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丽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48)
2016年播出的纪录片《蓝白之上》主要展现了云南大理喜洲镇周城村的白族扎染这一有着1000多年的非遗文化。纪录片围绕着扎染的操作步骤和流程,通过空间影像的建构,生动而细致地呈现了扎染技艺的特点和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与地域特色,以及在扎染的传承和创新方面的成功尝试,不仅表现了扎染技术的延续,还展现了扎染精神的传承和扎染传承人对标准的坚守。
埃德曼说“艺术是理解自身生活状态并将其转化为最有趣最绝妙东西的智慧过程”。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民族性和生活性的典型特征,非遗类纪录片的责任和宗旨之一就是用艺术的方式记录和展现深度融入生活的文化遗产。取材于生活的影像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文化之根和艺术之源,《蓝白之上》的影像建构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通过生活中的素材塑造出了一人、一城、一村、一事的人间烟火气,用真人、真事传达真情、真感,最是动人。
1.独自劳动
段银开作为影片的主要人物,在银幕上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勤劳的白族妇女的形象,影片花费大量的镜头记录她制作扎染的全部流程,染料制作、绘图、制版、印花、扎花、染布、拆线、漂洗都亲力亲为,呈现了丰富而真实的劳动场景。影片开始,段银开拿着竹编篮子采摘染色用的板蓝根,板蓝根每年4月采摘1次,8月采摘1次,12月采摘1次,接着就是将板蓝根撒入染色大缸制作染料,每次打80到100下,每天打3次。这些详细的数据不仅是段银开作为非遗传承人对于扎染技艺的熟悉,更是扎染本身繁重工作内容的生动写照,让观众感受到了手工技艺的珍贵与不易。
2.集体劳动
在周城村,扎染是每个白族妇女的拿手活计和必备技能。片中妇女们聚在一起穿针引线扎花的镜头多达10余处,母女二人,婆媳二人,祖孙二人,年轻女孩二人或三五邻里聚在一起扎花的场景不仅给观众以视觉的享受,老人们唱着古朴调子更是带给纪录片浓厚的生活气息,唱歌的内容也是讲述生活琐事,喜怒哀乐,让观众深切体会到了白族妇女集体劳动的日常生活状态。通过集体劳动的展现,描绘了白族妇女的勤劳,也感受到了一针一线中的工匠精神。白族人通过这一针一线缝出了柴米油盐生活所需,也缝出了扎染的未来,现在的白族扎染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相比于紧张的劳作,生活中的休闲场景有效地调节了纪录片的节奏。段银开作为其家族内将扎染发扬光大的人,肩负着推动扎染在后代中传承的重要使命。从其口述中得知,段银开的扎染情结来自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耳濡目染,自己的努力更是源于对扎染的热爱,扎染已经融入了白族人的血脉当中,白族人从生到死离不开扎染,小孩的衣服、腰带、包袱都是蓝白之色的扎染布制作,死了穿着蓝白的扎染布料入葬。段银开将这份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女儿,片中有一段温馨而恬静的画面,段银开和女儿在天井里对坐,一起扎花,闲聊,更多的时候仅是安静地做着手里的活计,段银开从6岁女儿段兴语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在这每天的对坐闲聊的休闲场景中,扎染技艺实现了传承,女儿扎花时专注的表情和熟练的动作,预示着扎染后继有人。
非遗传承有苦也有乐,苦乐交织才会凝聚出非遗绚烂的生命色彩。生存是每个人面临的压力,对于依赖扎染生活的周城白族人来说,扎染生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生活的质量,从段银开的口述可知,2003年到2004年当地染布坊有10来家,因为亏钱做不下去,现在只剩下3到4家。要生活下去却不能断了传承,周城的白族人面临着多重的压力,这种压力也让观众深有同感,普通人每天都面临着生活和生存的两难选择。作为扎染传承人的段银开并没有放弃,执着而坚定地继续着扎染事业。“传中有变”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非遗传承的必然选择路径。段银开大胆创新,研发新的植物扎染产品,镜头展示了红色、绿色的扎染布匹,以及用这些色彩鲜艳的布匹做成服装和包包,丰富的扎染商品种类,推动了扎染的发展,让扎染的商品成为外地游客购买的热门纪念品,甚至登上了国际服装展示的大舞台,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创新让段银开染出了新的人生色彩和民族色彩。片中展示了多件彩色的扎染作品,以及整部纪录片中段银开穿着彩色的扎染衣服,无时无刻不在昭示着这场变革的成功,观众也能通过画面由物及人,透过影像看精神,真切感受到扎染传承人的快乐、富足、传承和坚守。
让·米特里说“电影本质上是一种具体的艺术,是将具体事物变成表意系统的艺术”。人、物、音乐、山、水是构成艺术的常见元素,《蓝白之上》的影像建构采用的是视听结合的方式,营造了一种诗境的氛围,诗境的构成是通过一系列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符号的灵动呈现与合理组合。
