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娇雪 郑 英
(1.山西工商学院传媒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2.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 太原 030000)
1991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将镜头对焦山西省祁县乔家大院,这部荣获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的作品,让世界看到晋商文化的魅力。
之后,越来越多的晋商形象走向荧屏、银幕,2003年,康健宁导演的纪实影像作品《晋商》全景式总结了晋商的兴与衰、成与败、经验与教训,这一系列纪录片成为2004年金鹰奖的获奖影片;2009年,改编自作家成一的小说《白银谷》的电影作品《白银帝国》,讲述了清朝末期,山西票号“天成元”康家父子之间的传承,传递“商人重义”的理念,该片荣获第29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此外,电视剧《乔家大院》《走西口》等在斩获电视剧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荣誉的同时,收视率也均位列同年电视剧前排,深受观众喜爱。由此可见,晋商题材影视剧虽数量较少,但创作质量较好,并形成一定的创作趋势,观众期待着晋商文化影像的出现,以影像语言创作晋商故事在不断发展和探索的路径中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语境下,影像语言已经成为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运用影像语言讲晋商故事是时代赋予影视人的新命题,运用影像语言讲好晋商故事是具备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意义的共同使命。
首先,山西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省份,作为中国商业历史上浓墨重彩篇章的晋商文化中蕴含着无数融汇历史脉络、展现动人情感的故事。讲好晋商故事,展现晋商精神,让全国、全世界观众通过影像作品来认识晋商,了解山西,对晋商文化、山西文化的推广有着重要价值。
其次,在影视行业投资日益增长的今天,影视剧作品追求高票房和高收视率成为必然,2006年的电视剧《乔家大院》央视收视率夺冠,2009年的电影《白银帝国》获得票房2201.24万元,众多影视剧作品以其商业价值证明,用影视语言讲述晋商故事不仅不存在曲高和寡的问题,贴近山西民众生活的晋商题材影视剧反而能够引发更多受众的共鸣,从而达到经济效益提升的目的。
再次,现今影视行业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影视行业缺乏新鲜的有价值的素材来源,晋商文化中的精神内核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将晋商积极正能量的文化属性与影视行业联姻,是影视行业内涵式发展、创新性选题的重要举措,对影视作品内容充实、质量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晋商题材影视剧创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叙事手段、主题表达等层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当前影视行业将镜头聚焦晋商文化中的主旋律弘扬,但其题材内容趋同,缺乏新鲜感。在如今播映的同类型作品中,商战剧情的高度重复,主要人物的性格、经历相似,同质化现象严重,这样的状况严重影响了收视率的提升。
现今讲述晋商故事的影视剧,大多展现晋商传奇人物从人生低迷到事业巅峰的创业路径,其中夹杂着爱而不得的情感故事,这样的套路化剧情呈现缺乏新意;叙事主线模糊,难以在当前种类复杂、竞争激烈的影视剧市场中吸引观众的关注。
其次,商战题材影视剧中商业手段刻画略显粗糙,剧集以大篇幅大笔墨刻画人物爱情线索,晋商故事的讲述将个人情感放置于商战场景之上。以《李家大院》为例,本应当是展现李家人商业头脑和金融精神的平台,实则却充盈了过多的李子用与李大奶奶、澹台、麦克伦蒂(英国人)三任妻子的情感纠葛,以至于电视剧中对晋南首富李子用卓绝的经商能力和“利义相济”的家风家规呈现,都存在着浅尝辄止的现象。
再次,当前的晋商题材影视剧对现当代新晋商故事的刻画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大多数作品的影视剧背景是20世纪初,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晋商故事,很难引起当代人的共鸣。如电视剧《走西口》,在清朝末年发生的抵押妻子、宣扬革命道理、养童养媳等情境是符合史实的,但是对于现今时代而言,观众共情感不足,理解层面上也存在问题。大多的晋商影视作品更多关注明清时期晋商形象、晋商故事,对新晋商在新时代语境下的故事缺少刻画和描述。
