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敦 冯松宝 桂和荣
(宿州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我国高校教育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这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的同时,还应注重应用研究和应用科学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无论是应用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信息素养是评价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在“学院类”高校向“大学类”高校发展的过程中,专业硕士的高质量培养更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信息素养培养上下足功夫。因此,在本科生和硕士生日趋成为科研主力军的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引起重视并逐年加强。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2018年宿州学院新设专业,科技文献检索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和工程实践中文献检索、管理与应用能力。结合两年的课堂教学和指导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双创”),现就科技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与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为之后的教学改革方向进行了梳理。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切实为提升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借鉴。
宿州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2019版本科生培养方案规定科技文献检索课程共1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上机实践教学12学时。经过两年的教学发现,科技文献检索课程理论性强,如第二章信息检索原理与技术,4学时的课堂讲授明显不够。通常将部分理论内容穿插在上机实践课中,虽对上机实践内容有增益效果,但被挤占的实践课时则不利于实战能力的训练。
此外,宿州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科技文献检索课程安排在大二第一学期进行,而大二和大三是本科生参与本科阶段“双创”研究的关键时期,那么如何促使学生在长期实践中保持良好的信息检索与运用能力值得广大教师认真思考。科技作品写作和文献检索耦联起来并在科技作品写作过程中加强文献管理将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如介绍EndNote、OneNote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等。因此,必须增加一定的理论教学课时。
对于上机实践课,安徽省属地方高校普遍因经费匮乏仅订购少量的中文和英文数据库。常用的中文数据库如中国知网(CNKI)、万方等仅能检索中文论文,特种文献无法下载;常用的英文数据库仅有Springer、ProQuest,像Web of Science(WOS)、ScienceDirect、ACS以及RSC等数据库没有检索权限。而对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师生而言,许多论文发表于Elsevier旗下的期刊,因此现有的英文数据库无法满足师生对文献获取的诉求。加之,宿州学院现行的校园网出口宽带仅为300 Mbps,上机实践中常出现系统崩溃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上机实践效果。因此,有限的检索权限也要求科技文献检索课程上机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应做适当调整。
现阶段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科技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理论课时讲授文献检索的原理,上机实践课时安排中英文文献、特种文献等的实战演练并提交检索报告,课程考核形式采取平时表现+期末检测报告。该教学模式虽能一定程度上完成教学目标,但学生在信息素养的培养上任务性较强,学习能动性较差。无独有偶,许艳秋在科技文献检索教学实践中也有类似的发现。为解决这一弊端,应大胆尝试和借鉴其他优秀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信息素养的养成。
地方应用型高校本科以上层次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应用,在保证必要文献检索基本理论所需课时的基础上,增加文献管理、科技作品写作及学术伦理方面的课时。理论教学课时由目前4课时调整到12课时,上机实践12课时不变。增加章节为:(1)EndNote和OneNote文献管理软件介绍与使用方法;(2)高质量科技论文从选题到发表;(3)学位论文的撰写与答辩流程;(4)项目申请书的撰写和申请流程;(5)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完善后,科技文献检索、文献管理与科技作品写作三者有机结合,建立从知识输入到知识输出的全过程(见图1)。
相当一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只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而未涉及科技作品写作的部分(如宿州学院),从而只完成了知识输入的过程,忽略了知识输出,而后者恰恰是对输入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检验标准。科技作品是检验文献检索、管理与应用最重要的体现,如科技论文、学位论文、大学生科研立项或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双创”训练计划申请书等。然而从近年来学生科研项目申请书和毕业论文等作品的质量看,科技文献检索、管理与作品写作等各方面水平普遍较差,大多数学生仅将科技文献检索视作一门必修课,缺乏对这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如李晓爽和张帅军等人也认为学生在“双创”训练中普遍重项目实践,轻作品写作,影响了研究成果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课程实践过程中,鼓励同学们以专业知识与该课程所学技能为基础,在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的辅助下积极申请本科生科研立项、省级或国家级“双创”项目或辅导学生选修课课程论文写作框架的搭建等,在实战中得到技能的训练和信息素养的形成。
通过网络平台拓宽文献资料的获取途径有很多,本文列举了三种主要方法:(1)通过Google学术、谷粉学术、Sci-Hub等平台检索文献,其优点是检索速度快、可下载全文、文献检索受数据库的影响小。(2)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通过使用课题组成员所在高层次学校(如985高校)获得搜索权限,大大拓展了文献的搜索范围,同时在与高层次高校办学条件对比过程中,增强学生继续深造的动力;(3)通过加入专业或研究领域内QQ群、微信群等获取文献,其优点是简单、方便,只需把文献资料提交至群组即可,缺点是文献获取速度受群员人数、主观意愿影响很大。
谷粉学术、Sci-Hub等检索平台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获取文献资源的最佳方式,一般不受校园网的限制,可随时获取科技信息资源,是该课程上机实践课获取其他文献资源的重要途径。学校新增2000 Mbps的出口宽带更为上机实践课提供了硬性保证。值得一提的是任何数据库或平台都无法满足所有文献的检索,必须在了解文献性质的基础上采用组合检索方式,才能获得较为全面的文献资料。
图1 科技文献检索课程从知识输入到知识输出的全过程
前人在各专业科技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上引入的不同教学方法,在学生信息素养形成上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例如,王小龙博士在华南农业大学农科类专业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中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BL教学法),发现教改后学生平均成绩相比于往届生有了一定的提升,且从教学反馈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该种教学模式对比其他课程更加生动、有趣,主观能动性显著增强。除此之外,还有交叉复合式教学方法、模块化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法、“导学体检+个性实践”教学法、慕课+PBL混合教学法等,笔者将在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中积极实践,根据课程不同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力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切实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项技能或素养不能仅靠一门短期的课程造就,必须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把这种技能或素养彻底融入个人的意识形态中去,才能真正地运用自如。借此,应建立科技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长期性、系统性的实践机制,如许多高校已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也可在学生四年学制中加强信息检索、论文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其次,对于未设硕士点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本科生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指导教师在本科生“双创”教育和信息素养养成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期望获得较好“双创”教育效果的过程中更应该强化文献检索、英文文献阅读以及科技作品写作的训练。因此,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项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应同时加强。
针对目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科技文献检索教学现状上的不足,如理论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不足;上机实践课检索权限小;教学模式单一,信息素养形成难等,本文有针对性地分别提出了增加理论课时,完善教学内容;拓宽上机实践课信息检索渠道;优化教学方法,以期切实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并为地方应用型高校中存在类似情况的任课教师提供思考。