结构,不仅增强了影片的叙事节奏和层次,更是将生态意识融入得恰到好处。

(四)生态叙事中的角色塑造

电影的完整叙事是由故事中的角色来完成的,注入了生态意识的电影,往往也会将人物塑造为生态主义代表。他们往往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渴望和谐。《狼行者》中的生态主义人物代表无疑是热爱冒险、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的Robyn,这一角色塑造是存在形成过程的。在接触狼群之前她以父亲猎狼人的身份为榜样,在森林中接触狼行者Mebh后,消除了对狼群凶狠残暴的固有印象,又在阴差阳错中成为狼行者以后开始理解狼群的处境、对自然产生新的认知。从她渴望父亲的理解到融入狼群共同对抗自然的“破坏力量”,年幼小女孩的生态意识开始形成。除此之外,Robyn的父亲姑且算作生态主义人物,他是人类世界中被禁锢、缺乏勇气的成年人,可因为爱自己的女儿而愿意冲破制度的牢笼,保护女儿的本能给了他反抗的勇气,虽然是被迫改变,却也完成了对自己、对他人的救赎,重获内心世界的和谐。

与生态主义人物相对应的是生态环境中的非人类,即狼行者,这是影片中一个具有奇幻色彩的角色,清醒状态下是人类,睡眠状态下幻化成狼,还拥有借助自然立量治愈伤痛的超能力。以Mebh为代表的狼行者接受着自然的馈赠,充当起了人类和自然的桥梁。《狼行者》通过生态主义叙事中的人类和非人类角色塑造,证明了人类与自然是可以和谐相处的,完美呈现了生态主义意蕴。

二、极具“自然力量”的视听语言美学

视听语言作为电影艺术的传播媒介,包括影像、声音等方面内容。在CG技术和3D动画盛行的今天,绝大部分的动画电影都在追求写实、追求场景的逼真,汤姆·摩尔却用高辨识度的手绘画风,对线条和色彩加以运用,通过极具“自然力量”的影像表达和音乐运用,完成美学表达,引领观众进入斑斓的二维世界,使观众可以沉浸体验审美、感受审美意蕴。

(一)画面意象

沙龙工作室独树一帜的手绘画风,造就了这部影片的基色,影片中繁而不乱的线条和饱和的色彩进行搭配,呈现舒适的画面。在场景塑造方面,汤姆·摩尔表示受到了吉卜力《辉夜姬物语》影响,同时,为了区别城市形象和自然空间,城镇以单一黑白色的直线进行勾勒,参考雕版印刷,使之看起来又严肃又沉闷;而森林却与之相反,森林由色彩斑斓的曲线绘制而成,参考水彩,呈现出生机勃勃、活泼的画面意象。二者展现出的对立冲突奠定了影片人类与自然不和谐的基调。

在人物塑造方面,Robyn的前期和后期造型是不同的,前期的她虽然身体是圆滑的线条,却身着方形服饰,表明她内心受到压制,而在后期融入狼群后,线条则越发松散,人物呈现更加自由的状态;Mebh和母亲的线条大多是以圆形为主的流线型,色彩也更为鲜艳,适配角色亲近自然、友好有活力的性格特征;而“护国公”和父亲比尔所代表的父权则为有棱有角的几何图形,而且大多身形庞大,象征着权威与地位。人物形象的大不相同,呈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观众则能更加快速捕捉人物特点,了解角色的生态叙事功能。

(二)声音意蕴

画面和声音的配合完成了电影视听语言的美学呈现,

Running

with

the

Wolves

这首歌,直译为《与狼奔跑》,从名字来看就无比契合主题,歌词在配合电影做了改动后,恰到好处地描述了主角在生态环境中自由自在的心境。美轮美奂的画面意象,婉转动听的声音意蕴,《狼行者》通过对视觉和听觉的创造,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极佳的视听体验,更是呈现了极具“自然力量”的视听语言美学。

整部影片呈现的故事看似简单,实则受众群体则不单单是儿童,孩子们可以从影片叙事中了解自由、友谊、热爱自然等表层主题,《狼行者》做到了动画电影传播生态意识的优势所在;而更深层次呈现的则是人类与自然的宏大命题,创作者通过生态主义叙事和视听语言呈现生态主义之美,传递其生态价值观。

猜你喜欢
非人类狼群行者
“非人类纪”的星际艺术及宇宙媒介——答林万山
做“两个确立”的忠实践行者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4:20
逆行者
Cлово месяца
中国(俄文)(2020年4期)2020-11-24 00:16:05
最美逆行者
草原歌声(2020年1期)2020-07-25 01:45:16
德国老人 用40年融入狼群
乐活老年(2019年5期)2019-07-25 01:18:18
狼群之争
《重返狼群》
论当代不分类属的本体论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