正是存在题材选择相似、叙事缺乏创新、受众共鸣感不足等问题,晋商题材影视剧与市场的贴合度仍有待增强。
在已上线的晋商题材影视剧拍摄制作团队中,不乏如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导演张艺谋、电视剧《乔家大院》导演胡玫这样的家喻户晓、经验丰富的知名影视工作者,他们有着相当的水平对影视剧质量进行整体把控。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影视剧中出现了缺乏地域特色的问题,即使取景地选在山西本土,影视剧中山西地貌、民俗文化的叙事元素表现仍显不足。究其原因,晋商故事影视剧的主创团队人员中山西籍或有过长期山西生活经验的主创人员较少,这些影视剧的导演、编剧团队虽然有着专业的影视创作技能,影视作品画面精美,技法成熟。但他们对于山西当地风土人情的展现略显平面,立体感不足,题材的把握尚处于一个较为浅层的状态,通过当前市场上的晋商题材影视剧主创人员(导演、编剧、制片等)所处的地域环境可见端倪,如下表所示。
部分晋商题材影视剧主创人员表
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编剧朱秀海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示:“这部戏虽然写了一个乔家,但晋商历史中还有很多事情我们并不了解,有很多东西会继续让我们感到震撼。乔致庸只是用我们有限的理解力去理解的晋商的一个缩影、一个符号,我们现在就觉得他了不起了,其实晋商比我们这个戏里表现的还要强得多。”由此可见,晋商故事有着巨大的挖掘潜力,但缺乏对山西深刻认知的主创人员难以理解其有深意的内涵,更难将地域特性有效地呈现在影视作品中。只有在深厚的文化环境内,才能够做到对晋商故事的深度挖掘,才能做到更好地展现戏剧冲突中晋商故事的内涵。
晋商题材影视剧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层面都获得认可,但仍有众多豆瓣评分8分以上的精品作品也存在不少的常识性错误,例如《乔家大院》的剧情设计中就出现地理常识性的错误。胡玫透露:“在乔致庸去包头的情节上,他过了杀虎口进入包头,又走了一回雁门关,这确实违背地理常识。当时在审片时,发现乔致庸的哥哥出殡和他结婚有时间冲突,只好把乔致庸去包头的一个镜头,拆分成两个镜头,由于时间仓促就出错了。观众还会发现,这一部分人物的台词和口型对不上,也是镜头拆分造成的。”
除却剧情设置上的常识性错误之外,还有一些严肃的政治理念上的错误,很难被“挑剔”的观众忽视。在电视剧《走西口》中,编剧将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里的“民族”改为“民主”,并将其解释为“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国家”,这样的政治理念错误可能直接导致观众对于历史中“三民主义”的概念有所误解。
同类背景信息、剧情内容等方面出现的错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影视剧的质量,部分错误令观众啼笑皆非,大大降低了整部影视剧的品位。
正是因为当今晋商故事的影像化表现,仍存在着这些问题,才更需要影视创作者们在新时代语境下对晋商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模式展开思考。
面对当前晋商题材影视剧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在新时代影视行业要求下,影像讲述晋商故事应以“三贴近”策略为手段,打造内涵丰富、影响力强的作品。
面对晋商题材精品影视剧数量不足的问题,解决好影视剧内容与当代观众的审美兴趣和观念需求不一致的问题,是讲好晋商故事的当务之急。
影视剧选题贴近当前观众的需求,就要做到从当前影视剧受众的主力军重点分析。当今影视行业已经进入18~30岁的青年观众决定市场需求“爆款”的时代,那么,年轻的观众群体更加关注的选题方向就值得探讨。
第一,纯粹“类型化”题材的影视作品在青年观众群体内更易获得肯定。根据近年“爆款”作品可见,观众对于情感、职业、争斗、社会的大杂烩题材影片缺乏兴趣。传达晋商文化的影视剧创作应更具有专业性、纯粹性,聚焦于晋商传奇人物的奋斗历程和商战传奇,不过分让情感纠葛、战争背景扰乱剧情主线。
第二,在《2019—2020年电视剧时长分析报告》的统计数据中可见,70%以上的观众对于能够反映自身经历的现实主义题材有着较强的共鸣。因此晋商影视剧挖掘现当代优秀晋商人物和故事就显得非常重要,新时代的新晋商代表们不仅在商业领域创造出了现象级神话,在社会公益、家乡振兴等领域都有所建树。将晋商影视剧的选题对焦现当代晋商的商业帝国,其影视故事时间、故事内涵更容易为当代观众接受,更易拉近心理距离。
