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亮 | Yu Liang周静帆 | Zhou Jingfan许耘红 | Xu Yunhong
公元前274年,印度阿育王在完成第三次佛教结集后,派他的儿子前往斯里兰卡传授上座部佛教[1],佛教在斯里兰卡逐渐盛行。11—14世纪期间,缅甸、泰国、老挝等先后接受斯里兰卡大寺派法统的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在东南亚国家逐渐强大后传入我国云南地区,虽初传时间尚需考证,但可从史料记载中得知,公元1180年,南传佛教再次由泰国清迈传至缅甸,再从缅甸景栋传入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据瑞丽市藏佛经记载[2],南传佛教传入德宏地区为13世纪明初,润派经西双版纳传入德宏地区,除润派以外的摆庄、多列与左抵教派于15世纪先后由缅甸、临沧传入[3],最终形成德宏南传佛教多派共存的局面。
南传佛教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与封建政治经济及领土制度相结合,南传佛教得到封建领土的支持,迅速成为当地少数民族普遍的宗教信仰,从云游四方、无处可居转变为在召片领地或村社附近建寺,从而巩固封建统治阶级地位及更好地宣扬佛法,南传佛寺园林初具形态。由于傣族原始村社制度对南传佛寺发展产生的影响,与行政组织设置相对应,形成一套从上到下组织严密的统治机构,一般分为三个等级,即总佛寺、中心佛寺和村寨佛寺[4]。由于佛寺依靠世俗社会供养,因此社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佛寺园林的发展,最高级别佛寺受到最高统治阶级的重视,佛寺园林相较村寨佛寺更为完善。德宏东北部地区受到内地地主经济及文化的影响,领土统治权力分散,加之教派众多,佛寺没有统一的组织制度和明显的等级结构[1],佛寺受到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园林风格。
南传佛寺三个等级中最高一级总佛寺掌管全境内的佛事活动及重要的宗教和宣誓仪式,管辖勐内中心佛寺。中心佛寺由多所基层佛寺组成。村寨佛寺是由一个或几个村寨管理的佛寺,宗教活动均在村寨佛寺内举行。
南传佛寺拥有自己的一套寺院管理模式,寺院经济来源、开销都需要依赖于世俗社会,其选址一般位于村寨与城镇附近,方便信众到寺举行宗教活动,实行供养制,其选址从侧面反映了南传佛教中佛陀不以神自居的原始教义,相比汉传和藏传佛寺更贴近于世俗生活。受原始宗教“万物有灵”的影响,村寨被看作有灵魂的生命体[5],佛寺作为生命体的核心部位建于村寨头部、尾部或中部,佛寺与村寨融合形成有序与完整的统一体。
西双版纳村寨型佛寺园林选址位于村尾或村头,选址于距离村寨较近的山丘、山腰或出入口等风景优美、地势显著的地方[6];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建造佛寺,其周围绿荫环绕,营造了神秘的宗教氛围。
德宏村寨型佛寺选址多见于寨头或寨尾,偶见姐东崃奘寺选址于寨头;周围交通便利,与住宅相邻,寺院外围建有空旷的活动空间,或与村寨行政中心广场连接,方便信众举行宗教节庆活动,同时起到集散作用。据此各画出一张两地佛寺在村寨中的位置关系模式图(图1)。
图1 西双版纳与德宏村寨型佛寺选址比较示意图
南传佛寺园林空间布局较为灵活,无明显的中轴对称关系和统一的固定型制[7],建筑随地势灵活布置,利用不同的建筑尺度变化,来强调佛殿或佛塔为整个空间布局的中心,其他建筑围绕佛殿布置。佛寺一般以宗教空间、园林空间和生活空间为主。南传佛寺仅以矮墙或绿篱作为与外围环境的分割线,整体呈现半开敞式空间布局。
西双版纳南传佛寺受原始傣族社会制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等级之分。园林空间随佛寺等级或保护级别的提高,其设施越完善,最高级佛寺,即西双版纳总佛寺相比其他等级的佛寺规模要大,宗教空间贯穿室内与室外,因近年接待大量游客,旅游功能增强,商业与世俗气息浓重。中心佛寺如曼春满佛寺在规模、空间设施和旅游功能方面显得次之。村寨佛寺如曼乍与曼听佛寺,位于旅游景点傣族园内,佛寺空间虽包含旅游功能,但空间设施没有上一级佛寺完善。
