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双元制”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022-05-20 04:14王仁宝王晓峰张光洲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元制合肥产教

王仁宝,王晓峰,张光洲

(合肥学院 a.先进制造工程学院;b.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合肥 230601)

为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促进“双元制”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内创新发展,合肥学院立足合肥“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依托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借鉴国外先进人才培养理念,引入政府、行业、企业资源,共同开展“双元制”高等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培养,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1]“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旨在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养成理论联系的作风和独立工作的能力。”[2]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一关键环节,但实践教学常仅限于高校实验室内教学,或去企业短时间参观学习,需要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进一步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一项重大育人工程,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3]始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凝炼实践教学中蕴含的思政理念,并将其“润物细无声”地指引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并行,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实践教学思政育人因受资源紧缺、师资力量有限、各自为政及重视程度不高等因素制约,其育人方式有待改善、育人成效有待提升。

“双元制”中,“一元”是学校,“另一元”则是企业。合肥学院面向行业企业办学,创新多元办学体制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实施措施等“双元制”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精准切入,渗透思政教育资源,在校企实践教学过程中,面对出现的现象、问题,引导学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透过现象挖掘本质,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引申传授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发现问题—思考—再实践”的过程,认识事物发展规律。[4]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推动“双元制”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5]

1 “双元制”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课程思政是课程本身应有属性,在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中实现实践教学目标,校、政、企要协同设计实践培养方案,学生在实景化企业环境中实践,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了解企业文化、企业责任,正确认识经济发展趋势,清晰感知社会发展变化,增加自身责任感,切实提升品德修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 确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校、政、企共同合作分析当前国内外工程技术发展情况,深度调研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紧跟新技术发展步伐,明确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掌握行业企业对人才在责任、素质、能力、知识等方面要求。厚植爱国情怀,培养具备进取精神,符合产业需求,善创新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提升合肥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校企作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联合成立“专业协调委员会”,成员由高等学校党政部门领导、项目责任人和教师、行业企业项目责任人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在“双元制”高等教育办学过程中,统筹协调合作各方在三全育人、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学生实习及就业、校企合作等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就合作办学中的重要事项做出决策。

1.2 制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在掌握专业知识基础上,根据行业企业对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把新技术、工作标准和国际化的职业能力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围绕区域重点产业,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动态优化专业结构,突出责任担当及进取精神,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见图1),形成“创新引领、交叉融合、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多场景、多阶段、多目标”的培养模式,全面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图1 以能力为导向的实践培养方案

合肥学院已分别与大陆集团、大众集团和合肥轨道交通集团等单位联合办学,协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双元制”大陆班、大众班、轨道班等。在双元制班的实践教学中,引入跨学科知识,如“生产组织”“价值流设计开发”“ERP/PPS”等管理与经济学内容,培养跨学科、专业领域的能力;根据现代企业对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要求,引入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网联等新技术模块,培训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专业协调委员会的指导下,形成实践课程开发—审查—评估—实施—评估—整改—持续改进的闭环,进一步强化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职业技能、行为习惯等方面综合素养。

2 “双元制”实践教学培养过程

课程思政是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要充分挖掘思政资源,润物无声地渗透,进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并协同评定实践教学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让二者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赋予实践教学以灵魂。

2.1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以培养目标为方向,培养方案为依据,实行高校、企业的双导师制,协同完成培养方案的实施。通过切换校企学习场景,不断交融理论和实践,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职业技能都得以提高,实景化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系统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心理等教育。

合肥学院利用合肥市优质资源,建立包括大陆马牌轮胎(中国)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各种教学场所来回切换。“大陆班”培养过程中,在大一大二期间,学校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地点,在教学中有机融入企业实践中生产案例,打牢理论基础;在大三期间,企业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在现场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大四上学期,再次回学校,在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都得以提升基础上,开展专业课教学;在大四下学期,再次回企业,开展毕业设计,实行真题真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见表1)。

表1 培养方案协同实施总体安排

“大众班”培养过程中,大众集团从车身区域安装、车身制造、测量工艺、总装车间以及电子电气等专业方向选拔大三在校学生,开展为期一年的多阶段、多场景培训,第一阶段在大众安徽开展企业文化、语言、部分实践等培训;第二阶段赴德国进行专业理论培训;第三阶段在大众集团欧洲范围内的生产基地进行实践培训;第四阶段在大众集团欧洲和中国范围内的生产基地进行在岗实践培训。培训合格后可入职大众安徽公司,负责研发新能源汽车。

“轨道班”面向全校所有专业,从大三开始,选拔有意从事轨道交通相关工作的学生,单独编班管理。设置以实践为特征的双元制试点课程和培养体系,合理植入企业课程,构建人才培养校企双元的全过程协同实施体系,培养面向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的优秀专业人才,毕业后按照自愿原则入职合肥轨道交通集团相应岗位工作。

2.2 强化实践教学考核

考核方式采用过程和结果相结合,评价方式也采用校内和企业相结合。校企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及其评定办法,全过程、分阶段共同完成考核任务。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取创新精神、实践期间工作表现、工作能力和行为习惯等进行全方位评价,考察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团队合作能力及解决复杂问题和应对职场挑战的能力。开展深度产教融合的“双元制”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内涵建设,走高质量、有特色的应用型发展之路。