第三,当今,国产影视剧创作团队更多呈现出了“重导轻编”的状况,大量的制作精良但剧情硬伤严重的作品仍难称之为精品。现今晋商题材影视剧在剧作上也有待改进。只有创作的过程趋于完善,影视剧的整体质量才能得以提升。晋商故事的表达需要创新化的剧情设置和悬念设计,晋商题材中的商战情节是很适宜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设置方式的,重视晋商故事影视化创作的编剧工作,才能够更有效地贴合现今市场需求。
众多备受好评的展现晋商文化的影视作品,改编自山西籍作家创作小说和文献作品,晋商题材是这些创作者非常了解并有信源的内容,因此,他们的创作符合史实,语言创作也较为接地气。在晋商故事的影视化传播中,大IP改编样态下的创作模式有利于做出贴近山西本土化生活的表达。
但列举山西题材影视作品的主创团队,例如纪录片《晋商》的创作团队来自北京三多堂影视公司,拥有先进的制作设备,总编导康健宁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配合来自山西广播电视台的文稿撰写、拍摄制作等团队成员,最终形成的作品结构完整,内涵丰富。由此可见,想要讲好晋商故事,创作者就必须贴近山西民众的现实生活,对山西地域文化有所了解,才能从根本上了解并向观众展现晋商文化根植的土壤。
在晋商文化的影像传播方面,增加山西本土的文化传承者参与度,才能做到更好地传播晋商故事。山西省政府对晋商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关注度与扶持力度也须进一步增强,在晋商故事的影视剧创作过程中,本土的影视艺人、影视剧导演参与度亟须提升,从事晋商研究的学术骨干,也须以专家、督导的身份参与到影像作品传播的过程中来。这样的创作团队组建,晋商故事的影像化表达内涵性会更强,常识性错误的出现能很大程度上得以避免,方言、美食、非遗等山西本土文化特色的产物会有更具象化的表现。
总的来说,以影像语言来进行晋商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决不能脱离本土化的特色呈现和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贴近山西民众生活状态的影视表达,需要山西本土电影、电视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搭建“政府牵头、学者督导、专业创作”的创作模式。
现今已上映的晋商影视剧作品中,更多地拍摄了汇通天下体现“忠、义、信、新”理念的票号文化,这样的精神内核与当代的新主流价值观不谋而合,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晋商题材影视剧为迎合观众的娱乐化需求,对多线化的情感表达、拜金浮夸的观念展现,都深深影响了晋商影视剧的正能量价值观呈现。例如2004年央视8套播出的电视剧《龙票》,以龙票为引子、商战为线索,贯穿山西钱庄二少爷祁子俊的情感经历,本剧虽在央视8套黄金档播出,又集合了八一制片厂著名导演龚艺群、一线明星演员黄晓明、秦岚、蒋欣等,但其平均收视率仅为1.4%。究其原因,主要是电视剧《龙票》借用晋商文化的外衣,但其娱乐化元素过多,过分重视金钱利益,缺失了晋商精神内核的魅力呈现。这样的问题是在现今晋商故事影视化表达过程中应当予以解决的。
电视剧《乔家大院》的导演胡玫曾这样说:“《乔家大院》不只是在讲述一代晋商的创业史,还要向世人告知晋商成功的根本是‘诚信仁义’的精神。”这样的晋商精神恰是当今时代的商业市场中缺少的价值观念。
晋商500年的辉煌带来的不仅是包含着具有现代商业价值的契约精神,更孕育着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因此,当代晋商影视剧的创作过程中,需要将晋商故事的历史背景与现代文化内涵相结合,挖掘晋商精神中的新主流价值观的表达,在充分展现真实晋商故事的前提下,加强影视剧主题设置、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新主流化表达,充分担负起传播正能量的功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以贴近新主流价值观的手段传承晋商文化,传播中国声音,是提升全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山西正值经济转型发展之际,以影视力量推动社会变革,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以创新的影视视听手法来讲好晋商故事,是创作晋商题材影视剧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在新时代语境下,晋商、乃至全国、全世界的商人们传承并践行晋商“诚信仁义”的精神内核,以影视力量推动社会变革,以创新手法讲好中国晋商故事,是创作晋商题材影视剧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在新时代语境下,只有以更加尊重受众的姿态应对市场需求,与时俱进根植晋商土壤,才能让晋商故事在影视行业展现独特魅力,成为收视与品质双赢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