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与解决之道

2022-05-21 09:27王家勇
电影文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文化

王家勇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对外宣传中“讲好中国故事”,但同时他也指出:“我们的阐释技巧、传播力度还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去努力探寻更多样的阐释载体、更丰富的阐释技巧和更有效的传播策略。儿童电影无疑是一种“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其创作和传播相互配合,才能在光影与童年的互动中讲好中国的儿童故事,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儿童风貌,进而在世界范围内建构更加真实客观的中国形象。

一、凸显以儿童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内涵

用儿童电影作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有两个关键:一是将好的故事发掘、阐释出来;二是将故事传播出去,阐释和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不可或缺的两个核心。那么,以儿童电影参与中国故事的意义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对外,儿童电影能够以更加直观的形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电影的篇幅较短,能够使观众在较少的时间消费下获得更多的文化体验和知识经验。同时,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和图片连缀,在这样一个“快消”盛行的读图时代更加讨喜,也更加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因此,电影对文化的传播,既快速又有效。儿童电影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其可以高效地向外呈现中国儿童的精神风貌、成长环境、优良品质、家国情怀和文化底蕴等,让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儿童电影更好地观察中国、了解中国,并更加客观地建构中国形象。这其实正是以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所以,首先要让儿童电影有“文化”,接下来才能实现“以文化人”的重要意义。

其次是对内,儿童电影也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实现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中国儿童电影所讲述的中国故事一定是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的,也一定饱含着中华民族不断积累传承的智慧结晶的。正如陈独秀所说:“做小说、开报馆,容易开人智慧,但是认不得字的人,还是得不着益处。我看惟有戏曲改良,多唱些暗对时事开通风气的新戏,无论高下三等人,看看都可以感动。”这正是戏剧影视相比纸媒等载体所具有的先天优势,哪怕是识字不多的儿童,都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画面的呈现、音乐的传达等从儿童电影中领会一些思想和情感,进而完成自己的某种提升,儿童得以提升,国力也便得以提升,这正是“影视育人”功能的价值体现。

最后,我们也期望通过对“用儿童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倡导来提升中国儿童电影的创作技巧和水平。不得不承认,中国儿童电影与世界高水品作品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用儿童电影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契机,可以推动业界将视角内转,从自身入手去挖掘原创资源、提升阐释水平、丰富传播渠道。

二、透析儿童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现状及问题

中国儿童电影的当下困境,其主因是1999年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全建制并入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儿童电影的“国家队”突然被“解散”,此后质量下滑、营销缺失、院线不畅等都让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受阻。尽管近年来中国儿童电影有回温重振之势,但在对中国故事的讲述上,问题仍在。

儿童电影对中国故事的阐释在主题和手段上都相对单一。主题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要素,如何凸显“中国”元素是中国儿童电影所欠缺的,因为近年来的作品大多关照的都是成长、亲情与童心童趣等共性主题和公平、正义与责任等普适价值,对“中国”特色的彰显是不足的。或者说,这样的主题放置在任何一个国家、种族和民族都是通用的。与此同时,中国儿童电影的阐释手段也较为模式化,大多依循着“挫折起步、战胜困难、思想升华”三步走的基本构架,即便有一部分作品使用了悬念、变形、魔幻等艺术手段,但似乎都只是为了炫技和标新立异而披上的单薄外衣,其基本叙事模式并没有变。当观众对儿童电影的基本阐释手段已了如指掌的时候,其讲述出来的中国故事还有多少吸引力呢。

另外,儿童电影对中国故事的传播在理念和渠道上同样面临着阻碍。作为世界电影业核心市场,中国儿童电影真正能够到达院线的少之又少,正如M.H.艾布拉姆斯所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论,如果一部儿童电影未能经受观众的欣赏和接受,其价值就无法实现,而为其生产所耗费的一切都是徒劳。这种传播上的受阻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观众对本土儿童电影的认知偏差。当下中国观众对本土儿童电影的认知度和期望值普遍偏低,阐释乏力所导致的“观众不愿看”是儿童电影所面对的难题之一。二是中国儿童电影播放渠道单一不畅。儿童电影无论成本高低,其作为商品对商业利益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可除了排片稀少的院线外,中国儿童电影几乎没有其他“出口”。三是产业链不完善。相比越来越成熟的中国电影业,中国儿童电影似乎一直是可有可无的“旁观者”和“小儿科”,整个产业几乎只有生产到消费的直通,而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都似有似无,中国故事传达的无力也就在所难免。

总的来说,中国儿童电影在讲述中国故事时的阐释乏力和传播受阻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因为儿童电影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视问题,才能走出困境。

