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不仅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数学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难。如果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从生活的角度去教学,就能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也能化繁为简,有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因此,文章主要探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希望能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途径
作者简介:徐香红(1980—),女,江苏省滨海县八滩镇中心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生活化教学就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能够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目前,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还未达到理想效果。教学实践分析得出,影响生活化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应用过于浅显,缺乏对生活化教学的深层认知,无法将其很好地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因此,要想让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教师需要更新生活化教学的教学理念和优化生活化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更新生活化教学的教学理念
(一)强化生活意识,正确认知
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强化学生的生活学习意识,也要强化自己的生活教学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生活化教学形成正确的认知,更好地运用生活化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渗透。
例如,《比一比》的课程内容是让学生通过物体的对比,进行大小或长短的区分。这样的数学元素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教师在教学时要具备生活化教学的意识,这样才能对意识进行自我强化,对学生进行渗透。教师可以用生活化的比较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代入感。比如,选取两名学生进行身高比较,让其他学生对自己观察到的直观景象进行复述。通过直观的对比,学生不仅对身高进行了比较,也针对学生的外貌特征进行了比较。这说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也加深了对课程的印象。以这样的方式强化生活意识,既能让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也能更好地开展生活化教学。
(二)生活与教学相结合,避免断层
生活化教学需要与日常课程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教学断层的现象。生活化教学的融入是为了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入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生活化教学与课程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例如,在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只有将课程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避免断层。这样做既开展了生活化教学,也能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学习。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比如,教师提出:“苹果是水果还是蔬菜?”针对教师的问题,学生很快回答:“苹果是水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假如将青菜、苹果和橘子放在一起,应该怎么区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说出:“青菜是蔬菜,应该自己作为一类;苹果和橘子是水果,应该划分为一类。”联系日常生活,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将生活与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既能让学生理解分类的含义,同时也代入了课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效提升了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避免了教学断层现象的发生。
(三)结合课程,融入生活常识
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要贯彻生活化教学的理念,但不要过于浅显,要在结合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将正确的生活常识融入其中。在生活中代入数学,在数学中代入生活,这样的教学理念才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教学的质量、效果。
例如,在教学《认位置》时,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中代入生活常识,化繁为简,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行有效学习。比如,教师让每一个学生结合自己和周围人的视角,说出自己在班级内的位置。坐在教室中间最前排的学生,无论从自己还是周围人的角度看,都是在最前面,那么相对来说,其他人都在他的后面,这也是基本的生活常识。如果自己坐在左边或右边的位置,那么看向其他人的时候,视角上也会有差别。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生活常识,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时候,要运用生活中的常识帮助学生理解什么叫位置以及位置会随着人们的视角转换而发生改变。教师以生活化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学,会加强学生的课程代入感,也能将较为抽象的内容具象化,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
二、优化生活化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代入课程
贯彻生活化教学的方针,教师要选择适合的课程创设生活化情境,并将内容进行有效代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熟悉情境进行数学的有效学习。同时,教师也要优化生活化教学方式,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代入课程,这样既能提升教学效率,也能有效推动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教师可以选择两名学生与自己一起创设生活情境:教师在讲台上摆放10颗糖果,然后拿走其中的两颗,让这两名学生平分现有的糖果。这也是生活当中常见的情境,将现有的东西进行平等分配,既代入了生活,也结合了课程。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先对现有的糖果进行数数,然后按照10以内的加减法则,将剩余的八颗糖果,一人四颗进行了平分,学生还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了复述:“一共10颗糖果,老师拿走了两颗,就是10-2=8,剩余八颗,我们一共两个人,4+4=8,8-4=4,所以一人四颗糖果。”这样既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也代入了课程,进行了生活化的有效学习。
(二)创设生活氛围,加强学习
教师要切实优化生活化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氛围,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让学生沉浸在生活化的氛围当中,学生才能融入生活化教学,便于教师讲解,提升生活化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教学《认识100以内的数》时,教师要选择不同的生活物品,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100以内的数字。教师可以准备不同数字的球衣,让学生通过这样的生活物品认识数字,创设生活化的氛围。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体现了数字,教师可以从中进行适当的选择,结合图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元素随处可见。在进行了生活化基础教学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随堂测试。教师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让学生从1数到100,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学生可以得到奖励。教师用这样的方式激励学生,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在生活化氛围的渲染下,教师激发了学生对100以内的数字进行了解和学习的兴趣,促进了生活化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创设生活元素,提升实效