德宏南传佛寺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由于统治权利分散,教派众多,导致佛寺没有明显的等级划分,空间设施完善程度与佛寺经济发展、保护程度、宗教地位等因素有关,其商业与旅游气息较淡,反而更具生活气息。德宏南传佛寺相比西双版纳佛寺出现了不同的空间,在宗教节庆时村民到寺一起宴饮,该空间与生活空间相融,占据较大面积。此外,德宏南传佛寺宗教空间与生活空间无明显区分,佛殿内部空间除举行宗教仪式外,还成为长老生活起居、待客的场所,佛殿下层空间具有休憩纳凉、摆放生活用具等功能,成为佛寺生活空间的一部分(图2)。
图2 空间布局比较
(1)佛殿
南传佛寺建筑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传统建造技艺,形成多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为一体的物质形态,具有地域差异化与民族化特征。佛寺建筑主要由佛殿、佛塔、戒堂、僧舍、钟鼓楼等组成,一般在中心佛寺以上、保护级别较高或在当地具有较高影响的佛寺设置戒堂和藏经阁(表1)。佛殿形式以落地式和干栏式为主,落地式主要是在砖石砌筑的台基上建造佛殿,干栏式则运用木柱或石柱架起整个建筑上部。
表1 西双版纳—德宏南传佛寺建筑组成比较
西双版纳南传佛寺建筑主要以落地式为主,佛殿为歇山顶,坡度陡峻,通过曲折处理使屋面呈现灵巧的曲面,下部坡面较缓,屋面分为上、下两层或上、中、下三层,上层为单坡面或叠置2至3层坡面[8],中间段最高,向两边逐渐递减,下层一般为四坡面。屋面以琉璃瓦或青灰瓦为主,在正脊、垂脊上饰有金银塔刹状宝顶、火焰纹等饰品[9]。整体装饰强化了佛殿外轮廓,相较其他建筑最为华丽,整个屋面庞大而又不失灵动。一般寺院等级越高,屋面造型及装饰越复杂。
德宏南传佛寺建筑以干栏式和落地式为主,两者佛殿屋面呈现缅式和汉式两种特征,前者以镀锌铁皮瓦单檐或重檐歇山顶为主,坡面平缓,正脊饰有金银塔形宝顶,或在正脊中央升起数层不等的气窗式屋面,其上再装饰塔形宝顶[4],屋身为木制或砖石,呈现出居民住宅形式。后者佛殿建筑呈现汉式、傣式与南传佛教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形式,采用南传佛教寺院常用的山面进出,纵向布置方式,但在建筑外形与结构上与汉式建筑相似,建筑以歇山瓦顶为主,正脊中央设有傣式塔形宝顶(表2)。
表2 西双版纳—德宏南传佛寺佛殿建筑比较
在村寨型佛寺中,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建筑的构造,西双版纳地区以落地式为主,建筑整体较为朴素,佛殿屋面造型有繁有简,佛寺级别高者出现戒堂、藏经阁等建筑。德宏地区以干栏式为主,佛寺无明显的等级划分,多数村寨型寺院都建有戒堂或藏经阁,整体建筑贴近于居民住宅风格(图3)。
图3 村寨型佛寺比较
南传佛寺设施小品是原始宗教文化、汉文化、南传佛教文化复合产物,兼有实用功能与文化寓意,用于点缀空间、陪衬园林主景,营造神秘与生动活泼的佛寺园林景观。两地少数民族对原始宗教神灵和自然万物持有敬畏与崇拜之情,寺院塑有原始宗教神像和神龛,并大量运用动物雕塑小品,其造型、色彩丰富多变,神态逼真。
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设施小品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西双版纳佛寺雕塑小品一般作为建筑的附属物,以渲染佛寺宗教氛围,装饰佛寺园林环境等功能为主。在德宏南传佛寺中,由于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出现了马、兔、牛等动物小品,一般独立设置,除装饰佛寺园林环境外,还是信众朝拜的对象,在佛寺内享有较高地位。两地少数民族信众对水的崇拜主要表现在佛寺设施上,随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出现了不同功能与造型。西双版纳南传佛寺以井亭为主,多为实用功能,造型多样。德宏南传佛寺以泼水亭为主,主要为仪式所设,不具有实用功能。
