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佩峰,倪倬健,楚 楚,胡 迪,林 玲,周小毅,徐 红,蔡 波*
(1 江苏省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通 226007;2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年《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5.0%和14.6%[1]。2017年《柳叶刀》报道,全球约1 100 万的死亡和2.55 亿的疾病(含超重肥胖)归因于饮食风险因素,其中310万中国居民的死亡归因于膳食营养摄入不合理,居第一位,远高于第二、三位的高血压和烟草使用[2-4]。2010—2014 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显示,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尚不合理,糖类供能比过低,脂肪供能比过高,奶类、豆类和水果摄入量一直不足[5-6]。膳食不合理、糖摄入超标、饮酒等都会对超重肥胖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于2019 年在南通市海门区居民中开展超重肥胖专题调查,了解成年人超重、肥胖现状,分析膳食摄入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当地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1 研究对象 对南通市海门区≥18 周岁的常住居民开展专题调查,纳入信息资料完整的8 350 人作为研究对象。
1.2 抽样方法 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首先按照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方法在全区12 个街道/镇随机抽取2 个行政村/居委会,在每个抽中的行政村(居委会)内,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00 个居民户。在每个抽中的居民户内,按照KISH 表方法,随机抽取≥18 岁常住居民1 人。如遇出租户或拆迁户等,则调查实际居住人员。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人员采取集中面对面调查及集中体检的方式开展调查。调查内容:问卷调查包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饮食习惯,采用食物频率法调查膳食摄入量;体格检查包含身高、体质量、腰围等身体指标。
1.3 变量定义(1)超重肥胖:采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作为超重、肥胖的观察指标,24~<28 kg/m2为超重,≥28 kg/m2为肥胖[5];(2)谷薯类、蔬菜类、水果类、畜禽肉、水产品、蛋类、大豆及坚果类食品摄入标准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7],摄入量小于最低推荐摄入量为不足,大于最高推荐摄入量为超标,摄入量不足或超标合并为不达标,其余为达标;(3)奶及奶制品人日摄入量≥300 g 为达标,<300 g 为不足[7];(4)饮酒:指12 个月内有饮酒行为,包括白酒、啤酒、色酒和葡萄酒等购买或自制的含乙醇饮料;(5)含糖饮料饮用:指12 个月内有饮用含糖饮料行为,包括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等;(6)常住居民:指调查开始前1 年内,在海门区居住并累计>6 个月的本地户籍居民;(7)根据《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标准[7-8],青年组为18~<35 岁人群,中年组为35~<65 岁人群,老年组为≥65 岁人群。
1.4 质量控制 参考国家慢病中心进行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制定调查问卷并通过专家论证和预实验,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现场调查;每个调查点的体格检查由2 名以上医务人员负责测量;资料采用平行双录入。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02 录入资料,Excel 2016 进行数据整理,SPSS 25.0 进行统计分析。选择2010 年全国人口作为标准人口进行标化。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多组率比较时采用Bonferroni法,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归。在进行率的比较时,将超重、肥胖合并为超重肥胖,检验水准设为α=0.05。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8 981 份,回收有效问卷8 350 份,有效应答率93.0%,男3 466人(41.5%),女4 884 人(58.5%),男女性别比1:1.4;平均年龄(64.2±13.6)岁,年龄中位数为65 岁。
2.2 超重肥胖情况 8 350 名调查对象中,标化超重率22.6%,标化肥胖率6.4%,超重肥胖率43.5%,标化超重肥胖率29.0%。性别间超重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9,P=0.325),男性超重率高于女性,而肥胖率低于女性(P<0.001);不同年龄组间超重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163,P<0.001),中年组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高于青年组和老年组,见表1。
表1 海门区居民不同年龄、性别组人群超重肥胖情况(n,%)