电影的基调颜色是感情基调的真实反映,也是影片风格的体现,不仅可以烘托氛围,表达情感,更可以带给人意境美的享受。《蓝白之上》的色彩简单而专一,即蓝和白。纪录片的开头和结尾,导演都将镜头聚焦了苍山的雪白,洱海的深蓝,以及蓝天中飘动的白云。青瓦白墙的居住院落,蓝色和白色成为大理重要的文化介质,体现了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至高境界。蓝色通常被认为是忧郁和冷静的色调,白色则象征纯洁、美丽、明亮,但在这部纪录片中,蓝色丝毫不会让人感到忧郁,因为大理的山水、白族的文化赋予了蓝色新的生命内涵。纪录片开头,作为扎染传承人的段银开表述了自己对蓝和白的喜爱,既是个人最喜欢的颜色,也是白族的颜色,家乡大理的颜色,蓝色和白色渗入到了白族人的精神层面,成为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的精神指引。这种喜爱并非浅薄表述,而是与扎染人融为一体,为整部纪录片奠定了蓝白基调。纪录片以快速切换五光十色的多个场景为起始,让观众感受到世界有很多的颜色。紧接着,一块传统扎染的蓝白相间的布匹覆盖了整个镜头,引入了纪录片的颜色主体,即蓝色和白色,接着就是蓝天上白云飘过的景象,将人为塑造的蓝色和白色与大自然的蓝白融为一体,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美好意愿。纪录片的中间,导演给了存放板蓝根的大缸一个特写镜头,大缸中的水变成了蓝色,向观众诉说着扎染蓝色的源头是苍山之上的植物板蓝根。此外,挂在天井中的一条条染好的蓝白色的布随风飘荡的镜头也出现了多次,将蓝白的颜色基调不断强化。影片结尾部分,将段银开在纪录片开头的解说词又重复了一遍,作为与影片开头的呼应,配以的影像则换成了大理的苍山、洱海、蓝天、白云,及在水上撑着竹筏捕鱼的大理人,将恬静和美的大理生活真实地展现,没有电脑合成与虚构,都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
不同的民族、地域、时代有着不同的喜欢的颜色,世界虽是多彩,但属于大理和白族的颜色永远是蓝色和白色,蓝色和白色融入到白族人民的血液当中,世间唯有蓝白得以慰藉灵魂,虽然现在的扎染有了更多丰富的色彩,但蓝和白永远是扎染的根,是扎染这门传统技艺的源头。经历了千百年,扎染的精神在千万白族人生命中延续与发展。
音乐的使用在纪录片中十分普遍。《蓝白之上》中的音乐运用恰到好处,但主要作用是辅助图像画面完成影像塑造。轻灵欢快和幽远空灵是音乐整体风格,在影片的开头,伴随着轻灵而欢快的音乐,纪录片的名称被以艺术的字体书写出来,在介绍大理的山、水的部分,伴随的是幽远空灵的音乐,与云南的地理位置及风光十分契合。片中采摘板蓝根、制作植物染料、扎花、染色等情景都是配以欢快的音乐,当扎染作品完成,母女二人一起展示劳动成果的画面中,凝重幽远的音乐烘托出了扎染传统技艺的历史厚重,带给观众艺术的震撼。纪录片的结尾,镜头再次展现了苍山的白雪,洱海的深蓝,缓慢而厚重的音乐完美契合了扎染技艺传承的延续,以及不忘山水间蓝白之根的影片主题氛围。
技艺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所在地域与民族文化,《蓝白之上》中的影像也关注了云南文化和白族文化元素,为纪录片的影像构建打上了文化的印记。
白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自然物的崇拜,崇拜天、崇拜地、崇拜水、崇拜石,白族奉行本主文化,塑造了白族人勤劳、勇敢、自信、开放的民族性格。大理的苍山、洱海、蓝天、白云是白族人的生之所依,死之所往,白族的扎染也与这方山水、天地密不可分,染料来自苍山,染布的水来自洱海,扎染的颜色来自天空之蓝,苍山上的白雪,蓝色和白色是大理的颜色,民族的颜色。本主文化既是白族人民的精神支柱,也是生活指引,生存所依,已经融合血脉当中,融入到扎染技艺之中,也融入到了精美的充满文化和历史气息的扎染作品当中。透过布匹中的蓝白之韵,观众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勤劳、朴实、勇敢的本主文化气息,染布坚持使用自然植物染色,经由白族男人和女人勤劳而灵巧的双手完成扎花、染色,在传统的歌声中,一针一线缝出了大理的山水气韵,让扎染本身充满了灵性,不再是一块不会说话的布匹或者一件简单的衣服,而是一段歌,一首曲,一行诗,一段情,让观众十分向往和留恋。
整部纪录片的镜头大部分是在白族传统的民居中拍摄完成的。纪录片中的民居特色留给观众深刻印象,民居是家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对于家的向往和热恋是由来已久,在写着“艺林藏秀”的照壁,宽敞方正的大天井里,段银开在这里晾晒染好的布,放着制作染料的水缸,片中一个镜头就是段银开在水缸中撒入板蓝根制作染料,说明这是工作的场所,也是母女交流,传承技艺的绝佳地点。在这里女儿跟妈妈学习扎花,虽然并没有很多的话语,片中段银开和女儿动作上的交流也只有一次,就是妈妈帮助女儿剪去扎花时露出的线头。虽然这只是一幅安静的画面,却充满了温馨和恬静的生活气息,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到母女的心是在一起的。同样,天井、照壁、精美装饰的围墙,还有瓦顶飞檐,给纪录片增添了很多的民族魅力。
《蓝白之上》的成功在于将非遗传承中的传统艺术与技艺的展示和传统匠人职业精神的传承完美结合。不仅展示了扎染的多彩文化,还塑造了扎染精神与智慧的活态传承。展现了扎染技艺所蕴含的大理独特的韵味,为非遗类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