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2-05-20 08:46田崇峰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职素养专业

田崇峰 孙 健 吴 燕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句容 212400)

一、信息素养概述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首次提出是在1974 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Zurkowski 称之为“通过使用主要信息来源和足够的信息工具,来解答问题的技能”。[1]1989 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描述信息素养的内涵,即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判断是否需要信息、何时需要信息、如何获取信息、怎样利用信息以及对信息的判断评价。[2]2003 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布拉格宣言:走向信息素养社会》指出:信息素养毋庸置疑的成为人们在信息社会和信息时代生存的前提条件。[3]

我国学者针对信息素养的研究是在20 世纪90年代,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和拓展。1995 年,金国庆首次对信息素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个人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即通过信息源及信息工具以确定信息、检索信息、评估信息、处理信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4]2001年,钟志贤指出信息素养是个人终身学习的核心,个人只有掌握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的学习能力,才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5]2005 年,孙平对信息素养的内涵进行了扩展,认为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智慧、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多个方面。[6]王宇等学者提出信息素养的内涵应包括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7]2020 年,李毅认为,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学生应具有的信息素养包括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整合、管理和评价信息。[8]综上所述,虽然各位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对信息素养的核心和内涵描述都聚焦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

信息意识,即个人对信息的全面认识,了解信息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价值以及创新的意义,培养对信息及其价值的洞察力和敏感性等。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个人应具备的信息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等。信息能力,是指个人理解、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获取、判断、分析、传播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他人开展合作交流以及信息的创新能力。信息道德,是指个人在从事信息活动过程中应遵守的社会责任,如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等,以及保护自己和他人信息安全的能力。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理解与研究,信息素养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是所有专业、所有学习环境、所有教育水平所共有的。[9]2018 年,我国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指出:“要充分认识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要全面提升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10]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施政方略和重点工作。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运用所属专业领域的分析工具,检索相关文献,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得出结论,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开展专业的学习。[11]在2020 年我国疫情防控期间,全国高校掀起了线上教学的热潮,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提出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的在线教学将在未来长期共存并深度融合。全国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对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进一步凸显了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提升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2]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江苏部分高职院校在校生为主要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2021 年9 月共发放问卷1200份,涵盖不同院系,回收问卷1108份,回收率92.33%,有效问卷1094份,占回收问卷的98.74%。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学生所学专业主要有:农业类、林业类、畜牧业类、建筑设计类、机械设计制造类、机电设备类、自动化类、汽车制造类、生物技术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金融类。在性别分布上,女性占51.01%,男性占48.99%。在年级分布上,一年级占29.07%,二年级占38.12%,三年级占32.81%。专业、性别、年级分布分别如图1、图2、图3所示。

图1 调查对象专业分布

图2 调查对象性别分布

图3 调查对象年级分布

(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情况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调查主要包括信息敏感性、信息应用意识、信息判断意识、信息价值意识等指标,对应指标分别描述为:及时发现并捕捉信息,察觉重要信息;有意识的使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对形式多样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判断和选择;认识到信息对自身的价值和作用,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信息意识调查

80.80%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能够通过网络或其他渠道主动查找信息,以达到自己所需要的要求,说明学生已经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便携式计算机、智能手机、各种智能终端等工具的普及,以及社交媒体、渠道的多样化,人们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77.51%的学生能够使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如网络购票、借阅图书等;75.87%的学生具有信息判断意识,能够对多样化的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但是从众多校园贷款等案例来看,学生的信息判断意识还有待提高;62.61%的学生具有信息价值意识,能够看到信息对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调查主要包括信息检索知识、信息工具知识、信息法律知识等指标,对应指标分别描述为:掌握信息名词、术语、检索符号和方式等;掌握信息检索的软件、数据库平台、检索范围和方法等;掌握信息使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等。

如图5 调查数据显示,有68.28%的学生掌握了常用的信息检索知识,能完成基本的检索工作;70.57%的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检索的工具在计算机等终端或网络等平台中进行检索;62.71%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法律知识,但是仍存在有学生出现账号被盗时,不能正常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己,说明信息法律知识还是比较薄弱。

图5 信息知识调查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调查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应用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传播能力和信息创新能力等指标。对应以上指标分别描述为:通过检索工具获取信息、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评价信息质量的高低、合理合法的传播信息、对已有的信息再次创造,调查情况如图6所示。

图6 信息能力调查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超过88%学生认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搜集信息;76.69%的学生能够结合个人情况对信息进行再次处理,如归档、整理和分类等;73.40%的学生能够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如查询成绩、网络购票等;61.61%的学生能够评价信息的真伪性、可靠性以及质量高低等;72.39%的学生能够做到通过合理合法渠道传播信息;仅有64.26%的学生能够利用已有信息再次创造信息,如论文写作等。

4.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调查主要包括合理合法获取信息、抵制不良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等指标,对应指标分别描述为:能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获取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保护他人和自身信息安全。

从图7 统计数据来看,89.58%的学生能够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或渠道获取信息;86.38%的学生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能够识别不良、不实的信息,并进行抵制;仅有68.65%的学生具有维护自身和他人信息安全的意识,说明学生对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方面的学习还比较少,没有做到入脑入心。