三、爬梳儿童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及条件

除上述问题外,我们用儿童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也并非毫无准备。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为儿童电影“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最有价值的蓝本,中国儿童文学也为电影剧本准备好了创作与改编的基础,加之传播渠道的日益丰富,儿童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首先,中国儿童电影已逐步形成“以中华文化为根”和“以儿童为本位”的阐释理念。正确的理念是抒写中国故事的前提保证,我们必须谨守中华优秀文化之根,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足以让儿童电影业界挖掘和呈现了。从作为中国儿童电影晴雨表和风向标的近几届华表奖优秀少儿影片来看,只有让中国儿童电影有“文化”,才能真正把故事讲得好。此外,“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同样是儿童电影讲好中国儿童故事的思想基础。儿童电影不是成人世界的戏仿或类似再现,也不是成人意志的强加和教训,如果儿童电影里的孩子们都在扮演着成人的形貌,那么,中国儿童的中国特色又在哪里呢?尊重儿童的天性,中国味道也就自然天成了。

其次,优秀的中国儿童文学为电影剧本的创作与改编提供了宝贵的原创资源。中国儿童电影只有“文化”是不够的,如何将中国文化特色以引人入胜的讲述方式和镜头语言表现出来也是关键。这是完全可以借鉴中国儿童文学的,就如“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是根植于文学原著的母体和一段时间以来的国漫热潮源起于中国神话文学一样,中国儿童文学是可以为儿童电影提供丰富精彩的中国故事以及讲故事的手段的,《三毛流浪记》《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草房子》等儿童电影不都是如此吗?中国儿童电影与儿童文学联手,文学为电影提供故事底本,电影为文学丰富传播载体,这样,既可以极大地提高中国儿童电影中的中国故事的原创力,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国儿童电影产业链的完善。

再次,线上线下融合式发行为儿童电影的故事传达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中国儿童电影此前几乎只有一条到达观众的通道,那就是线下院线,但因为购买拷贝的院线少、排片少、观众少,儿童电影往往未能公映便草草退市,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儿童电影不赚钱”的恶性循环。可近期还是出现了一些可喜变化,由于受疫情影响,部分电影转战线上,所取得的观影效果是令人震惊的。同时,一部分儿童电影也以政府公益项目的形式免费提供给中小学生线上观看,这样既保障了电影制片方的收益,同时也为“影视育人”做出了贡献。

其实,除了拥有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优秀的原创儿童文学和先进的线上发行技术外,中国儿童电影业界还在很多方面做着努力,比如影片制作各环节协同合作机制的建立、儿童电影出版发行多元化通道的开辟、儿童观众的接受心理研究等。总之,儿童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万事俱备,东风已来”。

四、借鉴中外儿童电影讲好本土故事的经验

当然,面对儿童电影讲述中国故事时出现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借他山之石作为参照,“他山”既有中国儿童电影的传统经验,也包括外国儿童电影的成功案例。借鉴中外儿童电影讲故事的经验教训并与自身已有的优势相结合,对当下及未来儿童电影“讲好中国故事”有着重要意义。

就中国儿童电影传统经验而言,我们不缺乏“讲好中国故事”的经典案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漫画家张乐平的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三毛流浪记》到2000年由著名作家曹文轩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草房子》,儿童电影在讲述中国故事时,似乎总在与文学艺术做着巧妙的“合谋”,包括上文中曾提到的中国儿童电影中的大多翘楚之作都离不开儿童文学艺术的母体,越来越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儿童文学,为中国儿童电影“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非常优秀的原创资源。而且,中国儿童电影对儿童文学的借势是多样的,既有对经典文本原汁原味的复刻,如《草房子》《霹雳贝贝》等,这些影像化转型都由作家亲自编剧,与原著在精神主旨和艺术风格上趋同;也有对原始故事进行改编、戏仿等艺术再造,如2007版《宝葫芦的秘密》、2014版《神笔马良》等,这些影像化转型相比童话原著已有极大不同,这些也确实让人们看到了文学对电影的加持,早已传播到海外的文学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儿童电影的影响力,文学和电影都变得更“活”了。中国儿童文学大都基于“中国”讲故事,儿童电影对文学的影像化再现只是将中国故事换了一种呈现载体而已。

从外国儿童电影成功案例来看,无论是享誉世界的西方魔幻“哈利·波特”系列、“纳尼亚”系列,还是频频斩获世界大奖的日本、伊朗等亚洲儿童电影,除了文学原著的成功加持和海内外完整产业链的辅助外,其内在所包容的东西方文化才是其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根本原因。尤其是西方魔幻题材儿童电影对欧洲神话文化、历史典故等的呈现,亚洲儿童电影对本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展示,都使得这些儿童电影成为对外展示和传播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工具和载体。而近年来的中国儿童电影也看到了这一点,比如近两届华表奖优秀少儿影片《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旋风女队》等就集中呈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多元性、包容性等特点;再如在近年来火爆的国漫热潮中涌现出的儿童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也同样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既然我们有如此璀璨的文化根底,又有外来经验可供借鉴,那么,“文化”这张牌在未来还大有可为。

此外,在中外儿童电影发展过程中,那些产生了世界影响力的作品大多都是通过国际儿童电影节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的。因此,我们也应鼓励一部分蕴含中华优秀文化的儿童电影走出国门,冲破以往相对闭塞的自给自足的生态圈,向世界展示中国儿童电影的魅力、讲述中国多姿多彩的故事,这对建构完整的、客观的中国形象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儿童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谁远谁近?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留守儿童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
文化之间的摇摆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