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职业心智模式现状及对职业行为的影响
——以长沙典型高职院为例

2022-05-20 02:37:18袁月华
科技视界 2022年11期
关键词:心智个体职业

袁月华 刘 毅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0 引言

我国各级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发展“更高质量的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要“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高职院校也采取了各种措施推进毕业生就业。但依然有部分毕业生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就业后不能稳定、积极地履职,既影响了自己的职业成长,也导致企业职工队伍不稳定、低质量,形成毕业生找不到“喜欢的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有用的人才”的局面。究其原因,是高职院校一贯侧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相对缺少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职业心智模式构建。为此,笔者针对高职学生职业心智模式现状及对学生职业行为的影响进行了调研,以期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暨企业选人用人提供参考。

1 调研对象、方法与内容

1.1 调研对象

从地处长沙市的五所典型高职院校中随机抽取的各年级、各专业在校学生及毕业生为调研对象,涉及机械类、电气类、信息类、金融类、营销类、管理类等专业,具有代表性。

1.2 调研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走访调查与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发放问卷共3 700份,收回有效问卷3 160份,涉及毕业生670人,大三学生967人,大二学生906人,大一学生617人;另外走访座谈(分多场座谈会形式)学生共计309人,包括毕业生79人,大三学生101人,大二学生90人,大一学生39人。

1.3 调研内容

问卷及走访座谈涉及能反映高职学生职业心智模式特征及其对职业行为影响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知识与技能、职业态度、职业动机、职业情绪等方面,每个方面包含了许多分项内容,以分析高职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中的职业心智模式及其对职业成长的影响。

2 高职学生职业心智模式及其现状调研结果

2.1 职业心智模式的概念

职业心智模式是存在于人头脑中,影响人如何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如何采取职业行动的各种假设、成见或图象、印象,是人择业、就业、创业以及从事各项职业活动中所持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它决定着人如何看待、思考和解决职业问题,是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反映。

2.2 高职学生职业心智模式现状调研结果

2.2.1 高职学生个体具备的职业知识与技能情况

职业知识与技能是构成高职学生职业心智模式的基础因素。调研表明,43.1%的在校学生表示知道怎么找工作,56.9%的在校学生对怎么找工作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无知或无所谓甚至不想知道;50.6%的在校学生对毕业后就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表示了解或熟悉,但49.4%的在校学生对此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了解甚至不想了解;86.7%的毕业生表示具备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职业技能,虽有不足,但通过努力自学等方式能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剩余13.3%的毕业生表示凭自己所掌握的职业技能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显得力不从心,更是满足不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这说明高职学生就业与职业岗位知识还有较多欠缺,与企业发展同步的新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旭强化,应加强就业知识教育指导,深化校企合作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工作的认知程度,提升其适应企业发展的职业技术能力。

2.2.2 学生个体职业态度表现

职业态度是指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看法及在行为举止方面反应的倾向,是构成职业心智模式的重要因素。调研显示,89.1%的在校学生对毕业后就业去向表示期待和乐观,10.9%的在校学生对毕业后就业去向表示悲观、恐惧、茫然、无知、排斥、无所谓或还没想好;75%的学生乐于选择有挑战性、有压力但能实现个人成长、技术含量高的职业,25%的学生则乐于选择收入高、压力小、稳定、技术含量低、在公众看来是体面的职业,或对此表示不清楚、无所谓;67.9%的学生选择自己主动去找工作或自己创业,而32.1%的学生希望学校安排就业单位、家长落实就业单位、同学朋友亲戚帮忙联系就业单位、最好是就业单位主动找自己,或对此没想法;89.4%的学生表示当对自己的就业工作岗位或待遇不满意时,会通过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价值以改善现状,通过做好工作、使领导和同事认可而获得升职,10.6%的学生则表示遇此情况时会要求单位领导改善条件,或者被动忍受、消极怠工甚至辞职;85.8%的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期望是通过不断努力实现持续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及为单位、社会、国家做贡献,14.5%的学生则期望是在一个岗位做得好就做、做不好就走、再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一个糊口养家的打工岗位就行,或者是没想好、没期望、无所谓;76.6%的学生把自己在职业发展中遭受失败的原因归为个人工作能力欠缺、工作态度不良、缺乏责任心、不认真不努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跟不上职业岗位工作发展新需求等内因,23.4%的学生则把遭受失败的原因归为工作内容引发不了自己的兴趣、已使自己感到厌倦,在单位人际关系不好,领导不重视自己,所在单位工作条件不好、工作太累,专业不对口等外因;81.5%的学生有自己明确而较为积极的职业理想,但18.5%的学生的职业理想仅仅是有一份显得体面的、收入高的、能养家糊口的、安稳的工作,甚至没想过、无所谓。这表明,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对高职学生强化良好职业态度的塑造和培养。