图7 信息道德调查

(三)不同年级学生的信息素养情况

经过对信息能力等4个一级指标、获取信息等16 个二级指标进行加权,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信息素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一年级67.82 分、二年级73.54 分、三年级81.56 分(如图8 所示),低年级学生掌握的计算机基础、文献检索、信息安全等知识相对较少,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呈现出不断提高的局面。

图8 调查对象不同年级得分

(四)不同专业类学生的信息素养情况

根据学生在不同专业类的分布进行分析,图9结果显示机械设计制造类、计算机类等理工科专业学生信息素养较高,农业类、林业类等涉农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相对较低。

图9 调查对象不同专业类得分

三、学生信息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视不够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仅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屈指可数的学校构建了信息素养平台,开设了文献检索等课程。[13]很多高职院校对信息素养的研究较浅,尚未认识到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

(二)信息技术类课程开设不足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公共基础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因生师比严重失衡,很多学校的做法是在第一学年分2个学期进行授课。虽然学生都参加了全国或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是对于信息素养的培养仅停留在初级阶段。《文献检索》课程,仅有部分院校在三年级以拓展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课程仍是空白。

(三)信息技术等相关师资力量薄弱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含有计算机类专业的学院部分教师兼任,专业教师少,学校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数量占该课程授课教师的一半以上。《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师主要由图书馆个别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图情专业的教师更加缺乏。《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的教师更是缺乏,甚至没有。

(四)高职学生信息道德意识较弱

高职学生认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社交安全十分重要,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但是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知之甚少,且没有严格遵守,以至于在校内经常会看到因为网络贷款、网络欺诈、网络暴力、恶意评论等方面受害的案例。由此可见,高职学生信息道德意识亟待加强和提高。

四、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增强信息素养意识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素养的提升,包括信息素养、职业精神等。学校领导和教学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应定期牵头组织教学部门、图书馆、信息中心等开展信息素养的讨论研究工作,把“信息素养”的培养贯穿到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生对信息的捕捉能力、判断能力、加工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学生要紧贴时代发展需求,快速适应,转变观念,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科学规划,融入专业人才培养

教学主管部门、二级学院要科学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将信息素养的课程融入到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新生入学教育时,除了介绍专业知识,还要包含信息素养的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学习专业知识、未来就业时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在一年级开设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管理器、办公软件、基本检索等操作,掌握计算机、网络常用软件的使用;二年级开设必修课《文献检索》,学习模糊查询、精确查询等高级检索,让学生能够熟练在专业论文写作、双创比赛资料查询中获取最新信息;三年级开设拓展课——《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学习计算机、网络等领域的各种法律法规,增强学生识别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信息道德意识。

(三)多方协同,打造智慧校园环境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元宇宙”等信息词汇的出现,以及在疫情的影响下,学堂在线、爱课程等线上教学平台、青果等管理平台及各种线上学习资源越来越多,对教学的软硬件环境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智慧校园的建设力度,通过校园网统一认证账号,让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计算机或智能手机等终端进行学习,了解校园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更新状态、办理学生证挂失、查阅课程成绩、图书借阅等,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对各种信息词汇、软件平台的理解、掌握和使用,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四)多措并举,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教务处、人事处等部门应组织教师开展现代职教理念的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化工具进行教学的培训,打破教师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局限,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课程、立体化教材、课程思政、劳动教育、1+X等资源建设,组织参加微课比赛、教学能力比赛等各种赛事,不断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化方式优化教学的能力。

(五)加强合作,组织参加各项赛事

加强校内教务处、团委、图书馆、信息工程学院等多部门通力合作,组织面向所有学生的办公软件应用、文字速录、信息检索等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全国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大赛等赛事,提升学生获取、检索、评价、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信息检索和分析处理的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组织专业特色明显的赛事,如组织全国智慧农业虚拟仿真设计大赛,或举办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辨别植物、花草枝叶、动植物病虫害等比赛,以及面向计算机、建筑设计、机械设计制造等理工设计类专业开展PS、CAD 等比赛,提高学生识图、绘图的能力。

(六)设立学分,创新考核评价方式

在考核评价方式上,实现过程性考核和量化考核相结合,综合学生的课程学习、参加活动、课外实践情况,力求得到充分全面的认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2个信息素养学分,在第三、第五学期各认定1个学分,且在毕业前必须获得。各专业设立学分认定委员会,制定赛事目录、学分量化标准和认定方法,如学生参加1次校内信息检索讲座可获得0.5 学分;参加教育主管部门或学会组织的国家级比赛二等奖及以上可获得2学分、省级比赛二等奖以上可获得1学分;参加行业企业与信息素养相关的比赛,获一等奖可获得1学分,以此类推。同时设立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等第标准,如获得国家级比赛二等奖及以上可认定为优秀,省级比赛二等奖及以上可认定为良好。

五、结语

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学主管部门、二级学院必须清晰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积极推动信息素养进专业、进课堂、进活动,多方合作、多措并举,为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做好组织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同时,在推进过程中探索出一条符合各自学校具有行业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建设路径。

猜你喜欢
高职素养专业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部分专业介绍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高职田径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实施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