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
[摘 要] 思政课是大学生群体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整体社会责任感呈现出良好的状态,但基于个体认知、成长环境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自我意识强、奉献精神匮乏、知行不一等问题仍存在。高校思政课应利用好课程性质及内容上的独特优势,借助把握教师角色认同、构建数字化教学平台、组织社会实践、丰富教学内容等举措来落实好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学任务。
[关 键 词] 大学教育;思政课程;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7-0148-03
大学生群体肩负着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重要使命,大学生群体社会责任感的强弱直接与我国未来的发展质量挂钩。因此,高校思政课应将培养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作為课程开展的重要抓手,将这项工作的建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培养大学生群体责任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高校思政教师应迎合党中央的精神指示推动课程教育,对此展开具体探索。
一、借助思政课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分析
(一)基于教育部的根本要求
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针对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展开研究,这对各教育院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其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教育部在关于责任担当部分的阐述中提出学生应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及国际理解三个方面达到要求,其中包含对自己及他人负责、崇尚平等自由、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提升国家认同感、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内容。思政课是各高校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各高校需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指引大学生朝着正确的思想方向迈进,促使其在学习感悟中体会到自身所肩负的使命,借助思政活动来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群体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基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途径
社会责任感是与价值观所紧密相关的,大学生群体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与其价值观息息相关。借助思政课来培养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提升其道德修养、促使其得以长远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途径。因此,新时期的各高校必须正视增强大学生群体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利用思政课的德育性质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指引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各高校思政教师应合理规划课程,确保学生能在思政课中接受到良好的熏陶,能逐步提升政治认同感及国家自豪感。大学生群体应具备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应借助正确的价值观念来指引实践活动。作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群体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对我国整体社会文明建设程度的提高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1]。总之,借助思政课来培养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基于新时期的社会使命
大学生群体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任。“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持续深化预示着大学生群体在促进我国社会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也预示着大学生已成为现今时代的中坚力量,他们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这也意味着大学生群体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加大面向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教育力度,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步伐才能得以加快。借助思政课培养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是促使其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的根本途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时期的大学生应始终将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维护民族团结及社会安定平稳方面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将“追梦人”及“圆梦人”的责任履行好。各高校思政教师应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怎样培养大学生、为谁培养大学生”这些根本问题来设计教学内容,切实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确保其能够自觉树立为国家的富强、和谐及人民的安居乐业而生生不息奋斗的伟大理想信念,积极投入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建设的伟大征程之中[2]。
二、大学生群体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表现分析
近年来,国家及社会各界对培养大学生群体社会责任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目前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呈持续增强趋势,但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甚至缺失的状况还是存在的。
(一)缺乏社会关怀意识
当代大学生大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其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发展方面的重视度较高,能够清晰规划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十分重视个人获得感的满足,但自我意识过于强烈的弊端就是社会关怀意识严重匮乏。一些大学生集体荣誉感较为淡薄,对国家大事和社会问题始终保持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集体荣誉感和正义感都较为匮乏。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大学生对智能化、电子化设备的依赖感越来越强,相关调查显示,现今大学生的大部分闲暇时间都花在网购、游戏、娱乐软件上,其对自我愉悦感满足的需求愈发突出,对国家大事却漠不关心。他们往往只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极少关注国家政治生活,这就使他们显示出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大局意识和公民意识都较为欠缺,政治认同感也越来越低,自然也就无法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二)缺乏集体奉献精神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现代社会的年轻人都将生活重心放在了工作及提升自我等方面,完全无暇顾及他人的生活,这种社会氛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价值选择。一些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拿高分及评优评奖,并未注重自身综合素养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升,选择学习内容时也会更加倾向于占高学分的专业课程,对思政等公共课的学习仅停留在应付考试的层面。这些大学生将大学生活看作是人生中的必然经历,是获得理想工作的阶梯,对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关注度不足。此外,虽然各高校都会组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但大多大学生都是在学校及社团组织的强制要求下才参与的,参加志愿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附加分。而在未来就业时他们也会倾向于高薪且体面的工作,极少会有大学生自愿投入偏远地区的建设中,人才分布的不均衡化最终将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3]。
(三)行为与意识严重脱节
受生长环境及社会因素的影响,知行不一的现象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相关调查报告显示:作为我国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群体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其在本质观念上的价值观导向是清晰且正确的,但这些社会责任意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也就是说具备践行社会责任意识的观念,但不具备践行社会责任意识的实际行动。如常有大学生认为应乐于奉献、帮助他人,但当真正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却犹豫不决;他们都能意识到好好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应对自己负责,却仍然敷衍了事地对待学习[4]。这种种现象表明,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都接受到了良好的价值观念指引,却无法将其外化于行,意识与行为脱节。
总之,当前大学生群体社会责任意识的匮乏性是显著的,各高校思政教师应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改进教学方案,切实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促使大学生群体朝着知行合一的方向前行。
三、借助思政课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探索