将生活元素与日常课程进行有效结合是生活化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需要,创设相应的生活元素,让学生通过生活元素的辅助,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保证教学实效。
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元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5的分与合当中,教师先不要将数字进行具体体现,要以生活中的物品进行代替,然后让学生选择。教师可以将五个桃子,分为1和4,或者2和3,在分的过程中也要以生活物品代替。教师利用这样的方式能使学生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同时,在学生进行正确选择后,教师再让学生上台,在正确的物品上面标注具体的数字。教师创设生活元素进行生活化教学,再代入课程进行有效学习,提升了教学实效。
(四)创设生活实践,二者结合
在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创设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化学习中践行理论,让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生活化教学中的实践过程,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同时在其中增添生活化元素。这样既能推动生活化教学,也能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实践,推动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生活实践,也就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生活实践。在实践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选择想要寻找的图形。如果学生选择正方形,该小组就要在生活当中寻找正方形的图形;如果选择长方形就寻找长方形的图形,以此类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生活当中进行寻找图形的实践活动,并将找到的图形记录下来。但要注意,教师要全程辅助,避免意外情况发生。教师运用生活实践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学习,也在学习中进行生活实践,加深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五)创设生活化语言,有效代入
创设生活化语言是生活化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也是极易被忽略的部分。因此,在优化教学时,教师要贯彻生活化教学的方针,以生活化的角度代入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教师要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代入课程,这样能让知识更加直观,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加容易。
例如,在《时、分、秒》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将这三个时钟元素弄混,甚至还会“创编”出新的名词,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要从生活化的角度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概念。教师可以试着问学生,家里的时钟上面都有什么?很多学生都回答时钟上面有三根针,还有数字。对于学生的生活化语言的回答,教师先不要急着纠正,而是要顺着学生的话往下说,先肯定学生的答案,然后告知学生那“三根针”分别是时针、分针和秒针。最长的为分针,较短的为时针,而一直在不停地转动的就是秒针。教师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通俗易懂,学生容易接受。时钟是每个家庭里面都会出现的生活用品,教师联系日常生活,从生活的角度对教学进行优化,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六)创設生活空间,融入生活
教师要贯彻生活化方针,以生活化角度为主,在教学评价中融入生活,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贯彻生活化方针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生活空间,以生活中的常识来解释数学知识。
例如,在《厘米和米》的教学中,教师要融入生活常识,让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区分更加熟练。教师可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填空,再针对学生的填空情况进行生活化的教学评价。填空题当中铅笔是10(),需要学生在括号里面写上正确的答案。根据生活常识,铅笔应该是10厘米。但许多学生缺乏生活概念,填上了铅笔10米的答案。这样的情况客观存在,教师要从生活化的角度进行评价,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铅笔长度,再用生活中以米为单位的物体进行参照对比,像操场的跑道、路边的电线杆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以米为单位的物体。学生对这些生活中的物体进行联想,很轻易就能对比出厘米和米的区别。教师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联想空间对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七)创设生活场景,理解课程
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创设相应的生活场景。只有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角度学习课程、理解课程,才能贯彻生活化教学的方针,提高生活化教学的成效。因此,教师要在优化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创设生活场景,加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元、角、分》的学习中,教师要从生活化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元、角、分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播放生活化的视频,让学生了解钱币的概念以及钱在生活中的用途。然后运用多媒体程序制作趣味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互动,加强对元、角、分的认知。游戏中会出现不同的视频场景,在每个视频场景当中都会有相应的提示,学生要按照场景提示选择正确的数值代入。如果场景中出现买卖的场景,并且饮料瓶子上出现“元”的提示,那么学生就要选择正确的钱币数值代入。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强化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
结 语
生活化教学既能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也能让学生融入数学学习,减少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教师要重视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并针对生活化教学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改善,不断提升生活化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姚瑞兵.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国际教育论坛,2020,2(09):94.
徐海燕.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11(35):243.
林秀媚.浅议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学周刊,2017(07):65-66.
黄家楣.浅议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新教师,2017(0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