2.3 膳食摄入量比较 常见食物种类日摄入达标率分别为蔬菜(87.1%)、谷薯类(67.7%)、奶及奶制品(58.1%)、蛋类(35.2%)、水产品(26.8%)、大豆及坚果类(23.6%)、禽畜肉(21.3%)、水果(9.6%),1 年内饮酒率30.17%,含糖饮料饮用率28.38%。男性谷薯类、奶及奶制品类、水产品类、畜禽肉类食物摄入量达标率明显高于女性,而水果摄入量达标率明显低于女性;男性饮酒与饮用含糖饮料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女性。不同年龄组各类食物摄入量达标率调查发现,老年组谷薯类达标率低于中年组和青年组,奶及奶制品、蛋类、水产品类、畜禽肉类、水果类摄入量达标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每日饮酒人数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上升;青年组每天饮用含糖饮料率明显高于中年和老年组,见表2。
表2 海门区居民各类食物摄入量达标率情况(n,%)
2.4 超重肥胖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将性别、年龄、各类食物摄入量是否达标、是否喝含糖饮料、是否饮酒作为超重肥胖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谷薯类摄入量不达标、蛋类摄入量不达标、饮酒均是海门区居民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见表3~4。
表3 海门区居民超重肥胖的膳食单因素分析(n,%)
表4 海门区居民超重肥胖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由于人群年龄结构的改变,南通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9],老龄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而超重肥胖既是一种慢性病,也是其他多种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结果显示,2019 年海门区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3.7%、9.8%,略低于全国同期水平[1]。与本地区2014 年调查结果[10]相比,各年龄组超重、肥胖患病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海门区超重肥胖的防治形势日渐严峻。相关膳食危险因素如谷薯类和蛋类食物摄入量不达标、饮酒流行未得到有效控制。老龄化程度深、超重肥胖流行率高导致海门区慢性病患病率居高不下[6]。超重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过度增多,会导致人体易发生炎症,影响机体免疫反应,从而出现高血压和高血糖的病理状态[11],加重原有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研究[12]证实,饮食治疗是控制血糖水平最基本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正是基于脂肪对人体生理的双向调节理论。本次调查发现中、老年组膳食摄入量达标率低于青年组,超重肥胖率显著高于青年组,多是因为膳食摄入量超标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活动减少,基础代谢率下降,若不合理控制饮食,必然带来中老年肥胖率上升[13]。
本次调查地区多为农村地区,农村人口膳食模式中普遍蛋白质不足、谷薯类超标,用自产自销的谷薯类提供人体主要能量,经济实惠,但谷薯类产能较低,不耐饥饿,易导致摄入超标。多项研究[14-16]证明,能量摄入过多、饮食结构不合理、热量消耗过少与肥胖等有关。男性的谷薯类、畜禽肉类、水产品类、大豆及坚果类、奶及奶制品类食物摄入量达标率明显高于女性,而水果类、蛋类明显低于女性,是膳食结构不合理的又一种情况。本次调查发现膳食结构不合理的第3 种情况是摄入量不足,主要在女性居民中常见,为了控制体质量,一些女性居民选择减少摄入总量来维持轻体质量,不吃谷薯类主食、不摄入畜禽肉类,短期内能减轻体质量,长期将导致营养失衡。在日常生活中,应以《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参考依据,不断调整膳食结构,尽可能接近推荐摄入量,才是合理控制超重肥胖的科学手段。
由于社会角色不同,男性饮酒与含糖饮料比例显著高于女性,提示男性在人际交往中接触饮酒、不健康饮食(高脂、高糖、高油)等体质量超标危险因素的机会明显高于女性[17]。女性肥胖率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主要从事轻体力劳动,缺乏体育锻炼有关[18]。乙醇属于热量密集型食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男性每天乙醇摄入量不超过25 g,女性不超过15 g[7]。饮酒与超重肥胖的关系尚有争论,乙醇的过度摄入可能是某些人肥胖的危险因素[19],长期摄入还会导致肝脏疾病的发生[20]。不过,乙醇的有害影响远远超过其有益效应却是定论,每天摄入乙醇≥10 g,过早死亡的风险便会随乙醇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21]。本研究发现饮酒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控制乙醇摄入,以降低超重肥胖的风险。
综上所述,海门区居民超重肥胖患病率较高,人群健康膳食行为尚未形成,营养不均衡状况有待改善。相关单位应及早开展营养相关疾病综合防制工程,通过实施、干预和指导,有效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疾病负担。本调查尚存在诸多不足因素,如膳食摄入量多为半定量数据,不能精确反映海门区居民日常膳食摄入水平,且为回顾性调查,无法避免信息偏倚。BMI 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单纯使用体质量作为衡量指标的片面性,但未考虑体脂率高低等影响因素,全面性不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除了膳食,还有运动、遗传史、疾病等,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