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秀娟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激发学习潜能,达到优良的学习效果。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成功带来困难和障碍。
关键词:如何;培养;习惯
习惯,就说是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定型的动作和行为。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新课标大纲也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學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 “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
一、教师树立形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然而,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问,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二、要从小培养。
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早在胎儿时期就养成了,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的指示去做。《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在上面涂画,你把他涂黑,他就变黑,你把他涂红,他就变红。因此,越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当小孩已染成不良陋习就难以纠正。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大纲也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三、确定培养重点。
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学校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年级的培养重点,使之形成一个教育序列,确保学生学习习惯在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序列中养成。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循环往复,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中年级、高年级还需反复训练,进行低层次训练要为进行高层次训练打基础,进行高层次训练则要注意巩固和强化的层次训练的要求。例如,同样是培养“上课专心听讲”这一习惯,小学一二年级的要求是“上课专心听见,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说话”;小学三四年级的要求是“上课专心听讲,不想其他事情,积极举手发言,发言时声音要洪亮”;小学高年级的要求是“先预习后听讲,听讲时要善于思考”。
四、校内外相轨并行。
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生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点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可以是面访,也可以是电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坏行为作出及时的纠正。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家长如何配合学校的正面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就成为每一位家长必须引以注意并加以探索仍至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确定目标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可操之过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学习习惯。让孩子能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自觉就必须自主,没有自主的自觉是不能长久的。因此,在孩了的学习方式上家长应给予其充分的自主权,让孩子在一种适应他自身喜好的、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学习。 这样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效果,让孩子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学习。经常与孩子进行必要的交流,和善的交流可以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赏识孩子。著名的“赏识教育法”提出“好孩子是赏出来的”这一观点已成为当代教育学上一个被普遍认同的观点。
五、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孔子就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
学习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能力,才能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