借助思政课来培养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已成为一项时代性的必然使命。对于各高校而言,借助思政课来培养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思政教师应设立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目标,并选取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借助教学模式及教学方式的改进将社会责任教育貫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体而言,可借助把握教师角色认同、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等方式来提升思政课程的教育实效性。
(一)把握教师角色认同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持续推进,不同社会思潮间的碰撞愈发激烈,这从一定意义上冲击着高校思政教师的价值信仰。思政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不清晰、理解不透彻,这使其职业认同感逐步降低,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未来发展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作为教育活动中的施教者,教师职业素养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最终开展成效,一个缺乏理想信念的教师必定培养不出具备高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因此,借助思政课来培养大学生群体社会责任感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思政教师的理想信念是崇高的,确保教师具备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的能力。
各高校思政教师是我党理想信念及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及践行者,肩负着引导大学生群体思想观念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各高校教师应把握好角色认同,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将自身职责履行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八一学校时明确指出:教师应做好学生锤炼品德、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及奉献祖国路上的引路人。现代思政教师需肩负起指引大学生群体健康发展的引路人,强化“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切实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及文化自信,借助理想信念筑牢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二)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
现在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各行各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各高校思政教师可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搭建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手机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所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特殊时期,线上教育平台的规模越来越庞大,而以手机为载体的数字化教学平台更是为高校教育提供了新的便利。要想借助高校思政课来加强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大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学习、生活中,必须迎合学生的价值需求和兴趣取向来创新教育模式,借助数字化平台来贯彻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使命。总之,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高校思政课需要顺势而行,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便利性和时代性来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首先,各高等院校需把握好现代大学生群体的性格特点,以幽默风趣、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切实降低思政课的枯燥性。教师应利用学生所能接受的语言来宣传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与学生构建良好的沟通关系,拉近双方的距离。其次,教师需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灵活化特点来构建更为深入人心的课程内容,将社会热点事件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并借助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微视频任务、答题挑战等模块任务的设计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自主投入思政课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5]。
(三)创新教学方式
各高校思政教师应在做好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将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贯穿到整个教育活动中。目前致使大学生群体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间的脱节过于明显,思政课程的教学大多是以课堂教育为主要形式展开的,实践活动的设置少之又少。因此,各高校思政教师需结合学生实际发展情况和课程内容的实际安排来创新教学方式,灵活化地调整思政课程的考核机制,借助集体实践活动的组建来增强其集体观念、培养其爱国精神、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社会热点事件为主题,开展小组辩论赛、演讲比赛、专题交流会等教学活动,借助各项主题竞赛活动来增强班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在竞赛活动的准备环节自行查阅材料,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社会热点事件的了解程度,增强其自学能力。竞赛活动结束后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形成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思想意识,并增强民族自豪感及国家认同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如前往欠发达地区支教、进行爱心募捐、宣传环保理念等,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展与自身发展间的联系是紧密的,在提升其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四)丰富教学内容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智育与德育兼备的课程,其本身就具备鲜明的时代化特征。因此,各高校思政教师应确保传授给学生的思想及理论是紧跟时代发展脚步的。但教材的编写存在相对的滞后性,教师需提升时政敏感度,紧跟时代潮流选择课程内容,教学应凸显出时代特征。此外,教师还需确保思政教学内容是契合学生日常生活的,结合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来丰富教学内容,选取一些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提升的教学资料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及说明,在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心系国家、关心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思政课是各高校开展德育的主要场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下意识地融入一些時政知识的教学,借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其国家认同感。教师需履行好施教者的义务,做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工作,并积极迎合社会教育理念的变革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生的过程中得到社会责任感的升华。
如引导学生自行查阅我国近些年在国计民生、国防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五四运动一百周年、马克思两百周年诞辰等大会上的讲话,让学生清晰地感知到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对祖国的力量产生信服感,切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其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6]。长此以往,查阅时政资料、关心国家大事便成为他们的学习习惯,这能在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渐成长为心系人民、心系社会、心系国家的有志青年。
四、结语
思政课是各高校开展德育的主要阵地,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弘扬和国家发展的根本需求,各高校应充分发挥好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先天优势,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内容,履行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责任,为国家储备好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以“通过高校思政课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主要探讨对象,多途径地提出了几点思考,期望能为各高校教育工作的创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景韬.思政课培育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20,39(5):150-155.
[2]谢忠强,郭佳怡.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0(6):48-52.
[3]李修习.思政课教学应用“滴灌”模式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逻辑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9,17(25):211-213,216.
[4]夏伟.思政课程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22):208-209.
[5]于兴艳,郑毅,胡晓娟.基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9(1):28-30.
[6]张卓群,张红.“大思政课”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6):693-697.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