南传佛寺建筑装饰艺术是南传佛教民族化、世俗化与本土化表现,由于地域与民族文化的不同,造就其建筑装饰艺术的多样性,金水画成为两地装饰艺术差异的典型代表;在建筑装饰图案上以动植物图案、佛教图案为主;两地壁画题材均以佛教故事和傣族神话故事为主,内容丰富、线条流畅[10]。
西双版纳南传佛寺建筑装饰较为华丽,图案组合多样,色彩亮丽[11-12]。德宏南传寺建筑装饰较为朴素,部分建筑仅在正脊设有宝塔,一些建筑装饰出现了汉式象征吉祥的图案,如翠竹、仙鹤等。在墙柱装饰上,西双版纳南传佛寺以金水画为主,红柱金画形成强烈的视觉感受。在德宏南传佛寺中不使用金水画,而是将墙柱涂上金银色、砖红色或贴上瓷砖(图4)。
图4 建筑墙柱装饰比较
佛寺园林植物以宗教属性、生产属性和观赏属性植物为主,宗教属性选用与南传佛教密切相关的“五树六花”植物[13],五树有菩提树、高山榕、槟榔、贝叶棕、铁力木,其中菩提树随佛教的传入而被引进[14],菩提树与高山榕被称为神树,用以供奉,在寺院与村寨内享有较高的地位;六花为莲花、鸡蛋花、文殊兰、黄姜花、地涌金莲、黄缅桂,它们被用作贡品献予佛祖,以表心中虔诚,或栽植于寺院内,增加佛寺宗教色彩;生产属性植物大多选用菠萝蜜、芒果等乡土树种,在观赏属性上以叶子花、竹类等植物为主。大多寺院植物都具有特定的宗教文化背景,兼有使用、食用与观赏等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功能[15]。西双版纳与德宏自然条件接近,在世界植物区系分布上同属于热带亚洲植物区系[16-17],多数植物科属相同,但寺院植物配置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双版纳佛寺在保留原有野生树种的基础上,大多选用枝干笔直,分枝高的植物,如椰子、槟榔等,喜欢栽植于佛殿四周,利用枝叶稀疏、高大笔直的树木,在小面积寺院内创造大面积下层活动空间,保证佛殿室内采光效果,同时软化建筑坚硬的外轮廓,衬托佛殿的宏伟与神圣。自然植物与建筑相互映衬,与壁画一道,增加了佛寺的宗教感与神秘感(图5)。
图5 西双版纳南传佛寺植物配置示意图
德宏佛寺高大植物选用菩提树、高山榕等植物最多,佛殿四周栽植低矮的灌木植物,高大植物选择退让,佛殿周围形成空旷的空间,成为佛寺园林景观的视觉中心,凸显佛殿的核心地位。部分佛寺选用银桦、罗汉松等植物,具有汉传佛寺植物配置特征。两地植物与建筑相映成趣,同而有异的植物配置,丰富了两地佛寺园林植物景观,彰显浓郁的地域与宗教植物文化(图6)。
图6 德宏南传佛寺植物配置示意图
两地南传佛寺园林在选址、空间布局、建筑、设施小品与植物配置上存在许多共性与差异,其原因分析如下。
(1)具有外来佛寺园林与本民族园林相融合的现象
西双版纳与德宏同属于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的一部分,在传播过程保留了许多东南亚佛寺园林风格。两地傣族同属百越族系,傣族原始宗教信仰上对自然万物的崇拜相同,寺院保留了原始宗教元素,在寺院内外建造原始宗教神龛与神像,出现原始宗教与南传佛教相融合的现象;运用雕塑小品、绘画等装饰佛寺园林环境,渲染宗教氛围。
(2)佛寺园林选址与功能一致
南传佛教在传入时为了自身生存,与统治阶级结合,当地少数民族自上而下接受南传佛教,佛教在形式和内容上吸收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形成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认同,实现部分民族全民信教,伴随着寺院管理模式的出现,寺院供养制度使得佛寺选址于城镇或村寨附近,可达性强,方便信众到寺举行宗教活动、实行供养制。同时便于平日村民到寺娱乐与交谈。南传佛寺园林相比汉传和藏传佛寺园林更趋于世俗化、民族化与民俗化。
(1)两地园林风格特征各异