2.2.3 学生个体职业动机情况

职业动机是个体在职业需要基础上,确定职业目标、支配职业行为以及实现职业目标维持职业行为的内部动力,是构成个体职业心智模式的重要基础因素。

调研表明,82.5%的学生认定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工作是自己的事业、爱好、使命、责任和成长的平台,17.5%的学生则把它认为是自己的饭碗、养家糊口得以生存的依托甚至是混日子的途径;80.7%的学生表示确实有需要自己承担的新工作时才会辞去手头的工作,但19.3%的学生表示会因对收入不满意、工作压力大、觉得没前途、做不好这份工作、不喜欢这份工作、人际关系不好、和领导关系不好、认为领导不重视等而辞去手头的工作,甚至是无理由辞职,等等。可见,大多数高职学生职业动机良好,但依然有少部分学生职业动机不良,导致其职业行为缺乏动力,职业成效不佳。

2.2.4 学生个体职业情绪状态

职业情绪是个体建立在对自己所学专业、所从事职业的期望度、满意度、喜爱度、留恋度、接受度等基础上的,在工作中能否稳定持久地热爱自己的职业并产生积极职业行为的心理反应和状态,是构成个体职业心智模式的关键因素。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目前79.3%的高职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感到满意或很满意,20.7%的高职学生则对自己所学专业感到不同程度的不满意或无所谓;80.1%的高职在校学生想或很想就业,19.9%的高职在校学生不想、厌恶、恐惧就业,对就业感到茫然,希望就业的那一天尽量迟些到来,或什么想法也没有;自己在学习或岗位工作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的态度,77.7%的学生是自己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16.3%的学生是请同事或领导帮忙解决问题、减轻困难、渡过难关,而6%的学生是丢下不管、等别人来解决问题化解困难,或干着急,没办法,不采取任何行动或像什么事都没有一样,该吃吃,该喝喝,不考虑有没有人来解决这个问题,有困难就躲,或把困难、问题和责任推给别人,自己做没困难的事,或设法证明自己与发生这个问题的责任无关,或辞职不干了;当需要自己从事一份新的工作、承担一项新任务时,有87.5%的学生认为这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表示很高兴并积极自主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努力把新工作做好,或者尽管觉得有困难、不舍原来的工作,但愿意努力适应新的工作内容,而12.5%的学生要求单位先安排自己进行培训学习、不然干不了,或很不情愿干新的工作,想办法推辞,或混着看,过一天算一天,干好干坏不管,或者干脆辞职;当自己要被提拔做管理工作或主持技术项目时,74.5%的同学表示愿意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工作,而25.5%的同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条件、不情愿、没信心或没有责任心;82.9%的学生表示在学习工作中受到表扬要继续努力,受到批评要自我反思和改正错误,其余17.1%的学生则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经不起表扬、受不得批评,表现为受到表扬很高兴、受到批评很反感,或认为受到表扬那是应该的、受到批评则忍着但不服气,或受到批评很气愤、顶回去,或受到表扬很惶恐、担心今后因工作失误使领导失望,也有对表扬与批评都无所谓的。这表明大部分高职学生具有积极的职业情绪,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职业情绪不佳,导致职业行为不良。

2.3 调研结果分析与讨论

据以上结果分析发现,目前高职学生中的大部分个体具有积极职业心智模式的特征,但也有少部分个体表现出消极职业心智模式的特征。要注意的是,目前高职学生中表现为消极职业心智模式特征的个体虽然不是主流,但其总数依然不可忽视,如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培养对策重塑优化他们的职业心智模式,会严重影响其顺利就业和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对高职院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及企业等用人单位职工队伍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较大影响。而且,调研分析还发现,具有积极职业心智模式的部分学生个体也存在消极职业心智模式的某些表现,而具有消极职业心智模式的部分学生个体也有积极职业心智模式的某些成分,每个个体的职业心智模式都是多维复合、矛盾和可变的。所以,要不断努力改善全体高职学生的职业心智模式,使其能更趋于积极、更符合真实而又丰富多样、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增大积极职业心智模式学生个体总量。

3 高职学生职业心智模式对个体职业行为的影响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Lofquist和Dawis提出的人境符合的心理学理论认为,只有当工作环境能满足个人的需求(内在满意)、个人也能满足工作的技能要求(外在满意)时,个人在该工作领域才能够得到持久发展;Tim Gallway发现体育训练心态比技巧更重要。这表明,人的职业心智模式对其职业行为有重要影响。职业心智模式决定了人对职业及职业活动的看法,并深刻地影响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决策、行动及其结果。