在大陆班,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期间工作表现、工作能力和行为习惯等进行全方位打分(见表2),不仅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同时考察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及应对职场挑战的能力。

表2 大陆班企业实训评价标准

大众班学生参加大众安徽公司两学期的企业实训,企业课程由大众安徽公司负责教学和考核,其学分可以置换校内课程(模块)学分。在每一培训阶段结束后,根据培训内容,学生参加阶段性评估考核,并由大众集团根据其阶段性评估考核结果决定学生是否参与接下来的培训阶段,在全部培训阶段结束后,学生参加最终考核。根据“721”法则,即70%时间锻炼+20%辅导反馈+10%理论培训,轨道班突出岗位能力需求,合作各方加强应用技能培养和考核。

2.3 落实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聚焦行业企业需求和学校智力资源优势,整合双方资源,建设联合实验室,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等方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加快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提高其抗挫折能力、抗压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同时提升行业企业创新能力和生产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6]

合肥学院与企业在场地、设备、技术等方面合作,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共建嵌入式实验室、创新创业平台等,将企业生产、研发体系与专业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强化校企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技术攻关、产品研发、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等各种工作。目前,在中德青年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及大学生创业园中,完善建设48个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团队,并在实习实践教学环节中嵌入技术成果,发挥产学研用合作示范作用,提高服务行业企业水平。在“大陆班”“大众班”和“轨道班”中,创新多主体间的合作模式,面向大陆集团、大众集团和合肥轨道交通集团的产品、技术和生产流程,统筹规划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研发平台、生产基地,建设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校企一体、开放共享、产学研用协同的实习实训基地。

3 “双元制”实践教学实施措施

思政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校、政、企层面上,聚焦政府的政策导向和产业规划,依托学校优势专业,围绕立德树人目标,积极与行业企业对接,制定相关政策,校企协同育人。在教师层面上,要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提升专业素养,拓宽学术视野,既是老师又是工程师,发挥榜样作用,把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

3.1 深化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已成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7]合肥学院积极推动与区域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已建设面向先进制造、人工智能、轨道交通、设计创意等方向的实习实训基地,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十三五”期间,合肥学院已完成产教融合项目设计创意产业和建筑与交通工程实验实训平台,建设互联网线上线下服务中心、云计算服务中心、设计基础设备、会展综合实验实训中心、轨道交通试验与测试中心、BIM技术实训中心、建材技术创新中心、交通工程综合实训中心等平台。“十四五”开局期间,学校已立项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先进制造产教融合实训中心、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产教融合实训中心、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平台。

通过平台建设,合肥学院与行业龙头企业、大院大所、德国高校国际合作联合会联盟等单位共同在协同科技创新、联合人才培养、共推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如联合大众集团和奥斯特法利亚应用科技大学,打造国内领先、以面向未来汽车技术和移动商业模式为导向的汽车与移动出行专业的应用技术学院,构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合作办学、评估认证、师资培训、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大众学院。培养专业性应用型复合人才,更好提升企业研发和设计水平,并逐步形成“应用型+国际化”的产学合作特色,为学科专业发展开辟应用型新方向,助力区域产业经济发展。

3.2 共建师资队伍

师资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校企双方探索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实施“双聘”“双挂”制度,实现人才优势互补,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超的师资队伍。激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与协同指导模式,深入推进校企师资融合贯通,加快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联合打造“双能型”高水平师资队伍。发挥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的优势,引进具有国际专业背景的“双能型”教师。利用安徽省本科高校编制周转池制度,引进具有企业背景及高级职称的技术人才。把课堂搬到生产现场,让教师加深对行业发展的认知,更新知识储备。目前双元制“大陆班”“大众班”“轨道板”专业的授课教师全部为“双能型”。

在双元制专业中,选派教师赴大陆集团、大众集团和合肥轨道交通集团挂职锻炼,参与生产过程、技术革新和管理等工作;支持合作企业技术人员与校内教师密切合作,完成人才培养过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大众学院、先进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和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建立双向培训机制,学校为企业员工开展科学技术培训和学历提升服务,企业为教师开展技术产品培训。同时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与协同指导模式。

3.3 完善政策支持

完善具有建设性的政策是课程思政建设落地生根的有力保证。合肥学院充分认识“双元制”高等教育对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要意义,把“双元制”实践教学作为贯彻落实合肥学院“十四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举措和具体行动,积极协调和动员各方资源大力推进。完善制定《合肥学院“双元制”高等教育实施方案》《合肥学院关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原则性意见》《合肥学院教师应用实践能力提升实施办法》等制度。

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对于纳入政校企多方共建专业,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在经费上给予重点投入。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制度保障,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共建专业,规范聘请行业企业人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激发共建专业教师投入改革的积极性。扩大各二级教学单位的管理自主权,把“双元制”高等教育推进情况纳入各单位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各相关职能部门在职称评定、人员编制、经费预算、项目立项、课时认定等方面给予倾斜。年度预算中设立“双元制”高等教育专项经费,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利用合肥市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等政策优势,争取“双元制”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同时,建立分工明确、协调有力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课程思政融入“双元制”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合作各方整合实践资源,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推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进而推动新工科建设进一步深化、拓展和突破,协调新工科与新文科融合发展,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双元制合肥产教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合肥井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