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秋静
摘要:在新课改的发展影响下,对教育各项标准有了明显的界定,尤其是小学数学的教育任务,课前预习成为新课改下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开展学习任务的前提,现有阶段的学生认识不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只是想盲目跟从教师所讲的内容过程,这种学习方式,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过度的依赖性,学生学习的状况就会显得非常被动,就很难能够推进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脚步,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改变现有的观念及思想,才能够拉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距离感,本文就浅谈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课前预习提出以下论述观点。
关键词:新课改;课前预习;距离感;论述;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每个学科的讲解都离不开课前预习,课前预习任务的开展,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理解性和掌握性,数学[1]是一门具有逻辑的学科,也是一门非常严谨的课程,其包含的知识量是非常丰富的,有的时候,学习的知识越多,学生就会出现遗忘的现象,这样下来,数学教学任务的难度就会广布提升,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都会产生恐惧和害怕心理,会数学知识也会有不理解的情绪和状况,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就会逐渐下降,和现代数学教育的目标是不相匹配的,延误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才能够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整体兴趣。
二、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1.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要重视预习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只想依靠教师的力量来促进小学数学的探索过程,长时间下来,学生就会产生不主动思考的情绪,这种学习状态,会影响到小学数学发展的根本任务,教师的教学难度会进一步的提升,如果学生在课前时候,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那么在很大程度上,都会使得教师的教学效率提升,师生之间的默契感就会有了明显的建立,能够加深师生之间的各项关系。
2.预习的重要性
首先,能够和旧知识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让学生在宽泛的时间中,复习并巩固好旧知识,减轻了教师的总体负担及压力,能够让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其次,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学会了,哪些方面没有学懂,对自己知识的掌握能够及时熟知,最后,可以加强学生自我思考和自学能力,位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自我学习能力是非常差的,通过课前预习,能够促进学生和数学之间的互动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
三、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课前预习的策略
1.激发预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教师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才能够打开课前预习的根本大门,在课前预习任务开展时,教师可以强制的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预习有初步的了解和准备,在预习任务结束时,教师要给予明确的反馈和评价,从多次的反馈中,可以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在教授《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在上课前可以提问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像:你们在生活中认识到了什么样的三角形呢?学生纷纷回答出:之前学过的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等,那同学们应该都可以发现出三角形中的特性,将没有被解决出来的问题标注在黑板之中,能够提高这节课的学习效率,很多时候,数学课程的教授都是富有连贯性的,想要摆脱旧知识讲解是不可能的,这样的课堂是非常活跃的,能够体现出师生之间的互动情况,让教师能够对学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过程。
2.拓展学生课外知识的视野
每个学科的教授,都离不开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数学[2]学科也是如此,教师要放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视野性,很多時候,班级内会出现一批优秀的学生代表,像:有些学生会提前预习好知识内容,待教师提问是,都可以对答如流,带动了周围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师可以给予明确的鼓励和支持这类学生的存在,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的认识及特征》时,教师可以相对穿插一些课外知识,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自行车的结构这么牢固呢?它是具有稳定性吗?这样的问题会引发出学生对三角形学习的思考,能够间接想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类问题的回答和课外知识的灌输式分不开的,教师要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课外知识,很多数学知识,不仅仅是在课内完成的,还需要课外知识的各项捕捉,才能够营造一种和谐、平静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进步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任务,给学生带来了广泛的思考性及探究过程。
总结
总而言之,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及帮助,才能够打开学生学习数学的大门,同时,教授数学学科的任务是非常艰难的,教师必须建立起耐心、细心以及注意度,才能解决好学生在今后出现的各项问题,教师要加强课前预习的总体工作,让学生在预习环境中进行成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打消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情绪,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方向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及影响。
参考文献
[1] 曹雪蓉。小学数学预习策略的选择探微[J].读与写(教育教 学刊),2015, (05).
[2] 彭曙凯。联系生活,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J]. 中国校外 教育,2014,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