3.1 积极职业心智模式使高职学生个体职业行为主动且成功

积极职业心智模式是有利于人进行择业、就业、创业及从事职业活动的、能促进职业成长的良好的职业心智模式,其典型特征是职业心态的主动进取性和职业智力的不断成长性。调研发现,拥有积极职业心智模式的高职学生,其职业行为是主动、向前的,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振奋精神、迎变而上、积极寻找去路,不仅善于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并加强自我培养,还能够根据国家社会的发展需求主动发掘和培养新的职业兴趣,积极学习掌握新的职业知识技术,积极发现和创造新的职业机会,干一行爱一行成一行精一行,把个人的追求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敢冒职业风险,能吃苦耐劳,勤奋工作,勇于拼搏,积极应对职业挑战,踏实走好职业生涯的每一步,从容应对职业环境的变化,敢负重任,勇担新职。他们不怕挫折与失败,做事善始善终,善于反思自省、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成功中总结经验,努力寻求职业持续成长,受得起表扬,经得起批评,不断进取,追求卓越。他们善于通过主动学习解决遇到的职业问题并创新职业知识和技术,有自己清晰而远大的职业追求、明确而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深厚而宽广的职业情怀,视工作为责任、使命和事业,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风度;他们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工作情绪进行了解和把握,善于处理好职场中的人际关系,职业情商高,职业性格好,在岗位上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工作,成为技术骨干、管理骨干、劳动模范,甚至成为企业高管,是所在单位的活力成分,获得了职业生涯的成功,为国家、社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3.2 消极职业心智模式使高职学生个体职业行为被动且失败

与积极职业心智模式相反,消极职业心智模式是不利于人进行择业、就业、创业及从事职业活动的、会阻碍职业成长的不良的职业心智模式。调研发现,拥有消极职业心智模式的高职学生,在专业学习、就业、择业及职业岗位工作中,总是显得不思进取、消极被动,把自己职业行为的失败归咎于对专业不感兴趣、对工作不感兴趣、专业不对口、领导不重视、单位条件不好、自己机会不好、运气不好等外因,不反思自己的问题,不努力改变现状,习惯于归罪于外,认为自己没毛病,是社会环境出了问题。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每干一行都觉得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频繁跳槽,或者是消极怠工混日子,总觉得找不到满足自己需求的工作,不能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之中,不能根据现实要求发掘和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不敢冒职业风险,不想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积极应对千变万化的职业环境,对自己职业的发展前景感到茫然与悲观,寄希望于好机会落到自己头上,梦想在安稳中过日子、在轻松中赚大钱。他们胸无大志,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贪图安逸,懒惰加自卑,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其职业追求就是能有一份轻松又高薪或者是平稳的能养家糊口的工作,甚至是过一天算一天没有任何想法;一旦侥幸有所成就则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认为都是自己有本事,一旦受到挫折则一蹶不振、怨天尤人、认定都是别人的过错,受不得表扬,经不起批评;面对职业环境的变化表现出无奈、迷茫与恐慌,希望自己所处的职业环境风平浪静、一寸不变,工作中虎头蛇尾、避重就轻,不想学新知识新技术,不敢担重担、履新职。他们视自己的工作是为了自己的饭碗而不得已承担的苦差事、是一种令自己不愉快的负担,在岗位上表现为职业倦怠,在职场里是典型的职业睡人,面对职业发展变化的反应是职业回避。他们不善于处理职场中的人际关系,职业情商低,职业性格差。总之,职业心智模式消极的个体的职业行为是被动、退缩的,他们面对新形势精神颓废、茫然不知所措、一筹莫展、回避现实、消极沉沦,总在抱怨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对岗位工作不主动、不热心、不认真、不负责、怕吃苦、不适应,导致职业生涯的失败,不仅个人在职业发展上无所成就,而且还妨碍所在单位整体工作的正常开展,是影响团队绩效的消极因素。

4 有关对策建议

时代的变革及其对人的能力的需求使教育转型迫在眉睫,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拥有能够立足未来社会且健康发展的心智。在这个知识技术与行业产业高速迭代更新、挑战与机会并存的新时代,高职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和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专业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应该有拥有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职业心智模式。所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借助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积极职业心智模式的构建和养成,将心智管理融入学校管理的全过程,从心智管理的角度优化课题体系、教学模式与育人方式,将NLP教练技术与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思政、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心理辅导、就业与创业指导、校园文化、学生管理等相互渗透交融贯通,从而有效引导学生个体构建积极向上、适应性强、富有变通力和创造力的职业心智模式,帮助学生实现职业持续成长,为企业发展提供专业技能突出且心智健全的人力资源。

猜你喜欢
心智个体职业
起始课要下得去的功夫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自然杂志(2022年2期)2022-08-18 00:34:32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中国宝玉石(2018年4期)2018-09-07 03:18:58
我爱的职业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