由于云南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德宏西南部佛寺园林受缅文化影响较深,整体园林风格无不萦绕着浓郁的缅文化气息;靠近德宏东北部的南传佛寺园林受汉文化影响而趋于汉化,建筑外形呈现汉式建筑风格,在寺院雕塑小品、装饰艺术上出现汉式动物雕塑和象征吉祥的装饰图案。西双版纳地区山脉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汉文化的传播,受东南亚文化,特别是泰国和老挝文化的影响较大,佛寺园林风格与东南亚风格最为相似。
(2)寺院等级划分与空间布局不同
受到傣族原始村社制度的影响,西双版纳南传佛寺等级制度最为明显,寺院等级划分与行政组织设置相对应,将佛寺分为总佛寺、中心佛寺、村寨佛寺三级。佛寺园林空间布局、建筑组成随着等级越高越完善。德宏南传佛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汉文化的影响,领土统治权力分散,南传佛教教派众多,佛寺没有明显的等级区分,寺院空间布局完善程度与寺院经济发展、宗教地位、保护程度等因素有关,多数寺院都设有藏经阁与戒堂等建筑。
(3)佛寺位置、构成要素及地域文化上存在差异
南传佛教传入后与原始宗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汉文化相互融合。在西双版纳地区信众民族主要是傣族和布朗族,德宏地区信众民族有傣族、德昂族、阿昌族,由于民族构成与地域风俗的不同,两地南传佛寺园林在选址、建筑、设施小品等方面体现出不同风格特征。西双版纳南传佛寺园林选址于寨头和寨尾,德宏南传佛寺园林选址于寨尾和寨心;在空间上,德宏南传佛寺园林生活空间与宗教空间相容,殿内功能集生活、宗教仪式为一体。而西双版纳南传佛寺园林生活空间与宗教空间具有明显的界限,宗教空间在信众心中是圣神而不可侵犯的领域;在设施小品上,德宏南传佛寺园林出现了西双版纳佛寺没有的汉式牛、马等雕塑小品,两者在设施小品上也存在功能与造型的差异;金水画成为两地装饰艺术中最明显的差异,西双版纳佛寺对金水画的运用较为普遍,德宏佛寺几乎不运用金水漏印技艺。
(4)植物景观各有特色
由于两地地理位置与文化的差异,寺院园林植物景观各有不同,运用不同特征植物进行配置,创造自己独特的园林植物景观。西双版纳南传佛寺多选用槟榔、王棕等棕榈科植物,以轻巧挺拔的树体形态来弱化建筑的敦实厚重,在满足纳凉的同时,创造更多的佛寺下层活动空间。在德宏南传佛寺园林植物配置上以菩提树、高山榕等桑科榕属植物最为多见,运用枝繁叶茂的树木特征,在较少的植物种植上达到庇荫效果,营造四季常青的园林植物景观。
(5)不同的保护与利用模式
南传佛寺是以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为背景的特殊旅游目的地,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两地旅游开发程度的不同,形成西双版纳与德宏南传佛寺园林不同的保护与利用模式。德宏一寨两国景区将中缅两国凝固的地理和流动的历史文化相融合,体现了中缅两国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以跨境村寨文化景观开发的形式对两国文化进行有效地保护利用。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是以体验傣族民俗与宗教活动为主的旅游村,是对傣族传统村寨格局与南传佛教文化的保护利用。此外,随着两地寺院的发展,增加了如禅修区、请香处、捐功德处、茶室等旅游接待空间及设施。
南传佛教在传入我国后,以世俗化的方式参与到少数民族生活中,佛寺成为广大信教群众日常赕佛活动的场所。南传佛寺园林在吸收中原汉族、边疆少数民族和南亚、东南亚如泰国及缅甸等造园技艺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特点,在选址、空间布局、建筑、设施小品、装饰艺术和植物配置等方面都体现了浓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西双版纳与德宏南传佛寺园林属同源异流,两者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丰富了云南南传佛教文化景观,对云南南传佛寺园林的研究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